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說話辦事,滴水不漏(2 / 3)

每個人都有多疑的時候,疑心是人在社會生活中保護自己和預防性保護自己的正常心理活動,但疑心的程度卻有輕重,過於疑心和過於敏感卻是不正常的現象了。

敏感多疑,通常不隻是對外界事物,也包括對自身狀態的猜疑和憂慮。有些人性格內向,生性不開朗、不豁達,什麼事情都斤斤計較,造成性格不完善和缺陷,我們雖然不能認為這就是精神症狀,但大多數精神疾病的發病卻和性格缺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可以說,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中,疑心過重都是主要的表現。

他們常常把周圍環境中跟自己毫無關係的事物牽扯到自己的身上,像看到別人吐痰,就認為是在瞧不起自己;聽到他人在交談中說到自己的姓,就認定是在談論,甚至譏諷謾罵自己。

雖然疑心過重並不等於精神疾病,但卻有引發精神疾病的可能,其危害之大由此可見。當然,適度的戒備自然對保護自己有益,但疑心過重,對別人的任何舉措都當作是對自己的居心不良,必然是毫無益處。

多疑源於心理不健康。多疑的人心胸狹隘,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與人相處,眼裏壞人總比好人多,所以朋友很少,更無至交。多疑的人思想飄忽不定,心無主見,容易受人挑唆,無中生有,懷疑一切。由於心理不健康,往往生出許多事端,自己給自己製造麻煩,事後又常常後悔不迭。我國古代名醫華佗留有一句名言:“多疑也是病。”多疑是一種心理疾病,是身心健康的“隱性殺手”。

摒棄多疑,首先要加強思想修養,使自己心胸開闊。應多些平和淡泊,多想別人好處,多些仁愛寬容,多和外界交往。遇事看得開,少鑽牛角尖。“胸襟要特別寬闊,眼界要特別寬闊。”

摒棄多疑,自己要善於給自己“開天窗”,增加心理的“透明度”。對自己一時糾纏不清,剪不斷理還亂的事情,不管是外邊的,還是家裏的,遇有疑慮別悶在心裏,應及時向家裏人和有關人敞開心扉,多溝通,多傾訴,將心中的疑惑大膽暴露,及時化解。這樣不僅減輕了自己的心理負擔,和鄰裏家人的關係也會越來越親近,自然就離多疑越來越遠。多疑的病根在自己,隻有不斷地戰勝自我,才能消除心理多疑。戰勝自己的狹隘,就會心懷坦蕩開朗;戰勝自己的偏激,就會理智處事;戰勝自己的淺陋,就會多一些寬容;戰勝自己的孤僻,就會多一些友誼。就是對待疾病,也要首先戰勝自己諱疾忌醫的恐懼心理,才能正視疾病、戰勝疾病……這樣不斷戰勝自我,才會迎來美好、和諧、舒暢、順達的人生。

1.有這樣一則故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智子疑鄰”的故事。由此看出,猜疑使友善被曲解為惡意,好心被認為歹心,扭曲了事情的本來麵目。

2.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向被認為是一個精明能幹且能選賢任能的人,但他也有一定偏頗之處,就是過於明察,反生疑人之心,對人不信任,大事小事無不親自過問,出將入相,煢煢孑立。諸葛亮對受降之將魏延始終用而不信,懷疑他有反叛之心,致使軍事上失去“股肱”之助。諸葛亮死之後,又發生魏延的冤案,蜀漢元氣大傷,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不利局麵。

說話要委婉含蓄

委婉含蓄的說話是一種藝術,既能把意思表達出來,讓對方清楚地理解,又能使對方愉快地接受就是它的基本要求。含蓄委婉的說話語氣應注意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力求說得順耳,二是力求說得親切,三是力求說得文雅禮貌,彬彬有禮。

說話委婉即是一種很恰當的方式,同樣,在與人交往中如果能夠委婉地去說,對方就能夠從理智上和情感上愉快地接受,同時對方也能對你有一個好的印象。例如,談話中如果對方有事相求,而你幫不了對方這個忙,又不想直截了當地拒絕,就可以委婉地說:“這種事目前恐怕很難辦到。”說話含蓄也有利於建立自己第一印象。

說話時,如果談吐像天花板一樣平坦,勢必味同嚼蠟,相反,說話含蓄能表現一個人的高雅和有修養,也是對聽話人的一種尊重,它總能讓對方在再三回味中不斷增加對說話人的好感,同時能更好地與人相處。

在溝通中,很重要的不是“講”什麼,而是“聽”什麼。當你憤怒時,常會說出一些自己無法控製的話語,像箭一樣地射傷對方。為了避免擴大爭端,說話應委婉,培養隨時停止爭辯的能力,以免結果弄得一發不可收拾,甚而忘了為什麼而爭執,講了半天仍不知道對方需要什麼。

說話不要太直,有時候圓滑一點並不是世故,圓滑不是真誠的對立,對待朋友要真誠,對一些敏感有爭議的事物圓滑一點未嚐不可。

很多的時候,說話委婉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收到直言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還能享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委婉妙趣。

說話委婉,能夠化“幹戈”為“玉帛”。

說話委婉,能夠讓自己或者幫助他人擺脫窘境。

說話委婉,能夠在不經意間獲得自己所期望的結果。

委婉含蓄的語言是成熟、穩重的表現。說話委婉,是人際交往中的一道“大菜”,它會讓人胃口大開,讓人回味無窮。

人們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聯絡感情、建立友誼缺少不了語言,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同樣一個意思,在語言上卻有美醜之分、文野之別。談吐禮儀的目的是通過傳遞尊重、友善、平等的信息,給人以美的感受。委婉的語言可以營造出自然、親切、可敬和舒暢的氛圍,從而能更好地培植和增進友誼。

