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剛滿臉愧色:“承蒙道長問候。父母早已仙逝。說到子嗣,不提也罷!也不知我鄭某人前世有何罪孽,至今膝下無兒無女。”說完大飲一杯,搖頭不止。
張道士見這份光景,稍一思忖,道:“吃酒之情,無以為報。小道學道不精,但尋草製藥還是懂得一些的。”
說完,道士從隨身褡褳中取出一小葫蘆,遞與鄭剛,道:“我道門中人,不僅製丹,也會一些醫藥的土方,請將此藥丸按時與夫人服下,一年後定有結果。”
鄭剛大喜,忙接過藥瓶,細心收好。對道人更是連連敬酒,直吃到天色漸灰,日落西山。鄭剛酒量雖大,此時也支持不住了,倒頭在桌上便睡,嘴裏還亂叫著:“道長別走,再喊一杯。”
張道士倒象是沒吃酒一般,臉色如常。見鄭剛已醉,便辭別鄭張氏,雲遊而去。
待到鄭剛酒醒,知道張道長乃世外高人,不在乎凡俗禮節,也不以為意。想起道長贈送的藥物,忙拿將出來,給鄭張氏吃了。
鄭剛本對張道長的藥不抱太大希望,心想我尋醫十來年了,也不差這一味藥,隻抱著死馬當著活馬醫的態度。
誰知轉月後不久,鄭張氏便對鄭剛說,自己好象有身孕了。鄭剛馬虎不得,忙請來村頭的李大夫,李大夫細細品脈一番,也說是真有喜了。
鄭剛知道是張道長的本事,忙對著武當山方向鞠躬作揖不止。自此,鄭剛家中便供奉起道教的三清教主,早晚燃香,每日供奉。
待到來年五月初五日,正是“端午”時節。楚地俗稱“端陽”,有吃棕子、賽龍舟等習俗,尤以賽龍舟為甚。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眾人劃船追趕拯救。人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雖不曾救活屈原,但劃龍舟的習俗保留了下來,人們約定在每年五月五日賽龍舟予以緬懷。賽龍舟時,鑼鼓齊鳴,驅趕江中之魚,同時拋棕子、包子、雞蛋等下河,供魚神食之,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遠古留下來的習俗,在富裕祥和之地傳承欲廣。
宋山當地的賽龍舟,或以村為隊,或以族為隊,相互追逐,勝出者得享榮耀,象征一年來五穀豐登,失敗者亦不氣餒,權當勞作之餘的玩耍。
賽龍舟這一天是全村全族人的節日,不管男女老幼,都擁到清江河邊,觀看龍舟比賽。再勤勞的莊稼漢這一天也不下田,學堂在這一天放假,街集也改在了河堤上。河堤上,早就彩旗飄揚,鑼鼓喧天。人們喜氣洋洋,穿戴一新,喜笑顏開。老人們拿著煙袋,到處找尋著小時的玩伴。姑娘們如同參加一次盛會,都穿著漂亮的新裝,唧唧喳喳地探討著這次比賽誰會是贏家,哪個小夥子最靚。小孩子們更是興奮,在人群中鑽來鑽去,有一些調皮的甚至爬到河邊的高樹上,占據著居高臨下的好位置。那些參加劃船的小夥子們更不用說了,個個趾高氣揚,意氣風發,十足象上陣的將軍一樣。
雖說每年參賽的龍舟都有七八隊,但最後的冠軍總在鄭、吳大家族中爭奪。鄭剛是鄭氏宗族龍舟隊的鼓手。鼓手在龍舟中是個靈魂人物,掌控著整個船隊的節奏。這一天雖說鄭張氏要生產了,但鄭剛依然安排好旁邊的三嬸照顧後,早早地來到了清江河邊,並且參加了賽前的舞龍點睛儀式。
