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於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後,西域和漢朝的來往越來越頻繁,絲綢道上每年都有大批使者來往,民間商隊更是絡繹不絕。至此,世界幾大文明發源地相互聯係起來,古羅馬、古埃及、古阿拉伯、古印度等,都和古代中國有了密切交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後不久,漢朝中央政府就在今新疆地區設置了軍政機構,任命了西域都護,實行有效的行政治理和經濟開發。新疆從此成為我國的疆土,成為我國與西方世界通聯的重要門戶。
陸上絲綢之路這條國際通道的開辟,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它經過中亞、西亞,可與東南歐及北非的交通線相銜接,構成了世界性的東西大商道。不僅在兩漢時期,而且在唐、宋、元、明時期,它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古代東西方文明聯係的主要紐帶。
八、儒家思想定於一尊
以孔丘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建立以後,在一段時期內備受冷落和打擊,但孔門弟子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堅持他們的信仰,繼續傳播他們的學說。陳勝、吳廣發動起義時,儒家學者也很活躍。孔丘七世孫孔鮒就抱著儒書,四處尋找機會以求儒家學說的發展,然而群雄混戰的時期,講究仁義的儒生顯得非常不合時宜,他們受到的待遇也很可憐。劉邦就是非常輕視儒家學派的人,他見了儒生,就把他們的帽子抓下來,當眾往裏麵撒尿。
劉邦與大臣們無拘無束飲酒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他的那些大臣,將軍還和當初一起打天下的時候一樣。在皇宮裏,就像過去在劉邦家裏一樣,隨意吃喝玩樂,喝醉了就放聲高歌,有的還拔出刀劍砍柱子助興,場麵混亂不堪。劉邦很想改正一團糟亂的情況,但他在馬上得天下,不知道如何才能改正。這時儒家學派覺得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這正是他們大顯身手的時候。博士之一的叔孫通就請求由他製定朝見皇帝的儀式——簡稱“朝儀”。劉邦對儒家學者並不十分信任,生怕他們會搞出些讓自己頭疼的繁文縟節,所以他吩咐說:“你可以試著製訂禮儀,但不能太複雜,在我可以接受的的範圍內去做。”叔孫通特地到儒家學派發源地故魯國首府曲阜,請了30餘位專家,連同自己的門徒100餘人,共同擬訂規章,並加以演習。一個月後,再集合大臣將軍們演習。
到了公元前2世紀第一年(公元前200年),長樂宮落成,群臣朝賀,正式啟用“朝儀”。大臣和將軍們在宮廷官員引導之下,順序入殿(宮,指整個建築;殿,指宮中某一部分建築),分為兩班,在兩廂坐下(那時候的坐,是坐在跪著的自己的雙腿上,一直到9世紀以後,中國才流行椅子凳子)。禁衛軍官則在大臣將軍們身後站定,然後聽見宮廷司儀,從遠到近的傳報:“皇帝駕到。”劉邦坐著特製的用人拉的“輦車”,緩緩出現。宮廷官員引導大臣將軍們按照官職大小的順序,一一念出他們早已背誦滾瓜爛熟的祝賀言詞。這時,宮殿上人人佇立,沉靜肅穆。
叔孫通
接著,宴會開始,大臣和將軍們都向前伏著身子,仰頭上望,任何人都不許可挺直脊梁,端端正正地向前平視——必須爬到地下,再仰頸抬眉上看。儒家用這樣一個姿勢來表示君王的尊貴和臣下的卑賤。
宴會進行中,文武百官有順序的向劉邦敬酒祝壽,連續九次。最後,宮廷官員大聲宣布:“宴會禮成。”監察官(禦史),把動作不合規定的大臣將軍,一一趕出殿外,指控犯了“失儀”之罪,提出彈劾,要求處罰。這種情形一般是罰錢而已,但皇帝也可以此為借口,予以免職或砍頭。於是一場宴會下來,所有人都不敢大聲呼吸,更不要說喧嘩吵鬧。劉邦大喜說:“哎呀,我到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威風。”立即擢升叔孫通當九卿之一的“奉常”,給予豐厚的賞賜,門徒們也都被授予官職。
從此,皇帝不僅是和普通百姓,即便是和最親信的大臣,也保持著距離,以使皇帝看起來高高在上。戰國時代那種君臣間膝蓋碰著膝蓋長談的時代,從此再也沒有在中國封建王朝出現。儒家的“禮”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並且區別開了西方專製君主和東方專製君主。
儒家學派的那一套繁文縟節雖然博得了皇帝的歡心,但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正逢黃老政治時代,所以儒生隻能保持官位,卻難以在政治上有大的作為。博士轅固生運氣就比較壞,他對當時重視李耳、莊周的學說的情形發了幾句牢騷,竇太後就命他赤手空拳到獸欄裏打野豬,幸虧漢景帝劉啟悄悄地給了他一把刀子,才算活著回來了。
後來,宰相趙綰也曾經計劃提高儒家學派的地位,排斥其他學派,竇太後很快把他逮捕下獄,趙綰在絕望中自殺。直到竇太後逝世(公元前135年)後,儒家學派才開始時來運轉。
劉啟的兒子劉徹於公元前141年即位,在宰相衛綰的建議下,於次年(公元前140年)舉辦一次全國範圍內的人才選拔,為國家選拔“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等國家管理人才,由皇帝親自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