在一輛十分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一個急刹車,小夥子立華的鞋不小心踩在了一位姑娘的腳上。姑娘不依不饒地指責起來。

立華馬上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他見對方怒氣未消,覺得光道歉是不夠的,便隨機應變地將腳往前一伸,說“要不,你也踩我一下!”這個舉動引得周圍的人都笑了起來,也讓那個姑娘忍俊不禁。立華用戲謔的方法,以笑對怒,以柔克剛,用開玩笑的方式創造了一種和諧的氣氛,緩解了矛盾。如何圓場說話而不傷人情

和人打交道,善聽弦外之音,又會傳達言外之意,是最奧妙的人際關係操縱術。老於世故之人大都擅長話裏有話,一語雙關,精明之人無須多言直語,即讓你心裏明明白白;“高明”的小人慣會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用話中之刺讓你身敗名裂。不管說話之人是否故意暗藏玄機,聽話者必須弄明白他的真實意圖,方能應對恰當。腦子不清,耳朵不靈,一定會多遇難堪。話裏藏話、旁敲側擊是聰明人的“遊戲”,笨人玩不了。腦子不靈光,煞風景自不必說,落笑柄更是常有的事。話裏藏話、旁敲側擊其實是一種迂回,可它既重迂回策略,更重隱含之術,較之迂回更主動,更微妙。是“妙接飛鏢又暗中回擲”的高超人際交手術,是機智聰明者才能駕馭的玄妙功夫。

一、說閑話也能敲打人

社會是複雜的。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又不能不去表達我們的不滿;對自己親近的人,有時候也需要巧加指責,讓對方明白。但如何表達這種不滿卻有一定的學問,特別是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要做到既能表達出對對方的不滿,又不至於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確實是不太容易。話裏藏話、旁敲側擊不失為一個理想的武器。

①側麵點撥。即不作直言相告,而是從側麵委婉地點撥對方,使其明白自己的不滿,打消失當的念頭。這一技巧通常借助於問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如:A與B是一對好朋友,彼此都視對方為知己。有一次,本單位的青年C對A說:“A,我總覺得B這小子為人有點太認真了,簡直到了頑固的地步,你說是不是?”A一聽C的話頓生反感,心想:你這小子在背地裏貶損我的好朋友缺德不缺德?但他又不好發作,於是假裝一本正經地說:“C,我先問你,我在背後和你議論我的好朋友,他要是知道了會不會和我反目為仇?”C一聽這話,臉“刷”地一紅,不吭聲了。這裏A就使用了委婉點撥的技巧。麵對C的發問,他沒有直接回答“是”還是“不是”,而是話題一轉,給對方出了個難題,而這個難題又正好能起到點撥對方的作用,既暗示了“B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不會和你合夥議論他的”,又隱含了對C背後議論、貶損B的不滿。同時,由於這種點撥較委婉含蓄,所以也不致讓對方太難堪。

②類比警告。即以兩種事物具有的某一相似點作比,暗示敬告對方言行的失當,使之明白自己的不滿。例如:A公司的經理在一次業務談判中,受到了B公司工作人員的頂撞。他氣衝衝地給B公司的經理打電話說:“如果你們不向我保證,撤銷上次那個蠻橫無禮的工作人員的職務,那麼,顯然是沒有和我公司達成協議的誠意。”B公司的經理聽了微微一笑說:“經理先生,對於工作人員的態度問題,是批評教育還是撤職處理,完全是我們公司的內部事務,無需向貴公司作什麼保證。這就同我們並不要求你們的董事會一定要撤換與我公司工作人員有過衝突的經理的職務,才算是你們具有與我們達成協議的誠意一樣。”A公司的經理頓時啞口無言。在這裏,B公司的經理就很好地使用了類比敬告的技巧。雖然說AB兩公司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有一點卻是相似的,即AB兩公司對工作人員或經理的處分完全是各公司內部的事務,與對對方有沒有誠意無關。B公司的經理就是抓住了這一相似點作比,從而敬告對方所提要求的過分和無理,表達了對態度蠻橫的A公司經理的不滿。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這種技巧表達不滿的語氣也較明顯,但它畢竟不像“直言相告”技巧方式那樣帶有警告的成分,所以稱之為“類比敬告”,而不是“類比警告”。

③柔性敲打。有些女孩子喜歡動不動就生男友的氣,以顯示自己有個性。如果這個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或是兄長的嬌妹妹,就更是不能容忍別人對她的不滿。有些癡情的男孩子因為自己的某句話引起女友的不快,生怕得罪自己的“公主”,會忙不迭地賠禮道歉,更有甚者會貶低自己請求原諒,以示對戀人的忠貞。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某局長的千金小徐和本單位的小李談戀愛時總是顯示出某種優越感。因為小李是農家子弟,大學畢業分在局裏做科員,沒有什麼靠山。有一次小徐到小李家做客,對小李家人的一些生活習慣總是流露出看不順眼的情緒,並不時在小李耳邊嘀嘀咕咕。吃過晚飯把小姑子使喚得團團轉,又是叫燒水又是讓拿擦腳布什麼的。小李看在眼裏很不是滋味。他借機笑著對妹妹說:“要當師傅先學徒弟嘛!你現在加緊培訓一下也好,等將來你嫁到別人家裏,也好擺起師傅的架子來。”小李這麼一說,小徐當時似乎聽出了什麼,過後不得不在小李麵前表示自己有些過分。小李不失時機地用“要當師傅先學徒弟”的俗話來提醒小徐,避免了直接衝突。即使對方當時略有不滿,過後也會有所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