從前有位母親,她生了7個女兒。有一次,母親出門住在遠方的親戚家裏。隻過了一個星期她就回來了。當母親一走進自己的屋子,女兒就一個接一個地訴說,她們是如何如何地想念母親的。
“我思念你,就像一顆罌粟花種子盼望陽光一樣。”大女兒說道。
“我等你,就像幹旱的土地盼望甘霖一般。”二女兒說。
“我想你想得哭了,就像幼小的雛鷹想念老鷹一樣。”三女兒說。
“沒有你我感到非常痛苦,就像蜜蜂沒有花一樣。”四女兒嘰嘰喳喳地說道。
“我夢見了你,就像玫瑰花夢見露珠一樣。”五女兒低聲說道。
“我望眼欲穿地張望你,就像櫻桃園張望夜鶯一般。”六女兒說道。而小女兒什麼也沒有說,她為母親脫下了靴子並為她端來了一盆洗腳水。
正像一首歌裏唱的:“愛的不必說,愛就需要做。”一個行動,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行動,也比那些美麗動聽的浮泛語言強千百倍。
我國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
三位母親從集市上采購歸來,各自提著裝滿蔬菜的籃子,邊聊著天,邊向著村裏走去。一位母親說:“我兒子可聽話了,書讀得很好,將來說不定有大出息。”另一位母親也自豪地誇讚著自己的兒子:“我的兒子腦子可靈了,別人都說這孩子將來會發大財的。”可當第三位母親說:“我的兒子厚道,知道疼人”的時候,前兩位母親卻不以為然。母親們走累了,盼望著快到家。村口到了,三位母親的兒子正巧都在村口玩,見到母親歸來,前兩位母親的兒子無動於衷,隻見第三位母親的兒子飛快地跑過來,接過母親手中的籃子,並向母親道了聲:“辛苦了,媽媽。”第三位母親對另兩位母親說:“咱們三家我卻隻看見一個兒子。”
把愛心、孝心化為行為,無須我們挖空心思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實際上還是那句老話: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
正像一位中學生朋友自己體會的:“父母的愛到底有多深?從小到大隻見他們總是趕在前麵為我們開路除荊。現在,也讓我們盡一點自己的力,使父母感到兒女離他們很近很近。”
許多同學都有這樣的體驗:自己能動手洗衣服了,媽媽高興得合不攏嘴;自己承擔了擦地板的任務,爸爸、媽媽見人就誇;自己把壓歲錢買了書,爺爺就會說“這孩子有出息”,自己給病中的奶奶送上一杯水,奶奶頓覺“身上輕爽多了”……
你看,將愛心付諸於實踐,將孝心獻給長輩,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以實際行動去愛周圍的人,不是辛苦疲憊的事,而是令人愉快喜悅的事。“隻要我們人人都付出一點愛,這世界就會充滿陽光。”隻有這樣,“愛”才不會流於空談。中學生朋友,你說對嗎?二、樹立責任感
孝敬父母首先意味著一種對家庭的責任。做子女的應勇敢地肩負起為父母分憂解難的責任,而這種責任感的培養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磨煉的。
1980年6月10日早晨,美國得克薩斯州潘翰德爾農場的主人把他剛10歲的兒子小洛迪叫到自己身邊,撫摸著他的頭說:“洛迪,我又要出遠門去了,你在家要好好照顧媽媽,因為你現在是家裏唯一的男子漢。”
洛迪點點頭,答應了。以往,每逢爸爸外出,洛迪就儼然成了個撐持門戶的男子漢,學習之餘,幫助媽媽照管農場和家務。這一次,他肩負的責任更重,因為媽媽海倫不久前剛剛做過一次大手術,身體未完全複元,不能太勞累。
洛迪像往常那樣去上學,可這天下午天氣變壞了,他無法回家。傍晚,媽媽開車到學校去接他。在回來的路上,雨越下越大,當車拐上通往家中的柏油路時,時間已是晚上10點半左右了。這時,暴雨夾著冰雹向大地猛砸下來,二三米之外就是一片望不到盡頭的黑暗。他們的車好不容易開到了一條小河邊,由於河水泛濫,已經找不到路了。車開得很慢,突然陷進一個坑裏,發動機熄火了,他們被困在車裏。
