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要講真話
有一位放羊的小孩,待在山上沒事,就撒謊叫喊:“狼來了,狼來了!”周圍幹活的大人們以為真的狼來了,就拿起鋤頭等農具向小孩這邊跑過來了。走到近前,才知是小孩撒謊。第二次,小孩又撒謊,大聲叫喊:“狼來了!”周圍的大人們又信以為真,急忙跑過來,可又上了當。如此這般好幾次,大人們都不再相信這位放羊小孩的話。可是,有一次狼真的來了,這小孩急忙大叫:“狼來了!”周圍的大人們以為這小孩又在撒謊,沒人理他。於是,狼把這小孩給吃掉了……
這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它告訴人們的道理隻有一條:做人要誠實!“做人要誠實”,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可對於當今的學生朋友,我們仍然談論這個題目並非故意囉嗦,而是有著現實的原因。
古人曾經說過:“君子立其誠,不立其偽。”誠實,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為人要說真話。人若要追求真理、堅持真理,首先要學會說真話。
說假話,是虛偽的表現,也是違背真理的行為。而且往往使自己的良心感到負疚。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人若能摒棄虛偽,則會獲得極大的心靈平靜。”的確,說假話、說違心的話,常常使人的內心感到不安。一個人如果心安理得地說假話,那說明他的良知已將泯滅,朝著背叛真理的方向越走越遠了。
自古以來,有許許多多敢於說真話、堅持真理的人名垂青史,被人們傳頌不已。有的人甚至為說真話、堅持真理,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著名的科學家布魯諾,為了堅持科學的真理,在教會的酷刑麵前臨危不懼。當熊熊的大火將他吞噬的時候,他的心是坦然的,因為,他相信,真理在他這一邊。大火雖然燒死了布魯諾,但燒不滅真理!布魯諾的軀體雖然化成了灰燼,但他敢於說真話、敢於堅
持真理的偉大精神卻永放光彩。人們歌頌他,讚揚他,不僅因為他的科學成就,更主要的是因為他敢於講真話!
講真話,有時需要極大的勇氣,有時甚至要冒殺頭的危險。但,中外曆史上總有不少仁人誌士不論麵對怎樣險惡的形勢和怎樣沉重的壓力,都敢於仗義直言,講真話。然而,也有一些人為了明哲保身,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毫不羞慚地說假話,說違心的話,或者模棱兩可的話。這些人都缺乏堅持真理的勇氣。
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作為生活在新社會中的學生,不論在學校裏、在家裏或是在社會上,都應保持講真話的好習慣、好品德,而不應因為犯了某些錯誤或是其他原因而撒謊、騙人。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們的父母就教育我們說:“撒謊不是好孩子。”幼兒園的阿姨也常常告訴我們:要做誠實的孩子。雖然這些都是極淺顯的道理,但,漸漸成長為少年、青年的學生朋友們,並不見得完全能夠按照這些要求去做。往往是因為一點小事,就動心思撒謊,希望自己編造的情況、理由天衣無縫,使老師和家長信服。年輕的朋友,你應當想一想,這樣做首先欺騙的是誰呢?不是欺騙了老師和家長,而正是你自己!
說話時手勢隱含的潛意識
常聽人說:現在世態複雜,想聽真話太難了。的確如此,商店的營業員可以麵對劣質商品向你數落著這些商品有多好而麵不改色,直到你購買後方知上當。某位熱心的同事向你透露一些別人在背後對你的議論,使你和那人的關係就此惡化。不久你便會發現,那位“熱心的同事”的目的,通過你而達到了,你隻不過被人利用了。凡此種種,難以言述。
語言是很容易摻假和被偽裝的,如何辨別出真話和謊話呢?那就是注意觀察說話者說話時的動作表情。如果一個人同你說話時故意回避你的目光,那麼他很可能對你隱瞞了什麼。一個采取防衛、對抗姿態而又麵帶微笑的人是可疑的,他或許是想以假笑來麻痹你,同時又盤算著如何拆你的台,就像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說的“一個人表麵上笑眯眯,其實心懷叵測。”說話時全然無表情無動作的人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的。特別是在想隱瞞什麼或撒了謊的時候,手常常會情不自禁做出一些小動作,而手又位於身體部分易於觀察並且手勢又比較明顯。所以在交談過程中多留心手的活動,這對你辨別對方言語的真偽至關重要。
說話時用手遮嘴。用手遮嘴,拇指壓著麵頰,潛意識中,大腦指示手做這樣的姿勢以壓製謊言從口而出。有時隻是幾隻手指,有時整個拳頭遮住嘴巴,但意思都一樣。遮掩嘴巴,是想隱藏其內心活動的特有姿勢。
許多人會用假咳嗽來掩飾這種護嘴姿勢。亨弗利·鮑嘉在演壞蛋或罪犯時常用這種姿勢,尤其當他與別的壞蛋在一起討論犯罪細節時,或當他被警廳傳訊的時候。這種動作是表示不誠實的意思。
如果說話者用這種姿勢,則表示他在說謊。演說者最感到心亂的一種場麵就是在他講演時,聽眾幾乎都用這種姿勢。若是聽眾人數很少或是一對一的情況,最好暫停一下,問一問聽眾是否有人對你的話有什麼意見。這樣可以把聽眾的反對態度緩解開來,使你有機會斟酌內容,並且回答一些問題。
