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世界著名滑稽演員侯波在表演時說:“我住的旅館,房間又小又矮,連老鼠都是駝背的。”旅館老板知道後十分生氣,認為侯波詆毀了旅館的聲譽,要控告他。
侯波決定用一種奇特的辦法,既要堅持自己的看法,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於是在電視台發表了一個聲明,向對方表示歉意:“我曾經說過,我住的旅館房間裏的老鼠都是駝背的,這句話說錯了。我現在鄭重更正:那裏的老鼠沒有一隻是駝背的。”
“連那裏的老鼠都是駝背的”,意在說明旅館小而矮;“那裏的老鼠沒有一隻是駝背的”,雖然否定了旅館的小和矮,但還是肯定了旅館裏有老鼠,而且很多。侯波的道歉,明是更正,實是批評旅館的衛生情況,不但堅持了以前的所有看法,諷刺程度更深刻有力。
微笑,送給打擊你最深的人
因為痛,所以深刻。有位詩人曾說:“凡愛過的,永不遺忘。凡受過傷的,永遠有創痕。”不過也有人說:“當你的生命中承受了某一種痛,你才會有生命的覺醒,覺悟往往是從大悲痛來的。”
成大護理係副教授趙可式,在小時候經曆了母親辭世時,醫護人員胡亂將母親丟上屍車送往太平間的痛苦,使她深深覺得人死後一點尊嚴都沒有,於是將這份悲傷化為日後學習護理的動力。
後來,高齡八十六的父親生病,卻沒有醫院願意收,激勵趙可式走上臨終照顧的路,並積極在國內推動安寧緩和醫療。悲傷是自然的情緒反應,會隨著時間久遠而變淡,隻要修補、淡化裂痕即可。“容許悲傷存在,直接麵對悲傷”,不須刻意治療悲傷,而此時最重要的是家人的陪伴並給予精神上有力的支持。去年發生在美國鹽湖城的一段真實新聞,一個父親帶著三歲兒子到森林打獵,父親為了追趕獵物,留下兒子在車子裏熟睡,但他回來後,卻不見兒子蹤影,他發狂、著急,數天後兒子被發現了,稚齡幼兒獨自打開車門走入冰天雪地中被凍死。法官判這位父親必須坐三十天的牢,傷心的父親在聆聽判決之後,選擇在發現兒子屍體的地方舉槍自盡。這是一個父親在失去兒子、陷入悲痛和自責中,卻無法得到支持力量以致尋死的例子。每個人在成長的歲月中,都曾經有過深深淺淺的創痛,有的傷痕深、有的傷痕淺,有的令你印象深刻、有的讓你選擇遺忘,但是最痛的傷,往往讓你受到最多的教訓。因為痛,你反而不容易忘記刻畫在心版上的傷痕,深深淺淺的、舊的、新的,總是讓你牢牢的記住。傷痕的背後總是有一段傷感的故事,如果你願意選擇“遺忘”,那麼就表示傷痕已經痊愈,如果你不想碰觸這個傷口,或許是這個傷口尚未結疤,因為還有痛楚,所以無法忘記。在每個人的生命裏,總有一些看不見的傷痕,而最痛的傷往往是最好的老師。它總是可以教人看清人生的真相,看透世事的無奈以及人事的無常,你總是可以因此學到一些什麼,或者看清楚一些什麼,或許有些殘忍,卻是人生最真實的麵貌。如果我們把所有的脆弱都轉化成悲憫與幽默,人反而有種破蛹而出的喜悅。世事變化無常,今日的聚首,也可能是最後一次。其實人生的一切事情,也都可能隻有一次,它逼得我們不得不珍惜人生中無數的每一次。因為,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後一次。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會追求一些自以為可以滿足我們內心的東西,當我們得到這些東西之後,又會發現竟是如此的空虛;反而是得不到的東西,常常讓我們魂牽夢係。當我們碰到困境或挫折時,總是讓我們記得牢牢的,也許一輩子想忘,都忘不了。作家鍾玲說:“一樁嚴肅的悲哀,沉重的失落,往往會帶給我們對生命更深一層的體認。”真的,沒有比在深沉悲哀中,讓我們更接近生命的本質。生命中最痛的傷、挫折、困境,往往是生命轉型的契機。古人說:“必有大凋落而後有大發生,必有大摧折而後有大成就。人生也是如此,有時候經過了折損、患難、屈辱、輕視、嘲弄,反而活出強大的生命韌力。活在這個世界上,誰也不能免於受傷,若僅僅是外傷,比較容易獲得痊愈,倘若是內心的創傷,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不管你“傷”在哪裏,人總是可以因此獲得一些教訓。那麼,那些傷、那些痛,都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師,讓人學會最多的道理和功課。
一次大破壞可能是另一次新生的契機,然而透過全麵的反省與思考,新的生命才得以厚重與深刻。在療傷止痛之餘,也要能尋找生命的複原與蘇醒。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美國詩人懷特曼說:“唯有在凜冽寒風裏顫抖的人,才能感受到陽光真正的溫暖。”同樣的,唯有飽嚐人生折磨者,才能領略生命的可貴之處。
我相信真正的智慧是生命經過了煎熬與折損,以至於獲得提升所得到的。
因為,生命中最可貴的經驗,往往伴隨著最深的苦難。
走出痛苦的五個階段
世間的痛苦莫過於生離死別,失去親人的痛苦會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麵麵,讓你飽受折磨,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這種痛苦甚至會改變你和你的生活。盡管我們每個人對待痛苦的方式都不一樣,但專家告訴我們,通常要經曆以下5個主要階段,我們才能走出痛苦。
階段1:得知噩耗後頭3個月
這是最艱難的時刻,你還處於震驚和極度痛苦之中,不願承認所愛的人已經不在了。這種劇烈的痛苦會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和其他人談論你的悲傷,獲得他人的支持。
階段2:6個月之後
在這個階段,喪親的悲傷和空虛會讓你難以忍受,你懷疑自己是否能走出這種痛苦。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要記住,必須一步一步來,堅信自己能夠擺脫這種痛苦。
階段3:1年以後
第一個忌日會令你非常恐懼,你害怕自己會再一次經曆喪失的痛苦。但是要知道,恐懼往往比忌日本身更可怕。盡量消除這種恐懼,告訴自己,一年之後仍悲傷是很正常的。
階段4:3年以後
你已經學會接受死亡,但孤獨感和懷念之情仍會不時湧上心頭。懷念和流淚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仍深陷在悲傷中,不能釋懷,那麼就需要尋求職業救助了。
階段5:5年以後
你還會懷念逝去的人,你還會有喪失感。但是,痛苦已經過去了,你已經能夠在生活中繼續前進,擁有你從沒有感受過的信心和力量。
低頭亦是一種能力