一道耀眼的閃電劃過,他們看到小河已經成了一片近200米寬的湖澤。不一會兒,水漫進了車內,漫過了座位。他們不能坐以待斃,於是用力打開車門,手拉著手想從橋上涉水過河。但是,他們才一邁步,激流就把他們衝卷起來,拋過同橋一樣高的河堤,隨著洪水向無際的黑暗中衝去。媽媽緊緊地抱著洛迪的腰不鬆手,不久又撞到了一道鐵柵欄上,鐵柵欄上的一根斷頭將媽媽左臂上的一塊肉刮了下來,露出了骨頭,但她死命地抓住鐵柵欄的柱子不鬆手。時間慢慢地過去了,冷水泡得他們渾身麻木,不久,那柱子也被不斷上漲的水淹沒了,他們隻好放手轉移。這時,洛迪抱住了一根電線杆,但媽媽卻被激流卷走了。
洛迪看到媽媽消失在黑暗中,耳邊忽然響起了爸爸臨行時對他說的那句話:“你在家裏要好好照顧媽媽,因為你現在是家裏唯一的男子漢。”於是,他猛地放開抱著的電線杆,投入激流去追媽媽。他還不大會遊泳,隻會“狗刨”,這時他隻有一個信念:我是男子漢,我要救媽媽!
洛迪衝進了一個漩渦,把手伸到正在漩渦裏無力地打著轉的媽媽的脖子下麵,托起她的頭,喘著氣說:“媽媽,不要緊,有我在呢!”
很快,他們被另一股激流繼續向前卷去,洛迪一隻手拉著掛在媽媽脖子上的提包帶子,雙腿不停地蹬水,另一隻手奮力地劃著水。幾分鍾後,他的手腳就發軟了,他感到自己全身的力氣已經用盡了,再也遊不動了。就在這時,他又想起了爸爸的話,於是,他又堅持遊下去。有好幾次,他都哭了,可想到爸爸的話,他又掙紮著從水中探出頭來。他保護著媽媽,在水流湍急的洪水中堅持了整整3個小時!
第二天淩晨,洪水把他們母子倆衝到了淺水中,他們已經沒有氣力站起身來,隻好在無邊的黑暗中爬行。這時,媽媽無力地對洛迪說:“你一個人往前去吧!找到人再來救我。”可洛迪不肯離開媽媽,他知道,如果他離開,媽媽肯定會被淹死,他不能讓媽媽死。
天快亮的時候,在朦朧的曙光中,洛迪發現了一間無人住的空房子。他幫助媽媽爬了過去,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差不多已經不省人事的媽媽拖進那房子裏,再把地上的一堆草一分為二,一半鋪在地上給媽媽做“床”,一半當“被子”蓋在媽媽的身上。然後,他自己坐在一邊守護著媽媽。
天越來越亮,雨停了,洪水也開始往下退。洛迪見媽媽已被折磨得不成樣子:左臂骨頭露了出來,渾身是血,臉色慘白,非上醫院不可。於是,他又叫醒了媽媽,扶著她來到了大路上。早晨6點半鍾的時候,警察發現了他們,用救護車把他們送到了附近的醫院。直到確信媽媽沒有危險了,洛迪才放心地上床沉睡了過去。人們在他的枕頭邊發現他臨睡前寫在紙上的一行字:“我是一個男子漢。”
洛迪無愧於一個男子漢,盡管他年僅10歲。10歲,正是在父母麵前撒嬌的年齡。洛迪在學校裏也許很淘氣,但他內心有一種家庭的責任感,特別是當爸爸不在家時。正是這種責任心激勵著洛迪在洪水肆虐的夜晚,做出了一個男子漢應做的一切。
對家庭的責任感,絕不是在一時衝動之下突然產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堅持不懈地培養和鍛煉。朋友,無論你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你愛自己的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關心他們,樹立起家庭的責任感。
三、做力所能及的事
鮑勃的禮物
鮑勃十幾歲時,住在父親的農場裏。父親很愛他,可他卻沒有意識到這種愛,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中聽到父親對母親說:
“瑪麗,我不願老是那麼早就叫醒鮑勃,他身體長得那麼快,需要睡眠。我真想把擠奶的事兒全包了。”
“可這不行啊,亞當,”母親說,“他已經不是孩子了,該學著幹點事了。”
“這我知道,可我實在不忍心叫醒他。”
當鮑勃聽到這些話,他從心底裏明白了:父親愛他。他過去從來沒想到過這些,因為以前他認為血緣關係大概就是如此,很自然。現在他明白了,於是早晨再也不想賴在被窩裏磨時間了。
一晃幾天過去了,聖誕節前夜,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睡。他想,過了聖誕節自己就滿15歲了,該送給爸爸一份更好的聖誕禮物,而不應該像過去那樣,老是到商店裏給他買條普通的領帶。他側身躺在閣樓的床上,眼睛望著窗外,心裏琢磨著這份禮物。
當他還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問父親:“爸爸,馬廄是什麼?”
