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讓,是人生的一種崇高的境界。
忍讓,是人生必備的一門學問。
在紛繁的工作生活中,彼此之間能夠忍讓是非常可貴的。忍讓並不意味著退卻不前或懦弱可欺,並不是麵對誤解,委屈,甚至誹謗而無動於衷。忍讓,顧全的是大局,著眼的是未來。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不如意事,不當忿激與爭。
曾任美國總統林肯受辱罵而不怒。有一次,林肯和兒子羅伯特驅車上街,遇到一列軍隊在街上通過。林肯隨口問一位路人:“這是什麼?”林肯原想問是哪個州的兵團,但沒有說清楚。那人竟以為他不認識軍隊,便粗魯地回答:“這是聯邦的軍隊,你真是個他媽的大笨蛋。”林肯麵對著一個普通路人對自己的斥責,隻說了聲“謝謝”,毫無怒容。林肯的忍讓成就了他的事業。忍讓並非懦弱,並非無能,而恰恰是自信、堅強和識大體的表現。以藺相如後來“位在廉頗之右”的官職,不一定鬥不過廉頗,但是,他深知“兩虎相鬥,其勢不俱生”的道理,於己於國都不利,因而處處忍讓,才有最終的“將相和”。
忍讓,是大智大勇的表現,它不計較一時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懷全局,著眼未來;忍讓,是一種美德,它以寬廣的胸懷,無私的心靈去容納人,團結人,感化人。忍讓,是一種修養,它麵對榮辱毀譽,不驚不喜,心靜如水。
忍讓是一種豁達的摯愛,就如一弘清泉澆滅哀怨嫉妒之火。可以化衝突為祥和,化幹戈為玉帛。忍讓又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別人衝撞了你,內心也會感到不安。你以忍讓待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理解與擁戴。
忍讓還是一種深厚的涵養,它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帶給你心靈的恬淡與寧靜。它不但可以改善自己與社會的關係,還可以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慰藉與升華。忍讓實在是一門生活的學問。
歌德有一天到公園散步,迎麵走來了一個曾經對他作品提過尖銳批評的批評家。這位批評家站在歌德麵前高聲喊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卻答道:“而我正相反!”一邊說,一邊滿麵笑容地讓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同時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惱和怒。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既為自己擺脫尷尬難堪的局麵,順勢下台,又顯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氣量。
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誌之間處理小是小非,更應該比封建時代更高一著。
在人生道路上能謙讓三分,就能天寬地闊。
剛柔相濟,能方能圓
變臉是一種巧妙的功夫,同時也是做人做事的高明策略。你可以說“單口相聲”,一會兒紅臉,一會兒白臉,叫身邊的人捉摸不定,高深莫測。扮出一副黑臉的樣子做莽漢可滅對手威風,做紅臉好人可用以給人台階下,圓滿收場。你還可以“演雙簧”、說“對口相聲”,一唱一和,讓對手如同墜入雲裏霧裏。
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開朗的,或是內向的;古板的,或是不羈的;果敢的,還是猶豫的?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就決定了所擅長的領域不同。
隻圓不方,是一個八麵玲瓏、滾來滾去的球,那就失方圓滑了。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價值的體現,是對人類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對美好理想的堅定追求。
中庸性格,能夠把圓和方的智慧結合起來,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到什麼程度,圓到什麼程度,都恰到好處,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說的中和、中庸。
中庸二字,用今天的話說,並不難理解。一個圓的中心是它的圓心;一個四邊形的中心是對角線的交叉點。一百裏的路途,走到五十裏時,就是到了中點。但現實做事中,中庸要比這複雜多了。
宋代程頤這樣解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裏的中,就是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庸,就是平常、平庸。最和諧的做事從表現上看來往往很平常,很普通,就像圍棋手不緊不慢地下著子兒。平常與普通又常常是持中的結果,就像數學中的正態分布曲線,越是中間區域概率就越大,事件就更平常。
孔子是一個處世大師,他不如顏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權達變;他不及子貢有辯才,但可以教他收斂鋒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懼;他不及子張矜莊,但可以教他隨和。孔子具備了他們各人的長處又避免了他們的短處,他之
勝於人,就在中庸之道。
荀子也深知中庸之道。他認為,對血氣方剛的人,就使他平心靜氣;對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規蹈矩;對心胸狹隘的人,就擴大他的胸襟;對思想卑下的人,就激發他高昂的意誌。他左之,則右之,他上之,則下之。總之,一切以中和為尺度。
如果你能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可進可退,可方可圓,這樣,你的做事就達到了化境。不論在何時、何地,你都擁有一個和諧的狀態。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而且成功要連續不斷,從一次小小的成功,到更大成功。仿佛人天生就是追求成功的,而不允許自己有所失敗。當然,這種心思可以理解,畢竟人總是有追求的,人都想有所進步,都有一種追求優越感、超過別人的願望,但事實上,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麵都超過別人,一味追求成功,一味悶在一條死胡同裏,必然會導致無謂的失敗甚至犧牲浪費。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沒有理由不允許別人超過自己。為什麼非要去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呢?為什麼非為一點利益而爭得頭破血流呢?為什麼不向後看看?退一步海闊天空。聰明的人總是有遠見卓識,他們不會一味地走進一條死胡同,相反,他們善於在廣闊的人生海洋中發現機會。
“退”從表麵上看,意味著膽怯、失敗。但是下麵一個事實也許會令你感歎不已。森林中,唯老虎為百獸之王,誰見誰怕之,無不撒腿而逃跑。可謂虎者,威風凜凜的權威和王者象征也。可是,你仔細觀察,這樣一種虎王,在捕食時卻總是先後退幾步,然後狂奔而上,緊緊地抓住獵物。老虎尚知道在進攻時後退幾步,以便產生更大的勢能,而我們又何苦於隻知前進,不知後退呢?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照樣給我們啟示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哺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同時也給人們帶來災難。傳說堯在位時年年大水泛濫。堯讓鯀治水,鯀采用的方法是築堤防水,可是今天剛築好的堤壩,明天就被大水衝垮了。這樣鯀足足用了9年時間仍沒將大水治服,結果卻被舜殺掉了。舜利用鯀的兒子禹來治水,禹在治水過程中,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善於做退步思考,不鑽進一條死胡同裏。他憑著自身的智慧和頑強的鬥爭精神,經過十幾年的艱苦鬥爭,利用疏導的辦法,開鑿了許多條河流渠道,終於把洪水引入大河,由大河流入大海,最終取得治黃的成功。其實,疏導對於築堤來說是一種後退,麵對洶湧而來的河水,我們不後退怎麼能行呢?後退並非意味著河水的強大,而是為了尋找更好的時機和手段來控製它、牽引它、疏導它,使它按渠道流入大海。這種方法不是讓人耳目一新嗎?