說話時用手摸鼻子。摸鼻子的姿勢是護嘴姿勢比較世故、隱匿的一種變化方式。它可能是輕輕地來回摩擦著鼻子,也可能是很快地觸。女性在做這種動作時,會非常輕柔、謹慎,因為怕臉上的化裝被弄糟了。
古時候的人曾流下來這麼一句話:“鼻子直通大腦。”認為鼻子是一種傳達信號的工具。說謊時鼻子的神經末梢被刺痛。摩擦鼻子是為了緩解這種感覺。這是一種關於摩擦鼻子的說法。另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認為:當不好的想法進入大腦之後,下意識就會指示手遮著嘴,但到了最後關頭,又怕表現得太明顯,因此,就得是很快地在鼻子上摸一下。摸鼻子和遮嘴一樣,摸鼻姿勢在說話人使用時則表示欺騙,在聽者來說則表示對說話者的懷疑。
說話時用手摩擦眼睛。古語雲:“非禮勿視”,這種姿勢表示大腦想遮住眼睛所看到的欺騙、懷疑的事物;或者是在說謊時,避免正視對方的臉。男人通常揉得比較用力,而且如果是扯大謊,常常就把眼睛往別處看,通常是看地板。女人則是在眼下方輕輕的揉,一是為了避免對方的注視,她們常會眼睛看著天花板。說話時用手抓耳朵。“非禮勿聽”。這姿勢就是想防止不好的事被聽進耳朵的意思。小孩子不想聽父母的責罵,就用雙手掩住耳朵,成年人的抓耳朵就是一種世故的形式。其他的變化有摩擦耳背,用手掏耳朵、拉耳垂或者用整個耳蓋住耳垂的姿勢,是表示他已經聽夠了或是想講話的意思。而拉耳垂表示內心的某些不安,並對對方的話感到厭煩,要阻止別人的談話。
說話時用手搔脖子是指慣用的那雙手的食指搔抓耳部下方或脖子一側。對這種姿勢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很有趣的一點:每次大約搔五下,很少超過或少於五下的。這姿勢表示懷疑或不肯定。使用者的特征是常會說“我不能肯定我是否同意”之類的話。當某人的話與事實不符時,這姿勢特別明顯,例如在說“我能夠了解你的感覺”之類話的時候。
說話時用手拉衣領。戴斯蒙·莫裏斯發現,人在說話時,會引起敏感的麵部和頸部組織的刺痛感,而必須用揉或搔抓來緩解。似乎說謊的人在感到對方懷疑他時,脖子會冒汗。一個人在憤怒或沮喪時也會拉一拉衣領,好讓脖子透透涼空氣。如果你看到對方使用這種姿勢,隻要向他提出“請再說一遍,好嗎?”或“請你再說明白一點,好嗎?”之類的問題就可以使他泄底。
但是,並非隻要談話中出現了上述動作的人,都是在撒謊,有時候人們摸鼻子隻是因為這個部位發癢。當然隻要仔細觀察,因為發癢而摸鼻子與表示否定的這種姿勢之間,仍然有明顯的差別。人們在搔癢時一般比較用力,而在裝腔作勢時卻是輕輕的,動作優雅,並且伴隨著與之協調的姿態,譬如側身體蜷縮在椅子上,或身體搖來晃去等等。
切忌無端猜疑
無端猜疑,於事無補;疑心太重,害己殃人。
猜疑,就是無中生有地起疑心,對人對事不放心,小心過甚。有了猜疑之心,對待朋友,看待事物,就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進行合乎邏輯的判斷、推理,而是憑借一點表麵現象,主觀臆斷,隨意誇大,進而扭曲事物,得出一個不切實際的結論,或者先入為主,先設框框,然後察言觀色,甚至無中生有,把幻覺當真,把一些毫無關係的現象也當作事實材料,生拉硬拽來當作證據。
猜疑使人際交往中本來小小的疙瘩發展成長期的不和。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因為猜疑疏遠了朋友,中斷了友誼,甚至斷送江山。猜疑實在是害己又害人。
猜疑使人失去公正的態度。正像後麵引用的“智子疑鄰”的故事,同樣是忠誠的勸告,富人對兒子稱讚,因為親近,忠告便顯得聰明;對鄰人之父非親非故,結果“信而被疑,忠而被謗”,顯然失去了公正的態度。
猜疑危及國家安全。曆史上,君臣相互猜疑則天下就會動亂。因而賢明的君主和精明的大臣,都把猜疑視為相處的一大禍害加以避免。
猜疑又是自己折磨自己。杯弓蛇影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證。弓影投映在盛酒的杯中,好像小蛇在遊動,飲者以為真的把“蛇”吞下去了,越想越惡心,結果害得自己重病一場。這才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疑之,疑心太重,到頭來自討苦吃。
對別人無端地猜疑,貌似無端,實在有端,猜疑源於褊狹的私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心太重的人,總怕別人爭奪自己的所愛、所求、所得,怕別人損害自己的利益,終日疑神疑鬼,顧慮重重。你對別人不放心,別人能對你堅信不疑嗎?雖說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時時提防、處處疑心,還會有知心朋友嗎?
“疑人偷斧”的故事大概是婦孺皆知。那位丟斧子的人,在沒有弄清事實真相之前,總是懷疑別人偷了他的斧子,且怎麼看怎麼像,連吃飯走路說話辦事都像個小偷兒。當他找到斧子之後,才知道自己懷疑錯了。“世間本無事,庸人自相擾”,病根就在自己多疑。
其實,在生活中,大家恐怕也遇見過類似的情況:你走進辦公室,大家議論的話題突然中止;你愛人陪你去瞧病,大夫和他(她)單獨說了幾句話,可回來後你卻發現他(她)什麼也不對你說;你的上級忽然三天沒訓斥你了……碰到這些事情,你心裏是不是開始犯嘀咕?是不是覺得別人有什麼事情瞞著自己?如果你不否認有這種可能,你有沒有想過,這更可能隻是你的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