“就是牲口棚,”父親回答說:“就像咱們家的那個牲口棚一樣。”接著,父親告訴他,耶穌就是在牲口棚裏誕生的,還說牧師和聖人來到牲口棚,給人們帶來了聖誕禮物。
他忽然閃過一個念頭:對呀,我為什麼不能在牲口棚裏做爸爸經常做的活,把勞動作為送給爸爸的一件特殊禮物呢?於是他便開始籌劃該幹些什麼。
這一夜,他醒了好多次,每次都要擦根火柴,借著火光看他那隻舊表,生怕誤了時間。半夜兩點半他就起了床,悄悄下樓,躡手躡腳地走了出去,屋外,一顆泛著微光的星星很大、很低,就像掛在屋頂上。牛棚裏,一頭頭奶牛睡眼惺忪地望著他,顯出驚奇的樣子,好像在說:“你好早啊!”
他首先給奶牛添了些幹草,然後拿來了大奶桶準備擠奶。過去他總是跟著爸爸擠奶,現在他獨自一個人幹這活,有一股說不出的激動。他不慌不忙地擠完了兩大罐奶,然後又打掃了牛棚。諸事完畢,他便悄悄地溜回了自己的床上,這時離4點隻差5分鍾,他已聽到了父親起床的聲音。他用被子捂住頭,生怕自己的喘息聲被父親聽見。這時,門開了。
“鮑勃,”父親說,“雖然是聖誕節,我們也得起來幹活啊,孩子。”
“好……吧……”他故意裝作還沒睡醒的樣子。
“那我先去了。”
門關上了,他仍躺在床上,忍不住笑出了聲。想到等一會兒父親就會明白一切時,他的心跳得都快蹦出來了。這段時間過得好像特別慢,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他終於聽到了父親的腳步聲,接著房門重新又開了。
“鮑勃!”
“嗯,爸爸……”
“你真鬼,”爸爸激動得話也被哽住了,“你這家夥騙了我,是不是?”
“這是給你的聖誕禮物,爸爸!”
這時,他發現父親已經緊緊地摟住了他,雙臂在他的後背上下撫摸著,熾熱的淚水滴在他的麵頰上。
“孩子,我真謝謝你。再沒人比你更棒了!”
