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泰姬陵——忠貞愛情的象征(1 / 1)

有人說,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過印度。的確,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詞。無論國際政要還是普通遊客,但凡到了印度,哪怕日程再匆忙,都要擠出時間去瞻仰一下這座舉世聞名的愛情豐碑。今年春季,我到印度金三角走了一趟,親眼目睹心儀已久的愛情豐碑——泰姬陵。

據導遊和雜誌的介紹,泰姬陵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君主沙傑罕為寵姬泰吉·瑪哈爾修築的陵墓,1631年開工,1653年竣工,曆時二十二年,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整個建築通體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外形端莊華美,無懈可擊,寢宮門窗及圍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牆上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著色彩豔麗的藤蔓花朵,光線所至,光華奪目,璀璨有如天上的星輝。幾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為泰姬陵折腰,寫下無數動人的詩篇。但是當你真正站在她麵前時,才會深深體會到,泰姬陵之美,原來是任何文字都無法描繪的。絕代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俏立於亞穆納河畔那個潔白晶瑩、玲瓏剔透的身影,秀眉微蹙,若有所思。

泰戈爾說,泰姬陵是“永恒麵頰上的一滴眼淚”。一個如此淒美的比喻,必然血肉相連著一個淒美的故事。阿姬曼·芭奴,這個來自波斯的女子,美麗聰慧,多才多藝,入宮十九年,用自己的生命滋潤見證了沙傑罕的榮辱征戰。沙傑罕封她為“泰姬·瑪哈爾”,意為宮廷的皇冠,真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不論中外,紅顏自古多是薄命,泰姬在生下第十四個孩子後死去。

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死訊傳來,鋼鐵般堅強的沙傑罕竟然一夜白頭,再馳騁縱橫的帝王也終有脆弱無力的時候,他可以在揮手間令萬眾臣服,卻留不住枕邊水一樣的溫柔。於是,一個悲痛的丈夫,動用了皇族的特權,傾舉國之力,耗無數錢財,花費二十二年時間為愛妻寫下了這段瑰麗淒美的愛情絕響。

癡情的沙傑罕本想在河對麵再為自己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中間用半黑半白的大理石橋連接,穿越陰陽兩界,與愛妃相對而眠。可惜夢想在皇室的紛爭中戛然斷裂。泰姬陵完工不久,他的兒子弑兄殺弟篡位,沙傑罕也被囚禁在阿格拉堡。此後整整八年裏,阿格拉堡宮殿的每個月夜,透過一塊水晶石的折射,都有一個傷心的丈夫不眠不休,癡癡地凝望著數公裏外月光如洗中愛人的陵墓。

泰姬陵因愛情而生,這段愛情的生命也因為泰姬陵的光彩被續寫,光陰輪回,代代不息。盡管有人說,沙傑罕隻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種子;盡管有人說,泰姬陵美輪美奐的腳下,不知堆砌著多少人的鮮血甚至生命。但是我更願意相信這世上真的有情深義重的男子,有跨越宗教的樊籬,有穿越時空的思念,有生死相隨的愛情。

泰姬陵依然超越著簡單的建築學意義,默默地美麗著,不為別的,隻為人心中那一點對愛情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