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受友人之邀,偷得浮生半日遊,來到了“嶺南第一名山”鼎湖山的老鼎原生態區。終於可以親手撩開她美麗的神秘麵紗,一睹鼎湖山最原始的芳顏,了卻我多年相思不相見的夙願。
鼎湖山是我國第一個重點自然保護區,鼎湖山孕育著高等植物二千五百多種,珍稀瀕危植物近百種,桫欏、紫荊木、土沉香等國家保護植物達二十二種,鼎湖冬青、鼎湖釣樟等華南特有植物更是多達三十種。尤以恐龍同時代的桫欏珍貴,逃過了第四紀冰川的浩劫,在鼎湖山原生態區遺世獨立。1956年鼎湖山成為自然保護區後,老鼎原生態區就不再對遊人開放了。五十年彈指一揮間,一些珍稀瀕危植物終於得以保護和繁殖,但如我一般的凡人卻被隔離在原生態區之外了。老鼎於我,隻聞其芳名,不見其真容顏。
“五一”清晨,我和友人在北嶺山遊泳後,迎著朝陽,驅車來到鼎湖山下。來前雖已辦了進入老鼎的特批手續,進山仍要幾經關卡詳細盤問,才得以從鼎湖山療養院旁邊的一道小門進入老鼎原生態區。
上山的路隻有一條一米見寬的泥石路。可能是時間久遠加上行人稀少的緣故,路麵崎嶇不平,一塊塊石頭凸起,越往山上走,霧氣越濃,路麵有點泥濘,踩著腳下的落葉,感覺舒服多了。多虧落葉化成土,堆積在裸石的路麵上,行人走在凸起的石頭上麵,也不會那麼錐心了。正應了陸遊的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前行不久,到了望鶴亭。亭旁立著一塊豎石,鐫刻著“留下的是記憶,帶走的是身影”的墨跡,石刻雖不是出自名家,但寓意深刻。路旁“望鶴亭”的指示牌,木皮部分已剝落,亭子也比較簡陋,但亭子飛簷起翹,在森林中有一股虎踞龍盤的氣勢,隻可惜“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亭子圓柱坐凳,橫梁灰瓦,都是常見的款式,蓋在路旁,供行人休息使用。老鼎閉關修煉許久,亭子空蕩蕩的,但細細端詳,也暗含著“花間隱榭,水際安亭”之理,路邊亭旁是一道逶迤而下的小山溪,由於落差的緣故,溪流撞擊著、拍打著的聲音清脆悅耳。坐在亭內,我試作望鶴聽泉觀林狀,休憩片刻,清風徐徐,沁人心脾,刹那間,似覺濁氣盡消,神清氣爽。看著友人一家在望鶴亭拍照留念,樂也融融,我不忍打擾,於是捷足先登,獨自溯溪而上山。對老鼎我心儀已久,多年無法成行,這次特別想用心去感受她的神秘和魅力,好好享受探幽索微的樂趣。
循著幽徑,往森林深處走去,林子越來越密,路旁樹叢中,時不時有牌子標著樹種名稱科目,我努力地記著,仿佛想把兒時沒有機會學的科普知識補回來。走在山路,時而有橫空飛掛的藤蔓植物攔著,圓的粗的扁的細的如蟒如帶如線,臥地狀攀岩狀走壁狀繞樹狀,氣象萬千。長在麻藤圓粗的莖幹上的禾雀花俏也爭春,白裏泛綠,紅中透紫;極目遠眺,在林海怒放的野花數不勝數,赤橙黃綠青藍紫,滿山遍野,競相鬥豔;一簇簇淡黃色、粉色、紅色的花球點綴在高低起伏的林冠上,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山穀裏蜂飛蝶舞,蟬鳴鳥叫,夾雜著瀑布聲溪流聲,視覺上聽覺上感覺上衝擊著我的感官,仿佛進入了詩仙李白夢遊天姥山時的境界,魂蕩神遊,飄飄欲仙,“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