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宋山:宜人山水 長生出世(1 / 3)

話說楚地西南,自恩施齊嶽山發源有一清江,古稱“夷水”。因其水質清澈,“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故名清江也。八百裏清江自齊嶽山奔瀉而出,水流湍急,婉轉盤旋,在宋山腳下,百折千洄,自西北向南東最後在宜都彙入滾滾長江。清江清水與長江濁水,在宜都城關陸城入口處激蕩交彙,但清濁分明,界線了然,令人歎為奇觀。

而今講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宋山腳下、清江邊上。

宋山,古名“嵩山”,因有宋女升仙的典故而得名。傳說上古時期,嵩山一帶幹旱異常,農作物顆粒無收,村民年年鬧饑荒,生活頗為清苦。在嵩山上住著十來戶姓宋的人家,其中有一戶人家,主人名叫宋賢文,夫婦二人勤奮勞作,平生行善,雖然自己衣食不裕,也經常接濟災民。其膝下隻一女,名喚宋姑,長得眉清目秀,自幼聰明伶俐,知書達禮。雖不曾讀書學文,但經常到就近的寺廟中聽和尚大師誦經唱曲。長到年方二八,說親的人踏破門坎,但這宋姑卻是一笑置之,概不應允。父母問她。她隻說:我要做神仙,救天下受苦的人。父母老來得此一女,不敢太違兒意,隻好隨她心願。哪知宋姑自此便開始修讀經書了。每天天不亮,她便在清江岸邊梳洗完畢,端端正正地坐在石凳上苦讀經書,不論晴雨,不分寒暑,四季不斷,常年累月。

話說有一天,宋姑正在江邊讀書,忽見天空中一道祥光劃過。宋姑知道有天仙到來,忙雙手合十,口中念著福語,不敢抬頭看望。“小姑娘,抬起頭來”。一聲非常慈祥的聲音傳來。宋姑忙抬頭望去,隻見南海觀音娘娘正一臉慈容的看著她。宋姑見狀,連忙伏身下跪,苦苦哀求道:“觀音娘娘,請幫幫鄉親吧,幫他們脫離苦海,免遭責難”。觀音娘娘概然應道:“我見你潛心修行,一心為善,今日就成全你了吧!”隻見觀音娘娘將手一揮,數道金光籠罩在宋姑頭頂,一團仙氣從宋姑腳底冒出。隻見宋姑盤旋升起,婀娜多姿,飄然升天而去。附近村民都驚歎不已,連連稱奇。誰來也怪,自從宋姑成仙登天以來,嵩山一帶風調雨順,村民年年五穀豐登。村民都說,這是得到宋姑保佑了。為紀念宋姑,村民籌資修了一座廟,名叫仙女廟,供奉著宋姑的神像,香火興旺,常年不斷。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嵩山叫做“宋山”了。

不知曆經幾世幾劫,宋山腳下有一大戶,姓鄭,單名一個剛字。因祖上多年為官,家境殷實。隨著朝代更迭,戰亂不斷,祖上無意為官,找了個由頭,告老還鄉,雲遊四方。無意中行至宋山腳下,見此處青山碧水,環境怡人。水雖不深,但清澈見底,山不高聳,但秀麗萬千,遠處一片雲霧繚繞,極盡美態。江中漁民織網捕魚,怡然自得,岸上農夫耕桑耘梓,民風純樸,實乃宜居安家之地。打聽之下,此地最宜養生,人均長壽,自古就有“養生寶地”、“長壽之鄉”的美譽。八九十高壽者比比皆是,百歲老壽星也不罕見。實乃不可多得的養生之所。

鄭家先祖當下打定主意,便在宋山腳下,置田造屋,就此落戶生籍。到了鄭剛這一代,雖然不再為官,但經營有方,勤奮節儉,不說富甲一方,在周圍百多裏,也算一個大戶了。

鄭剛為人仁義,喜廣交朋友,行善濟困,在當地名聲很好,人皆喚作鄭大官人。往來討飯行乞的、救災化緣的,到了鄭宅沒有空手而回的。就是周圍生病遭災的,雖然不曾找上門來,隻要鄭剛知道了,都上門送米送油。

