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寺,由宋山順清江上遊二十裏。青林寺既是地名,周圍有五六個村子,也是寺名。青林寺是一座佛教名寺,寺內香火鼎盛,香客不絕。
說起青林寺的來曆,還有一段傳說呢。
相傳遠古時代,此地就有一座小廟,但沒有廟名,默默無聞地佇立在清江邊上,知道的人不多,前來供奉祈神的人更少。有一天,“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和蘇小妹及秦少遊三人,經宜都遊清江,來到這處山靈水秀之所在,耳聽寺廟內鍾聲陣陣,便係馬而進。廟內住持了空大師一見三位大師來訪,忙吩咐小和尚敬奉香茶。蘇東坡躬身一禮,問道:“弟子今日經過仙山,請問法師仙山何名?”
了空大師雙手合十道一聲阿彌陀佛,說:“荒山乃‘萬瓦千磚百匠造就十佛寺’”。
蘇小妹道:“原來叫十佛寺。我隻聽說過萬佛寺、千佛山,還沒有聽說過十佛寺呢。”
秦少遊忙把蘇小妹一拉,悄聲說:“哪裏叫十佛寺,這是大師給我們出的上聯呢。”
蘇小妹仔細一回想,果然,上聯含有萬、千、百、十四個詞,且符合此情此景。這個上聯不簡單。
蘇東坡也知道大師是故意考他們的,但一時半會也無從作答。隻低頭喝茶不已。
但老是喝茶也不是辦法呀,隻好硬著頭皮說道:“法師胸納學海,弟子不及,今暫告別,日後再來拜會。”
了空大師道:“施主,你我緣份未盡啊。”
蘇東坡三人辭別大師,出門來,都在想著剛才的上聯,一時無心觀景。出得寺廟,沿台階下到碼頭,隻見岸邊泊著一般小舟,不見船公。三人跳上船來,由秦少遊搖櫓,隨舟在清江上遊曆,悶悶不樂。
三人劃舟漾到觀音岩,隻見岩上橫著一巨石為橋,上書“四仙橋”三個大字。三人大喜,忙著:“有了,有了。”
三人忙掉轉船頭,來到剛才上船的碼頭邊,隻見了空法師已率眾僧在岸邊等候。見三人返回,了空大師道:“蘇學士,老衲才將說過你我緣份未盡,不久就要相會。你看我已在此恭候多時了”
蘇東坡施禮道:“法師佛法無邊,弟子失禮了。”
了空道:“不嚐其果,難知其味,老衲失言,深知學士一時犯難。”
蘇東坡恍然大悟,原來小船是大師有意安排。
蘇東坡道:“此廟乃‘萬瓦千磚百匠造就十佛寺’,我們剛才‘一舟二櫓三人搖到四仙橋’”。
了空道:“絕妙,絕妙,蘇學士辛苦了。何不到寺廟小住幾日,共同研學佛法呢。”
蘇東坡道:“我們正有此意,隻怕打擾大師了。”
了空道:“哪裏,哪裏,蘇學士此等貴人,接還接不來呢。”
蘇東坡三人於是就在在寺廟小住三日,與了空大師共同研學佛法,探索文章,好不暢快。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待到蘇東坡三人臨別時,了空依依不舍,敲響木魚又念一聯:“誦經誦佛誦聖人,緣逢東坡才子。”
蘇東坡遙望此處風景,竟是滿目清秀,滿山翠綠,滿江青色,接口道:“青山青水青林寺,幸會了空大師。”
了空大師大喜道:“我寺雖小,但已建寺拜佛四百餘年了,一直沒有廟名,難得大學士為小廟賜名,還請學士留下墨寶。”
眾人來到案幾旁,秦小遊研墨,蘇小妹展紙,蘇東坡凝神聚力,揮毫潑墨,“青林寺”三個大字躍然紙上。
從此,寺廟就名為“青林寺”了。由於蘇東坡題寫寺名,寺廟聲名遠播,人們前來拜佛祈福日益增多。久而久之,人們把這一帶都叫做青林寺了。
一聽說要到青林寺讀書,鄭長生嘟著嘴十分不願意,幾次吵著要讓母親去給父親說說,他舍不得同村的玩伴,舍不得這宋山的山山水水。但他知道拗不過父親。鄭剛經常教導他:大丈夫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雖然是山野村夫,但多讀書才能為國效力,為民造福。
於是,鄭長生隻好由父親送到青林寺趙先生的私塾裏來了。隨著鄭長生一道來的還有同村吳大地主的獨生子吳士仁,他和鄭長生同齡,既是鄭長生從小的玩伴,也是今後的同學。
趙舉人的私塾就在青林寺下的青林寺村,他和夫人,也就是鄭長生將來的師娘,共同開辦了這個遠近聞名的私塾。私塾共有二三十個學童,由趙舉人負責教學生學習禮、樂、射、禦、書、數等科目,師娘則負責學童的飲食起居等日常雜務。
私塾的日常運轉除了收取學童的孝敬外,主要的還是周圍財主、商人、大戶的供奉。因為趙舉人教學有方,前來求學的學生十分之多,但趙舉人年事已高,無心擴大規模。這次若不是吳大地主捐贈了二十石糧食和二十床棉被,趙舉人才破例收下鄭長生和吳士仁。