點睛儀式後,比賽正式開始。船上的都是年青力壯的漢子,頭上腰上各纏著一束紅布,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一支支龍舟便如一支離弦的箭,在平靜無波的清江上來去如飛。兩岸看龍舟的人都大聲呐喊,為自己的龍舟加油,有的還拿來了鑼鼓,重重敲打助威,更有頑皮的孩子把事先準備好的“連環響”鞭炮掛到樹上點燃,嚇得大姑娘小媳婦們左蹦右跳。一時間,呐喊聲、鑼鼓聲、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交彙在一處,在江麵上回蕩,震耳欲聾。
鄭剛用力地敲著鼓,雙槌齊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氣都使上去,把鼓擊破。他的鼓聲越大,似乎隊員劃船的力氣越大,劃船更整齊劃一。劃船的隊員更是合著鼓點,拚命劃漿。平時略有積仇的,此刻也拋開恩怨,同坐一條船,在鼓手的指揮下,齊心協力地劃漿。
今年又和往年一樣,賽到一半,隻有鄭家和吳家的兩艘龍舟劃在前麵,兩隻舟齊頭並進,爭先恐後,你追我趕。鄭剛鼓點越敲越急,隊員劃得越來越快,終於以半個船身的距離拔得了頭籌。鄭氏宗族的龍舟以連續三年奪冠的榮耀贏得了比賽,吳氏宗族的屈居第二。當鄭剛從吳大財主的手中接到象征勝利的紅旗時,吳大財主皮笑肉不笑地說:今年的捐助又開了水漂,明年該讓鄭家捐款了。
就在鄭剛還沉浸勝利的喜悅中時,突見鄰居三哥鄭大福遠遠地路來,高聲喊著:“鄭剛,鄭剛,弟媳要生了!”
鄭剛一聽,大喜過望,忙把紅旗交給了別人,急忙跑回家來。
一到家,撿生婆劉媽已經被家人請來了,正在內房接生。
鄭剛正要衝進屋去,卻又怕壞了“男人不能進產房”的規矩,急得在房外搓手頓腳的,踱來踱去。
大約過了一柱香光景,隻聽屋內傳來一大聲啼哭,劉媽笑著打開門,見到鄭剛,忙道賀喜:“恭喜鄭大官人,賀喜鄭大官人,夫人生了一個小子。”
說來也怪,臨生之時,滿院紅色,金光耀眼。生子當時,四遭寂靜,異香撲鼻。這孩子自落地伊始,哭聲大作,直透雲霄。劉媽說:“我接生了幾十年,少說也有二三百小子,哭聲象這般響亮的,沒有第二個。以後肯定是個幹大事的。”
鄭剛忙接到孩子,隻見孩子雙目緊閉,張著雙手,胡亂揮舞,直扯著喉嚨大聲哭著。
鄭剛越發歡喜,一是老來得子,二是祥瑞當頭。忙抱著孩子,朝著武當山方向,拜了三拜。
待到三天後,按時當地習俗,要“洗三”,也就是醮飯,打發送子娘娘和土地菩薩。鄭剛知道兒子來之不易,是張道長的功德,但張道長遠在武當山修道,酬謝張道長路途遙遠,便在供奉的三清教主的神龕前重新擺放鮮果禮品,燃香禮拜。之後,鄭長生還親自挑著新米、麵條等禮品,就近到宋山頂上的法泉寺,送給了寺廟的大師們,讓他們共同分享家門添後的喜悅。
隨後,鄭長生又給老丈人張老秀才報喜,按當地的說法,接嶽父嶽母做家公、家家(也就是外公外婆)。張老秀才對鄭剛這個女婿滿意得很,對女兒一直沒有為鄭家緒後也滿懷愧疚。一聽說女兒女婿晚來得子,自己當了“家家”,高興得手舞足蹈,當下選定末端陽,即五月二十五,去鄭剛家送祝米。
送祝米,是當地迎接新生最重要的慶典。鄭剛家境殷實,晚來得子,自然辦得更加隆重。
五月二十五當天,鄭剛特地請了方圓百裏最好的廚師班子,宰殺了二頭豬、五隻羊,以及雞鴨魚無數,製作了當地待客最珍貴的“十大碗”宴請賓客。菜肴之豐盛、味道之鮮美,足以令來往賓客回味了一年之久,直到“抓周”,再次品嚐到鄭大官人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