鄭剛衣食不愁,萬事無憂。美中不足的是,鄭剛夫婦年逾不惑之年,膝下無兒無女。每想到此,鄭剛都搖頭歎氣。鄭剛的婦人鄭張氏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屢勸鄭剛納妾生養,免得斷了鄭家的後。鄭剛夫妻情深,雖然納妾有理有據,但總怕小妾得子後母憑子貴,怠慢了夫人。終不忍夫人受苦,斷然拒絕了夫人的提議,隻說: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別強求。

這一日晌午,鄭剛招呼家裏的長工忙完了田裏的活路,正要回家吃午飯。剛走到家門口,抬頭一望,隻見對麵的八卦山上飄著一團彩雲,十分奇特。此刻豔陽高照,萬裏無雲。隻此山上獨獨飄著一團雲彩,說不出的神秘。

這八卦山也有些來曆。八卦山和宋山隔江相望,山勢不高,周旋十裏,懷抱六十四崗丘,山巒起伏,狀如八卦。相傳為太古之時,玄黃老祖,居昆侖,觀四極,廣收弟子,見宋山風光秀麗,富有靈氣,於是便在宋山開壇講經傳道,欣然忘返。突聞師尊叫喚,匆忙起駕升天,倉促之中,遺下八卦衣飄落在宋山對麵的山上,把原本層巒疊嶂的重重山峰壓成了八卦模樣,後人遂將此地喚作八卦山。

鄭剛見八卦山上的彩雲十分奇特,正看得出神。突見自八卦山方向走來一位道士,隻見這位道士身長七尺,骨骼清奇,眉額高聳,白須飄逸,仙氣逼人。一身青色的道袍洗得發白,倒也幹淨。道士走得不快,但兩眼不望旁路,直直地往前走,象是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停下來似的。鄭剛看得驚奇,一眨眼的功夫,道士從他眼前一晃而過,走出二丈開外。

鄭剛見這道士有些法術,加上他本來也是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暗想:把這道人喊來一起吃個酒可好。便張口叫道:“道爺留步。”

誰料,話音剛落,原來還在二丈開外的道士,便突然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鄭剛嘴巴驚得半天閉不攏。心想,真是個高人。

隻見道士作了一輯,說道:“施主,不知有何指教?”

鄭剛方才回過神來,也回禮道:“道爺,別無他事。小人姓鄭,本地人氏。道長路過寒宅,時近中午,可否賞臉一起吃頓酒來。我這裏有陳年的青林寺鹿茸酒,正好解乏。”

那道士原來嚴肅的臉露出微笑,對鄭剛說出一番莫名其妙的話:“看來是這裏了。施主你我有緣,我就不客氣了。”當下便隨鄭剛進屋。

進屋後,鄭剛請道士居上座,道人也不推遲,便在上座坐了。鄭剛在下首陪著。

鄭張氏也是個喜歡積德行善的人,經常到宋山上的法泉寺燒香拜佛,捐些功德。這裏見鄭剛領進一個道士,以為是來化緣的。也不多話,忙為道士拿來碗筷,斟滿酒。鄭剛說:“道長來寒舍,也是緣份,這第一杯酒敬道長。”說完,陪道人一飲而盡。

斟了第二杯酒後,鄭剛問道:“道長怎麼稱呼,這是要到哪裏去啊?”

那道士用手把長須一拂,道:“我俗家姓張,自峨嵋而來,到武當山去修道求仙。”

鄭剛心想,這峨嵋至武當相距甚遠,少說也有二千餘裏,道士一路走來,不見倦色。當下更是佩服得很。忙道:“也是巧了,我內人也姓張。看來五百年前還是一家。”

當即對鄭張氏說道:“快去再添些酒菜來,我與娘家大哥喝個痛快。”

張道士見他們夫婦如此熱情,也放開了豪情,先是款酌慢飲,繼而飛觥獻斝起來。

酒至半酣,張道士說道:“承蒙鄭大官人不棄,留我吃酒,此緣千年修來難得。不知家中父母尚在,子嗣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