趙秀才喜歡素雅,私塾甚是清潔簡樸,有二十來張陳舊的書桌,牆上掛著秀才自繪的青林山水,空靈虛無,煙波浩渺。
私塾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背誦、講解與傳授,先從《論語》和《孟子》學起,《論語》是先聖孔夫子的言行錄。學生到私塾求學,都是為了學得孔孟之道,求得聖人之術,參加科舉出仕為官,輔佐帝王。有《尚書》雲: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就是說,於事無所不通謂之聖。聖人者,通天地陰陽之行,察往來古今之變,因時製宜,為帝王工作者,唯我孔子。孟子為亞聖,師法孔子,倡仁義,崇儒術,辟邪說,斥攻伐,能繼孔子者,唯我孟子。
趙秀才開講的第一課,就從《論語》的《學而》開始。趙秀才在前麵領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接著,一群童稚之聲隨著先生蒼老之聲陣陣起伏,彙成青林寺最清脆的和聲。
趙舉人奉行的是嚴師出高徒。他對學生極為嚴厲,自由散漫的鄭長生剛開始吃了不少苦頭,挨了不少手板。但不久趙舉人就驚奇地發現:鄭長生有著過人的學習能力,不僅記憶力強,過目不忘,念過一遍的《四書》、《五經》,鄭長生便熟讀背誦。而且鄭長生理解力強,思想敏銳,能舉一反三,趙先生講授過的文章,鄭長生馬上知曉意義,並能旁征博引,知道前人文章的思想。
這天,在教授《孟子》時,“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趙秀才讀了一段,向學生提問道:“孟子此處,你們如何領會?”
話音剛落,鄭長生便站了起來,說出了他的理解:“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安居樂業,是百姓的常心。所謂失民,就是指失民心,是擾民虐民,像桀紂那樣的暴君,使民不得安寧,所以失去了民心。而像湯武那樣的聖君,能夠施行與暴君相反的措施,使被擾的百姓得到安息,使被虐待的百姓得到安慰,所以能得到民心,得到人民的擁戴。得到人民的擁戴,也就得到了天下。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就是這個道理。”
小小年紀,鄭長生能領悟到這麼多,趙秀才對他的這個學生很滿意。
誰知,鄭長生向先生提問了:“先生,孟子在後麵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不知誠與思誠這兩者體用如何?”
“哦,想不到他還能學我未教,孺子可教也。”趙秀才想了想說:“朱子於此有說:‘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天道之本然也。思誠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人道之當然也。’意思是說,作為‘天之道’的‘誠’和作為‘人之道’的‘誠之’,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作為‘天之道’的‘誠’是自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本然之理。而作為人之道的‘誠之’主要是對天地之誠的尊敬和效法,追求誠是做人的道理。”
對趙秀才的講解,鄭長生不是太滿意,他還有很多疑惑想問老師。可趙秀才每次講解,都十分精簡,從不展開,也從無多餘的話,每次講解都是聖人之言,沒有多少自己的見解。
鄭長生雖讀聖人之書,但不死讀書,總想結合社會,結合現實,理解聖人之言。但趙秀才的一切學識皆從經書上來,言必稱聖人,無一句不聖人,總是拘泥於聖人所言。對鄭長生的一些奇談怪論,趙秀才是既感到新奇又感到自己學識不能解答,總擔心自己引導不夠,怕鄭長生誤入歧途。
但最讓趙先生不放心的是,鄭長生聰慧異常,但似乎誌不在學習上,每到休閑時候,便看不到鄭長生的影子了。問過別的學生,才知道鄭長生不是到山上河邊玩耍,便是到鄰近的青林寺看和尚們唱經去了。
趙先生管過幾次,但無賴鄭長生既不耽誤學習,也沒有別的差錯,加上鄭剛善名遠揚,家風良好,便對鄭長生不再嚴加管束,隻要他能按時完成學業便罷了。