退本身並不能說明我們膽怯、弱小,是逃兵。相反,能進能退、能屈能伸則是我們智慧的象征。古人形容大丈夫就說能屈能伸為大丈夫也,可見大丈夫行事,理應是有進有退。退的目的是為什麼呢?是為了更好地進攻。戰鬥打起來,非需要戰士有韌性不可,沒有韌性的戰士終究會失敗;那麼退到什麼程度為止呢?當然是退到我們不能再退為止,也即退到我們反攻為止。這時的反攻,其勢絕對不可擋,在強大的勢能下加上韌性的戰鬥,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外圓內方是近代職業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領袖黃炎培為自己書寫的處世立身的座右銘。他在1946年調解國共衝突時,未嚐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從未與蔣介石拉下臉,而當蔣以教育部長許願企圖將他誘入偽國大泥淖時,黃卻不為所動,回絕道,我不能自毀人格,維護了政治氣節。
以退為進
有一首詩形容農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有的人為了功名富貴,總是不顧一切的向前爭取。有的時候前麵是險坑,跌下去會粉身碎骨;有的時候前麵是一道牆,撞上去會鼻青臉腫。如果這時候懂得以退為進,轉個彎、繞個路,世界還是一樣會有其他更寬廣的空間,這正是古人所雲:“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以跳高為例,退得遠,可跳得更高。人際關係中暫時的忍讓吃虧,可以獲得長遠的利益。關鍵是要不露聲色地迎合對方需要,既以對方的利益為重,又為自己的利益開道。求人幫忙,要求可先提得很高,結果適得其中,對方會因為沒幫上你大忙而內疚,進而較易答應你較小的要求;或者循序漸進,從讓他做小事開始過渡到幫大事。因為他已對你有好感和依賴,養成了對你說是的習慣。先高後低,可造成你大步退讓的假象;由小到大,讓對方無法察覺你“先得寸後進尺”的真正意圖。日常交際,多非對立。要切記“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古訓,切勿火上澆油,釀成“燒了大屋”的悲劇。讓人一步不為低,如果你占理又能相讓,眾人不但會承認你是對的,更會稱道你的寬宏大量,令你達到眾望所歸的完美地步。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別固執己見,十分容易為些小事情同別人爭論,而且火藥味濃烈。這時候,得理的一方應當有饒人的雅量,他可以一麵解釋一麵折中調和,最好使用不帶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語言形式,以避免衝突的擴大。
不少時候,人和人之間的相互發火,是因為互不了解、有失溝通造成的。這時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對方的錯怪而以怒製怒。最好的方式是多加解釋,想法溝通或者道歉、勸慰,與對方達成諒解或共識。
麵對蠻橫無理者,得理者若隻用以惡製惡的方式,常常會大上其當。這時候,平息風波的較好方式,莫過於得理者勇敢地站出來,主動承擔責任,以自責的方式對抗惡人惡語,以柔克剛。
赫蒙是美國有名的礦冶工程師,畢業於美國的耶魯大學,又在德國的佛萊堡大學拿到了碩士學位。可是當赫蒙帶齊了所有的文憑去找美國西部的大礦主赫斯特的時候,卻遇到了麻煩。那位大礦主是個脾氣古怪又很固執的人,他自己沒有文憑,所以就不相信有文憑的人,更不喜歡那些文質彬彬又專愛講理論的工程師。當赫蒙前去應聘遞上文憑時,滿以為老板會樂不可支,沒想到赫斯特很不禮貌地對赫蒙說:“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為你曾經是德國佛萊堡大學的碩士,你的腦子裏裝滿了一大堆沒有用的理論,我可不需要什麼文縐縐的工程師。”聰明的赫蒙聽了不但沒有生氣,相反心平氣和地回答說:“假如你答應不告訴我父親的話,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於是赫蒙對赫斯特小聲說:“其實我在德國的佛萊堡並沒有學到什麼,那三年就好像是稀裏糊塗地混過來一樣。”想不到赫斯特聽了笑嘻嘻地說:“好,那明天你就來上班吧。”就這樣,赫蒙運用了必要時不妨計少的策略輕易地在一個非常頑固的人麵前通過了麵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