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糖尿病的治療指南(2 / 3)

2.中國糖尿病控製標準

我國《協和內分泌和代謝學》中的糖尿病控製標準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標準外,還包括尿糖濃度、血脂、體重指數、血壓,分滿意、良好、尚可和較差四個等級。

(1)滿意標準:空腹血糖&;;lt;6.1 毫摩爾/升,餐後兩小時血糖&;;lt;7.8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4%~6%,尿糖為0 克/100毫升,血壓低於130/85毫米汞柱。

(2)良好標準:空腹血糖在6.l~7.2 毫摩爾/升之間,餐後兩小時血糖在7.8~8.9 毫摩爾/升之間,糖化血紅蛋白在6%~7%之間,尿糖0克/1 00 毫升,總膽固醇&;;lt;2 00 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gt;40 毫克/分升甘油三酯&;;lt;15 0毫克/分升,血壓&;;lt;140/90毫米汞柱,體重指數:男&;;lt;25,女&;;lt;24.

(3)尚可標準:空腹血糖在7.2~8.8 毫摩爾/升之間,餐後兩小時血糖在8.8~11.1 毫摩爾/升之間,糖化血紅蛋白在7%~8%之間,尿糖在0~0.5 克100 毫升之間,總膽固醇在2 00~25 0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3 5~40 毫克/分升之間,甘油三酯在 15 0~20 0 毫克/分升之間,血壓在1 4 0~1 60/94~95毫米汞柱之間,體重指數,男 25~27,女24~26之間。

(4)較差標準:空腹血糖&;;gt;8.8 毫摩爾/升,餐後兩小時血糖&;;gt;11.1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gt;8%,尿糖&;;gt;O。5 克100毫升,總膽固醇&;;gt;250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t;35毫克/分升,甘油三酯&;;gt;200 毫克/分升,血壓&;;gt;160)/95毫米汞柱,體重指數,男&;;gt;2 7,女&;;gt;26.

糖尿病的血糖控製標準,還應考慮到年齡問題。因為血糖控製得越嚴格,尤其是應用降血糖藥物的老年患者,產生低血糖的危險性越大。對於老年患者,由於對低血糖反應遲鈍,本身又多有不同程度的心、腦、腎等髒器的病變,低血糖可能會給老年患者帶來致命的危害,所以,應適當放寬血糖的控製標準。

控製血糖的原則

糖尿病致病因素是血糖的升高,而血糖的升高是胰島素缺乏而造成的。所以控製血糖方法的要點,一方麵是盡量減少機體對胰島素的需求量,包括克服胰島素抵抗;另一方麵是設法使胰島素的分泌量增加,以供需要。

控製飲食中的總熱量是減少對胰島素的需求的途徑之一。人體對胰島素的需求,主要由每日進食的飯量,吸收營養的多少決定的。食量越大,吸收的三大產熱的營養素越多,需要的胰島素量越多。所以,糖尿病治療中的控製飲食,就是為了減輕胰島素細胞的負擔,減少胰島素的需求量。不過並不是吃的越少越好,因為人要生存,必須從飲食中,吸取足夠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否則,還會造成營養不良,有損機體健康。所以說糖尿病的控製飲食,實質是平衡飲食療法。身體需要多少熱能,就恰到好處,不多不少地攝入能產生這麼多熱能的食物。這就是控製飲食的原則。

避免心理壓力過重,保持良好心態,也可以減少人體對胰島素的需要。因為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過喜過悲、疲勞過度可以致使幾種血糖激素分泌增多,對抗胰島素的降糖作用,使血糖驟然升高。如果保持平和心態,升血糖的激素少了,胰島素的需求也自然隨之減少。

克服胰島素抵抗現象也是減少胰島素需要量的方式之一。胰島素抵抗是因為胰島素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所以就需要胰島素代償性分泌增多。如果克服了胰島素抵抗,胰島素的需要量自然就會減少,克服與改善胰島素抵抗的具體方法,是通過限定每日總熱量的攝入,即飲食控製和增加每日總熱卡的消耗,即適當運動來減肥,控製體重;還可以使用藥物如雙胍類和胰島素增敏類的噻唑烷二酮,提高胰島素的效能。

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量和供給是控製血糖方法的原則之一。Ⅰ型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組織的破壞,胰島素的供給量絕對不足,這種情況隻要保證提供足量的胰島素就可以了。關鍵是胰島素用量的把握。對Ⅱ型糖尿病來說,情況複雜一些。包括藥物刺激胰島分泌胰島素和補充胰島素;口服降糖磺脲素藥能刺激胰島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滿足機體需要;當Ⅱ型糖尿病胰島功能嚴重受損,甚至功能衰竭,再無力分泌胰島素,磺脲類藥物失效,自身也絕對缺乏胰島素時,體外供給胰島素就是必需的治療方法。

綜合治療中的個體化原則

雖然說治療糖尿病的總體原則是相同的,治療方向也是一致的。但由於疾病的類型不同,病情的輕、重程度的差異,病程長、短的不同,勞動強度與生活習慣的有別,病情發展階段的各異等等,采取的治療方案是迥然各異的,這正是治療中的個體化原則。

對於以胰島素抵抗為主,胰島素缺乏程度較輕的情況,此時要著重克服胰島素抵抗、減輕和保護胰島 β細胞功能,達到既降低血糖,又防止或延緩 β細胞功能衰竭的目的。這類糖尿病患者的個體治療原則以控製熱量攝入,增加熱量消耗,減輕體重,服用二甲雙胍類藥物、胰島素增敏劑或葡萄糖苷酶抑製劑為主。

有的患者胰島素顯著缺乏,甚至處於胰島功能衰竭狀態,此時,要堅決進行胰島素治療,否則會危及生命。

如若介於前兩種之間的狀態,胰島功能明顯受損,胰島素抵抗仍然存在,則應采取在克服胰島素抵抗的同時,控製胰島β細胞潛化的儲備功能,服用磺脲素藥物,或瑞格列奈,以刺激胰島分泌更多的胰島素。

即使是同一位患者,隻要他所處的階段不同治療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比如Ⅱ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是處於胰島素抵抗階段,也可能是處在胰島功能受損階段,或胰島功能衰竭階段,這樣處於不同階段,患者需要解決的矛盾也不一樣。所采取的救助方法當然不同。

糖尿病教育是防治關鍵

事實上,糖尿病患者本人掌握糖尿病知識的多少與治療效果有著很大的關係,於是,糖尿病防治中,有一項特殊而主要的措施———糖尿病防治教育。通過教育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掌握科學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了解糖尿病基本治療原則,教育患者本人堅定信心,主動地參與治療。做到長期堅持治療,從而更好地控製血糖,防止或延緩並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