一天傍晚,鄭長生寫完先生布置的作業,又幫著吳士仁抄了三遍臨摹的魏碑字貼後,便和往常一樣,準備兩個人約著一起到青林寺看和尚們做晚課。
時候尚早,鄭長生和吳士仁邊走邊聊著今天上學的趣事,不知不覺來到清江邊上。吳士仁撿起一塊小瓦片,用手橫拿著,斜著身子,手向後一展開,接著用力地將瓦片向河中扔去。這是他們最喜歡的“打飄飄”遊戲,以打起多少個水花爭勝負。“一、二、三、四、五”,這次吳士仁一共打了五個“飄飄”。
今天鄭長生對這個遊戲沒有興趣,他躺在綠茵茵的草坡上,看著即將落日的餘暉。隻見太陽慢慢地極不情願地向山邊隱去,原來剌眼的白光這時已變成了暖人的紅色,片片朝霞,簇擁在它的周圍,似乎在為這位即將告別人間的姑娘增添難舍的紅暈。
一群永遠不知憂愁的小鳥們,在勞作了一天後,似乎在唱歌跳舞一樣,在鄭長生的頭頂翩翩起舞,一會兒高飛在天空,似乎在提醒鄭長生注意他們,一會兒低垂下來,掠去鄭長生的頭頂,忽而急馳而過,嘰嘰喳喳的,象對鄭長生訴說著他們的快樂。
現在正是江裏的野鳥掠食的時候,一群水鴦鴛在水邊自由自在地散步,不時沉入水中追逐一些小魚蝦,有時還相互嬉鬧玩耍。而水中隨處可見的魚兒,更是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你追我趕,有的還輕快地躍出水麵,好奇地張望一下江水之上的世界,將平靜的水麵掀起一朵朵小小的漣漪。
鄭長生貪婪地看著這一切,心想這一切都是多麼美好啊。他真想變成一條小魚、一隻飛鳥,整天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在這美好的人間遊玩。該是多麼好啊!
可是他馬上又想到了父親對自己的囑咐,還有趙先生那嚴厲的臉,雖然趙先生現在對他沒有原來那麼嚴了,因為每次他的作業都完成得很好,也沒挨過板子了。可趙先生說的,不學禮,無以立,還有仁義禮智信。這些大道理他都懂,但鄭長生總認為,有些他想不通。比如,父為子綱,就是兒子要無條件服從父親。父親任何事就一定正確嗎?如果父親錯了呢?兒子提出來,糾正一下有什麼問題?難道父親錯的也要聽父親的,就因為他是父親。
算了,不想這些了。鄭長生在心裏默默地說。還是去青林寺聽大師們誦佛吧,昨天寺院的方丈空聞大師還說今天給我講新的佛法呢。
說起空聞大師,鄭長生不禁笑了。自從鄭長生到趙先生那裏求學以來,第一次到青林寺聽和尚們講佛,空聞大師就說我有慧根,讓我跟著他研讀佛法,不就是我講解了一句禮佛是修行,參佛是悟道嗎?
可聽了這麼些佛法,鄭長生也感到困惑了。佛經總是說要修來生,可我們今生都沒有好的修行,怎麼能修來生呢?如果隻求修來生,那今生要這麼苦修做什麼?
唉,看來我還是有很多困惑,需要空聞大師給我講解呢。想到這裏,鄭長生連忙起身,喊起吳士仁,一起向青林寺走去。
青林寺相距私塾不遠,坐落在西麵的山坡上,靠山依水,綠樹環繞,山門上三個大字“青林寺”據說是蘇東坡的親筆,鐵鉤銀劃,雄渾有力,顯出寺廟悠久的曆史和曾經的輝煌。
鄭長生他們進入大殿,果然和尚們正在做晚課。方丈空聞大師見到鄭長生進來,忙歡喜地招手讓他過去。
空聞大師十分喜歡這個聰慧空靈的學生,他有時候的見解讓學佛幾十年的大師都十分欽佩。學佛悟道不講究資曆,而更多憑的是悟性。空聞大師認為這個學生的悟性很高,如果用來學佛肯定會有一番大作為,所以他經常給他講解一些佛經。
今天空聞大師準備講解的是《金剛經》。《金剛經》是佛門的一本重要經本,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傳入中國後十分盛行,是研究佛法的重要經書。
空聞大師講解經書,既原文講釋,又注重從生活中一件件讓人困惑的小事,講解佛祖的指義,讓人知佛開悟。所以鄭長生十分喜歡聽空聞大師講經。
今天空聞大師講的是“善心得善報”的故事。故事講的是一位叫禪海的年輕人在一次衝撞當中誤殺了一位高官,於是隻能走上流亡的道路。他到很遠的一個寺院出了家,做了一名遊方僧人。為了補償他的罪過,他下定決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舉。禪海知道某處懸岩上麵有條道路非常危險,已斷送了不少人的性命。因此,他決心在它下麵挖一條隧道,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