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西漢擴疆強邦(5)(1 / 2)

兩漢時,作為進軍信號的邊境烽火警報對屯駐官兵來說,無疑是至上的命令。《史記·司馬相如傳》記載當時將士們的英勇無畏、視死如歸,“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西漢的一位將軍趙充國也提到“烽火幸通”是“以逸待勞”的辦法(《漢書·趙充國傳》)。有一件居延出土的漢簡生動地描述了當時因烽火信號及時,漢朝軍隊避免損失的情況:“在早晨五點鍾……臨木燧的士兵,舉起了信號旗,並燃起了一個信號火堆。敵人後來向西北方向撤退,沒有造成損失”(《簡牘研究譯叢》,據英國學者魯唯一的翻譯)。

烽火的軍事通信,在當時內地的使用也很廣泛。據說東漢光武帝時曾派將軍劉尚攻打武溪夷,武溪夷首領田氏兄弟三人各守一城,相約有緊急情況就舉烽火為號,彼此為援。有一天,老三釣得了一隻難得的白鱉,得意洋洋地燃起烽火請二位兄長赴宴,一同享受美味。當劉尚大軍來進攻時,老三急忙再次燃起烽火,兩位兄長以為又是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不放在心上。老三隻得孤軍作戰,最終戰敗身死。老三“烽火戲諸侯”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後人應引以為戒,這件事同時也說明烽火的使用廣泛。

漢時,在軍事通信中,除了廣泛運用烽火,郵驛軍事通信也還是很重要的。軍事機構之間的通信使者,一般由戍卒擔任。當天陰雨濕烽火一時不能燃起時,軍方便立即派出飛騎向臨近堡壘傳遞情報。漢時留下的一份烽火台規則《塞上烽火品約》提到:“匈奴人入塞,天大風或雨,烽火不燃者,亟傳檄告,人走馬馳以疾。”體現的就是上述情況。

六、西漢渠係的建立

西漢時期,關中地區作為主要供給地要向京師提供以糧食為主的生活必需品。同時,西漢重視開拓西北邊疆,特別是漢武帝在位期間(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關中作為拓邊的基地,要提供糧秣。為供應部隊所需,對糧食產量的要求更高。為了解決對糧秣等的需求,開鑿漕渠,從東方運糧入關外是一個辦法,更重要的是通過在關中增建灌溉工程,擴大水澆地麵積,增加當地的糧食產量,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就使關中形成了一個興建水利的高潮,在幾十年中,完成了龍首渠、六輔渠、白渠、成國渠等大批農田水利工程。

(一)龍首渠係

西漢關中灌渠的穿鑿,以龍首渠為較早,約在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公元前122—公元前111年)。當時有一位名叫莊熊羆的人,向皇帝上書,希望開一條渠道,引洛水灌溉重泉(今蒲城東南)以東10000多頃鹽堿地。

西漢渠係示意圖

武帝接受了這一提議,派了一萬餘士兵擔任鑿渠任務。他們自征縣(治所在今澄城縣西南)向南開渠,到商顏山(今鐵鐮山)麓,由於土質疏鬆,穿鑿的明渠渠岸極易崩塌,改用井渠結構。井渠由地下渠道和豎井兩部分組成。前者為行水路線,後者便於挖渠時人員上下、出土和采光。最深的豎井達40多丈。由於鑿渠時挖出許多骨骼化石,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龍骨,所以稱為龍首渠。雖然創造了先進的井渠技術,但渠道挖通後,塌方問題還是難以解決,溉田效果並不好。

(二)六輔渠係

六輔渠是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左內史倪寬主持興建。規模不大,為六條輔助性渠道的總稱。後人認為它是引冶峪、清峪、濁峪等小水,灌溉鄭國渠上遊北麵的農田。這些農田地勢較高,鄭國渠灌溉不到。六輔渠建成後,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一工程的作用,據《漢書·倪寬傳》載,他又規定了“水令”。

這是見於記載的中國最早的用水製度。

(三)白渠渠係

六輔渠建成後第十六年,即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白渠破土動工。這一工程由趙中大夫白公提出建議並負責開鑿。渠首也在穀口,渠道在鄭國渠南麵,向東南流,經池陽(治所在今涇陽縣西北)、高陵、櫟陽(治所在今臨潼縣東北),注入渭水。長200裏,灌溉鄭國渠所不及的4500餘頃農田。白渠建成以後,穀口、池陽等縣因為有鄭、白兩渠的灌溉,便成為旱澇保收的高產區。當時當地,曾流行著這樣一首民歌,盛讚兩渠的作用:

田於何所,池陽穀口。

鄭國在前,白渠起後。

舉臿為雲,決渠為雨。

涇水一石,其泥數鬥。

且溉且糞,長我禾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