小A的成長
小A原來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女學生。你看,她剛放學,進門便喊:“我餓了,還沒做好飯呀?”媽媽爸爸怕耽誤女兒學習,也從不支使女兒做什麼家務,她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神仙”日子。
不久,媽媽的一場大病打破了家裏的寧靜。爸爸工作在郊區,每天要很晚才能回來,小A是獨生女,也不得不擔起中午回家照顧媽媽、做飯等家務。下午趕回學校上課,晚上放學還要買菜回家。生活迫使小A開始思考,怎樣既不放鬆學習,還要照顧好母親。為了不影響學習,她對時間精打細算,為了節約些家庭開支又為母親增加營養,她學會了“計劃經濟”,還要學會管好家。一個學期下來,小A不但學習沒落下,還學會了許多家務勞動,對爸爸媽媽更尊敬了。這幾個月的生活磨煉使她看到爸爸媽媽為生活付出的艱辛,懂得了生活的意義。
當母親大病初愈,能夠做些家務時,小A依然是媽媽的好幫手。
四、於細微處表現愛
怎樣才能多給父母一份愛呢?整天嘴上掛著“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或是在父母麵前撒撒嬌,這不失為一種表現方式。但作為中壯年的父母,他們更喜歡成熟的、含蓄而自然的愛的表露。因此,我們可以學著在細微處表現出我們對父母的愛。早上,你起得床來,碰見父母,說聲“爸爸、媽媽早”,當你吃過早餐,匆匆忙忙挎上書包,騎上自行車出門上學時,不忘說聲“再見”;下午,你放學回家,看見父母問候一聲,然後幫著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臨睡前,你催促一聲,叫父母早點休息,這個晚上他們一定會做個甜美的夢;節假日,你陪父母逛逛大街,或遛遛公園,或上遊樂園玩玩;平常的日子,你有意地問問父母的身體狀況,這肯定比他們看病吃藥要舒服;當父母生日的時候,你表達了你最良好的祝願,這表示你心中時刻想念著他們;你出門在外,不忘常常捎回一封報平安的書信,讓父母懸著的心稍稍寧靜。凡此種種,無不可以表現你的愛,而這種表現方式最本色、最地道,沒有一絲一毫虛偽,因而最珍貴。
五、做力所能及的事
要時時刻刻牢記,父母處處在關心我們,愛我們。父母對我們的愛,充塞一切。因此,千萬不要一時馬虎大意,疏忽了父母對我們的愛。
父母給我們買好穿的,做好吃的,這種愛看得見,不易被疏忽。而於無聲處的愛,最易被疏忽。筆者自己就犯過此類的錯誤。那是我剛從南方鄉下考入京城某大學的時候。臨走那天清晨,正飄著細細的雨絲。父親在一旁為我捆綁行李。母親呢,由於慌亂,我一時沒留意。待到出發時,母親卻出現了。她要跟我上汽車站。我不讓,因為說好了,隻由父親陪我到汽車站。這樣,在微雨的清晨,我出發了。父親在前頭扛著我的行李,我在後邊跟著。走著走著,我發現後邊還有人。回頭一看,母親正遠遠地跟在後麵。她沒帶任何雨具,小雨已經把她那因忙亂而來不及梳理的頭發打濕了。我說“媽,回去吧,家裏還要人照料呢”。父親也這樣說。我以為母親肯定會就此罷休,轉回家去。但是,等我再一次回頭的時候,仍然看見母親執拗地跟在後頭。父親發火了,不斷地催促母親回去。不料母親竟衝父親高聲嚷嚷起來:“你以為就你心疼孩子,我做母親的就沒話跟孩子說了嗎?”當時,我被母親這一句話給震撼住了,心裏湧起一種十分複雜的感情。我明白,我忽視了母親,並且疏忽了她對我的愛。
類似的錯誤,我以後很少再犯。因為,有了這次經曆,我頭腦裏便多了一根弦。這根弦時時發出深沉的顫音提醒我:父母之愛無所不在,請不要疏忽它。
六、自己管好自己
自己管好自己,也是對父母的愛。我們畢竟長大成熟了,不能什麼事都讓父母包辦。假若,我們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料理得利利落落,做父母的一定會省心不少。比如,我們可以試著學會洗自己的衣服,哪怕是用洗衣機,衣服晾幹了,我們可以把它收下來疊好,再自己保管。還有自己的學習,這至關重要。我們的日子幾乎全都在校園度過,父母最多是一學期參加一兩次家長會,他們不能天天督著我們。假若,我們每天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回到家裏又按時做完作業,並預習將要學習的課程,那麼,父母就可以少花些時間來輔導我們,他們也就不必為我們的學習成績憂心忡忡。假若我們在交友之時,稍稍慎重一點,並多加選擇,那麼,父母一定會歡迎我們的朋友上家來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