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西漢擴疆強邦(5)(2 / 2)

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漢書·溝洫誌》)

白渠的溉田麵積雖然遠比鄭國渠小,但遠比鄭國渠合理,不像鄭國渠那樣易被泥沙堵塞,在曆史上白渠長期發揮作用,並在唐、宋時還有所發展,而鄭渠的下遊很快就起不到實際作用了。“涇水一石,其泥數鬥。”含泥量高,可以壓堿肥田,在短期內確實有很好的效果。但從長遠看,一段時期後,容易淤高渠道和農田,導致田高於渠,渠高於涇,並最終導致整個灌溉係統被破壞。

(四)成國渠係

西漢時興建的關中地區另一重要農田水利工程便是成國渠。史書沒有明文記載,它建於何年,何人主持這一工程,但應該是建於武帝在位期間。這是一條以渭水為水源的大型灌渠,位於渭水北麵,渠首在郿縣境內,傍渭水向東,渠尾接上林苑的蒙蘢渠。成國渠的長度略小於白渠,溉田麵積約萬頃左右,是白渠的一倍以上。後來還一度發展成關中最主要的灌溉渠道。上林苑在鹹陽西麵,跨渭水南北,是秦漢時帝王射獵遊樂之所。蒙蘢渠屬皇家園林中水道,供澆園、蕩舟等。

除上麵所舉一些著名的灌溉工程外,武帝時,還在渭水南麵建成一批小型的灌渠,如靈軹渠、濰渠等。它們以發源於南山的山溪水為水源,灌溉渭南的農田。在西漢時期這三大渠係已經基本形成了,即以涇水為水源的引涇渠係,以渭水為水源的引渭渠係,以洛水為水源的引洛渠係。在以後漫長的曆史時期內,三大渠係一直是關中地區的主要灌溉渠係。

七、絲綢之路的開辟

在公元前2世紀至14世紀期間,“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的陸路交通幹線,是中國同印度、古希臘、羅馬以及埃及等國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絲綢之路示意圖

中國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曆史時期以絲綢聞名於世。在歐洲曾發現公元前5世紀以前的絲綢,表明那時中國的絲綢已進入歐洲。在古代埃及和羅馬中國的絲綢是人見人愛的高檔奢侈品,被稱讚為“光輝奪目,人巧幾竭”的珍品。史書記載,羅馬著名的凱撒大帝曾經穿過一件中國絲袍到劇場看戲,大出風頭,甚至被批評為過分的奢華。公元紀年前後,由於絲綢的大量輸入,曾引起羅馬貨幣的大量外流。

中國古代的絲綢主要是通過漢朝時開辟的“絲綢之路”運往西方的。

在我國的漢朝和唐朝時期,東部山東和東南沿海江浙一帶的大批質量上乘的絲綢從水路或陸路集中到長安城。有相當一部分通過陸路轉運到西方去。由於在這條陸路上,絲綢的貿易占了很大比重,因此把它稱為絲綢之路。以後又開辟了經海洋通往西方的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所以把這條陸路又稱為陸上絲綢之路。

一般認為,陸上絲綢之路最初東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沿渭水西行,過了黃土高原,通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由敦煌西行則分成南北兩條道路:南路出陽關,沿今塔裏木盆地南沿、昆侖山北麓,經古樓蘭(今新疆若羌一帶)、且末、民豐、於田、和田、墨玉、皮山、葉城、莎車,到達喀什。北路出玉門關,沿今塔裏木盆地北沿、天山南麓,經過吐魯番、庫爾勒、庫車、拜城、阿克蘇、巴楚到達喀什。南北兩路在喀什彙合後,繼續往西,登上帕米爾高原,這是最難走的一段路。然後經過阿富汗、伊朗和中亞諸國,再過地中海,最後到達絲綢之路的終點:古羅馬的首都羅馬城和威尼斯。後來,又開辟了一條北新道,從敦煌經哈密,沿著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前進,渡伊犁河西行到古羅馬帝國。

古代交通工具簡陋,中外商人和使者們行走的這條絲綢之路,旅行條件十分艱苦。新疆羅布泊附近是一片“雅丹”地形的險峻山丘地帶,行人經常在這裏迷路。1700年前晉朝高僧法顯去印度取經,幾乎在這裏喪身。他曾這樣描寫這裏的行程,說:“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渡處,則莫知所以,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唐朝大詩人李白則有詩描寫了絲綢路上的惡劣天氣:“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然而,盡管條件極端艱難,我國古代的先驅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開拓了這條具有世界意義的通道。

在這條長達7000多公裏的絲綢之路的開辟史中,有兩位作出卓越貢獻的傑出人物,這就是張騫(詳見張騫出使西域一節)和班超。當時的西域,是指現在甘肅玉門關以西包括新疆、中亞直到歐洲的廣大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