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前輩。年輕氣盛的他,挺胸昂首邁著大步,進門撞在門框上,迎接他的前輩見此情景,笑笑說:“很疼嗎?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的最大收獲。一個人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無獨有偶,有人問過蘇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那麼你說天與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說:“三尺!”那人不以為然:“我們每個人都五尺高,天與地之間隻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蒼穹?”蘇格拉底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長立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大師們提到的“記住低頭”和“懂得低頭”之說,就是要記住不論你的資曆、能力如何,在浩瀚的社會裏,你隻是一個小分子,無疑是渺小的。當我們把奮鬥目標看得更高時,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調,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態,把自己看輕些,把別人看重些。富蘭克林就從中領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並把它列入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中。其實,我們的生活又何嚐不是如此。自認懷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別人的優秀;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隻有敢於低頭並不斷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夠不斷吸取教訓,才會為別人的成功而欣喜,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才會在挫折麵前心安理得。
當你從困惑中走出來時,你會發現,一次善意的低頭,其實是一種難得的境界:低頭亦是一種能力,它並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種嬗變經營。
如果把我們的人生比作爬山,有的人在山腳剛剛起步,有的正向山腰跋涉,有的已信步頂峰,但此時,不管你處在什麼位置,請記住:要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處,即使“會當淩絕頂”,也要會低頭,因為,在你所經曆的漫長人生旅途中,總難免有碰頭的時候。
低頭亦是一種能力。有時,稍微低一下頭,或許我們的人生路會走得更精彩。
吃虧是福
一輩子不吃虧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吃虧”。
吃虧包含有兩層意義,一是生活本來需要我們去“吃虧”;二是因為人為的不公平強加給我們的“吃虧”。
第一種吃虧也可以說是一種“傻子精神”,實際上,這種“傻子精神”是為了對社會的責任、對人生的熱忱而體現出來的奉獻精神。
人際關係中,是無法做到絕對公平的,總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虧。倘若人們強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麼,所有生物連一天都無法生存——鳥兒就不能吃蟲子,蟲子就不能吃樹葉,世界就得照顧萬物各自的利益。
既然吃虧有時是無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計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總是有所不同的。別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無論如何怎樣抱怨也無濟於事。最明智的態度就是避免提及別人,避免與人比較這、比較那。而你應該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以這種寬容的姿態去看待所謂的“不公平”,你就會有一種好的心境。好心境也是生產力,是創造未來的一個重要保證。
將要取之,必先予之,這也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方法。大凡當領導的,都喜歡辦事得力、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部下。陽剛之氣過盛的領導更不喜歡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部下。要取得他的信任,首先你自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凡是領導交給你的工作都要盡最大力量去完成,爭取每一件事都做得漂漂亮亮。對待個人利益一定要以大局為重,不去斤斤計較。遇到一些非原則性的小事,盡管自己覺得委屈,也不要去招惹你的上司,以免同他產生對立情緒。這樣,就會讓他覺得,他欠你的太多,在需要的時候,他必然首先想到你。常言說“吃虧是福”,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個16歲的美國姑娘,自願到洪都拉斯去幫助當地人,使他們了解眼睛衛生的常識,以提高健康水平。洪都拉斯非常髒,以致這個女孩子一覺醒來,竟發現自己與一頭豬睡在一起。不久,她回來向母親介紹了那裏的情況,眉飛色舞地說,明年她還要去,因為那地方太貧窮落後了,去幫助那裏的人是非常有意義的。她母親立刻鼓勵她再去。也許有人會想:去那麼苦的地方,不是太吃虧了嗎?但是,那位美國母親卻誇獎她的女兒,認為她的女兒有見解、有愛心,她為女兒樂於吃苦、富於奉獻的精神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