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堅決貫徹鄧小平1980年的講話(1 / 1)

應該說“文革”以後,經濟方麵比較好地吸取了經驗教訓,有了較大的突破。經過二十年的曲折、反複實踐,我們終於認識清楚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曆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個階段,現代市場經濟製度適用於不同的國家和社會,總之,利多害少,包容性強,效率較高,成本較低。隻有通過市場經濟,才能建設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鄧小平理論上的一大突破。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規定為實現共同富裕,避免兩極分化(追求社會公正)。二十年的實踐,證明鄧小平理論的正確。當然,隨著實踐不斷發展,這一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還要繼續發展。

相對而言,改革開放表現在政治體製,即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改革,還顯得滯後。

1980年8月31日,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改革》這一極其重要的講話。由於當時發生了波蘭團結工會的問題,有人提出要防止“自由化”思潮,這個講話就被擱置下來了,直到現在,很少再提及。我在1997年7月列席中共十五大時的書麵發言《關於防“左”的感想和意見》,摘引了鄧小平《講話》的很多原文,為的是以其正確性和權威性來說明《講話》中所批判的封建專製主義的殘餘影響、權力過分集中、家長製作風、特權思想、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黨內民主生活不正常,法製的不完備和法治難以貫徹,等等方麵,都還沒有很好解決。而政治體製改革不能同經濟體製改革同步進行,必然影響經濟的更好發展,尤其使得國有企業改革遲滯不前;同時,權力不受到限製,沒有各種有效監督,必然導致腐敗叢生,甚至難以遏製。

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十二個問題中有四個問題同鄧小平《講話》是一致的:堅持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專斷;要講真話,言行一致;發揚黨內民主,正確對待不同意見;接受黨和群眾的監督,不準搞特權。“關於發揚黨內民主”是這樣寫的:“首先要允許黨員發表不同意見,對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真正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要嚴格實行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這些“生活準則”寫得都很具體,但是,實行得怎麼樣呢?周揚事件就是這個《準則》通過不久之後發生的。

生活告訴我們:“左”的教條主義和封建專製主義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每前進一步都是艱難的。記得在推行農村責任製的時候,有些省委的領導很生動地描繪過這個艱難的過程。“第一年說搞承包就是資本主義;第二年對搞承包的態度是你走你的陽光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第三年的態度是窮搞承包富不搞;第四年是富的也搞承包;第五年才覺悟過來——我落後了!”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這個過程就更複雜了。看過一個材料,說西方禁止隨地吐痰這件小事,也經過了一、兩百年才得以實現。

政治體製改革看來也急不得,要比較徹底地解決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前麵談過,我們要大力提倡講民主,講科學,講法治。民主、科學、法治是構成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要素,也是我們肅清封建專製主義殘餘和克服“左”的教條主義不可或缺的條件。如果我們對於這個問題沒有清醒的認識,不僅難以闊步前進,甚至有可能葬送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果。

(此文原應《對二十一世紀的囑咐》一書稿約,撰於一九九九年夏。現重新改寫。二○○○年九月記)

(李銳文,原載《書屋》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