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小腸運作營養好吸收(1 / 2)

未時,即13:00~15:00,小腸經當令。小腸是食物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在這裏小腸把飲食從外界真正變成屬於自己的東西——氣血。

午餐吃好,小腸經才能運作和諧

午餐營養要充足

小腸是吸收營養的主要器官。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後的食物精華,然後分配給各個髒器。午飯要吃好,不見得要多,而是飲食的營養價值要高。

午餐搭配要合理

要想吃好午餐,飲食的搭配要合理。

某些食物搭配起來,使兩者的成分產生“互補”或“增強”作用,有利於人體吸收與利用,使營養價值成倍增加,更可以減少副作用,對於強身防病、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常見的有效搭配有:

豬肝配菠菜、雞肉配栗子、鴨肉配山藥、鯉魚配米醋、豆腐配蘿卜、枸杞子配豬腰、羊肉配生薑、牛肉配土豆、芝麻配海帶、糙米配咖啡、百合配雞蛋、甲魚配蜜糖、豬肉配大蒜等。

小腸對營養的消化與吸收

食物的消化過程主要在十二指腸。營養物質進入十二指腸中段後,刺激膽囊收縮排出膽汁,刺激胰腺分泌消化酶。膽汁、胰酶和腸肽酶在腸腔充分混合,保證脂質、糖類和蛋白質的充分消化。腸黏膜刷狀緣和黏膜內的酶、黏膜分泌的電解質和水及腸蠕動都是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的因素,而腸道內有效的再循環機製則保證胃腸道分泌液不會完全損失。

脂肪的消化與吸收

脂質大多由空腸上2/3段吸收,在消化吸收過程中共經曆3個相:腸腔內的水相、上皮細胞膜脂質相和淋巴血液內的水相。

脂肪經消化吸收後在十二指腸內的最終產物是一種乳化液,其主要由三酰甘油組成。

穩定的乳化液隨後與胰脂肪酶反應,在共脂肪酶的幫助下和最佳環境中,胰脂肪酶將三酰甘油迅速水解。脂肪水解的產物可分為水相、油相和水油混合中間相等不同形式,為其從腸腔轉運到黏膜刷狀緣做準備。部分脂肪水解產物依靠形成膽鹽微膠粒轉運。

糖類的消化與吸收

胰澱粉酶是消化澱粉的主要酶。絕大多數澱粉的水解過程都發生在腸腔內,其最終產物與飲食中主要的雙糖(蔗糖和乳糖)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不能被完整吸收,隻能被存在於黏膜刷狀緣的特殊水解酶水解。

3種主要來源於飲食的單糖——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都由位於腸黏膜刷狀緣的轉運係統進行吸收。並非所有可消化的糖類都能被小腸消化吸收,飲食中那些來源於穀類和土豆的澱粉可能會進入結腸,其中大部分澱粉會被結腸中的細菌分解代謝,由此得到短鏈脂肪酸而被結腸吸收,同時生成氫氣和甲烷,造成腸脹氣。

蛋白質的消化與吸收

蛋白質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氨基酸能以單體、二肽或三肽等多種形式被吸收。

科學研究已證實,一些激素能改變某些氨基酸和肽的吸收過程,如生長抑素和血管活性腸肽會抑製吸收過程;相反,表皮生長因子、血管緊張素、膽囊收縮素和促胰液素可促進吸收過程。當因為情誌、疾病等因素,改變身體的激素水平時,就會影響蛋白質的吸收,形成消化不良、腹瀉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