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西漢政治文明(1 / 2)

由於衛綰是儒家學者,儒家學派人士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唯一的國家管理人才。一位專門研究《五經》之一《春秋》的博士董仲舒,在他的試卷中,聲稱其他學派全是左道旁門,邪說妖言。他建議:“凡是不在《五經》之內的著作,以及非孔丘所傳授的書籍,應一律禁絕,不準流傳。”在衛綰的影響下,皇帝把他列為第一名。

董仲舒的意見,既然經過皇帝采納,那麼便成了國家的政策。於是,一個重大的巨變悄然發生。

第一,祭祀部(太常,即奉常)之內,所設的“博士”官職,原來由各學派人士分別擔任。此後隻有儒家學派才能充當,而且隻能是研究《五經》的儒者。其他學派人士,全被驅逐,儒家遂獨霸學術中樞,定於一尊。其他學派的著作既被政府長期的視為“邪說”、“妖言”,不允許閱讀研究,也就漸漸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中。諸子百家隻剩下一家,一家中隻剩下《五經》。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幾千年來唯一的正統思想。

第二,儒家學派在祭祀部(太常)之下,創辦國立大學(太學),由博士擔任教師,傳授《五經》和孔丘的思想。學生由國家供給費用,隻要經過一定程度的學習,即被任命擔任地方政府的官員,即所謂的“學而優則仕”。成為平民進入仕途的捷徑,使天下莘莘莘學子為了做官而努力學習儒家經典。久而久之,儒家弟子布滿了各級政府,儒家學說成為一種排他性極強的係統。

第三,儒家學派認為一切都是從前的好,特別是三皇五帝時代,那個時候,民風淳樸,君主賢明,大臣都很忠誠。同時,儒家學派認為人的所有好品德中最重要的是守禮,尤以喪禮占首要地位。三年之喪,此後逐漸推行。一個中國人,一生中要用6年的時間,悲悼他死去的父母,不能做其他的事,不然就是對父母不恭敬。除了這個最嚴重的一環,其他隨之而來的禮教,更數不勝數,像“避諱”之類,使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生活。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儒家學說統一了人們的思想,有利於統治者鞏固統治,但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這一政策對中國的影響廣泛而深遠。

九、漢賦

公元前6世紀的《詩經》和公元前4世紀的《楚辭》,是中國文學——尤其是“詩”的兩大源頭,到公元前2世紀發展成為另一種形式:“賦”。因為它在西漢王朝特別盛行,所以也稱之為“漢賦”。

《詩經》所包括的,基本是短句短詩,每句不過三個字或四五個字,每首不過十幾句,簡單樸實。《楚辭》則文辭華美,篇幅較長,是一種長篇史詩。“賦”在形式上是《楚辭》式的,隻是沒有《楚辭》中運用自如的楚民族方言。在內容上則是《詩經》式的,隻是內涵更為豐富。一篇標準的“賦”,大約有三四百句,每句字數沒有限製,押韻也並不嚴格。這種體裁,比《詩經》、《楚辭》更適宜表達感想和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