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文精神魂兮歸來(1 / 3)

人文知識和文學的意義

王:不久之前曾經出現了一場關於“人文精神”的爭論,其中廣泛地涉及到現今人文知識分子的意義、位置、作用、立場等等。作為一個人文知識分子,你對這些問題有什麼看法?

南:我首先想提到的是一個社會的文化動力問題。在現代社會,曆史的發展不僅僅依賴於經濟的杠杆,同時,種種文化思想也將參與推動曆史。文化思想並不是直接生產出航天飛機或者遠洋輪船,它更多在於提供特定的價值體係,社會發展模式,曆史經驗,個體的感情皈依,如此等等。這一切將和人們對於經濟利益的追求複雜地相互交織,形成當下的曆史合力。在我看來,這就是人文知識的基本意義,當然也是人文知識分子的現實作用。表麵看來,人文知識分子不過是從事社會思想庫的建設,保存種種文化基因,但是,在某些關鍵時刻,人文知識可能產生巨大的能量,甚至決定一個社會的命運。其實我們已經在中國曆史上看到了正反兩方麵的例子。

在這個意義上,人文知識的貧乏可能導致曆史的貧乏。人們僅僅將眼前所有的選擇當作惟一的選擇,他們不知道還存在著其他的可能性。思想僵化常以這種貧乏為基礎。這是排斥人文知識分子所造成的惡果。事實上,人文知識分子的職責即是將種種價值體係提交給社會,揭開那些人為的遮蔽,讓公眾的選擇擁有足夠的參考材料。當然,知識分子本身同樣可以擁有自己的傾向和尺度,但是,他們首先必須描述種種生存的可能維度。

在我看來,這一切是人文知識分子所得到的基本分工,而不是他們居高臨下、故作姿態的訓話。一些人認為,啟蒙的年代已經結束,人文知識分子沒有必要也沒有資格再向公眾扮演導師了。我很難肯定,這種觀點是否可靠。五四以來,科學和民主成為啟蒙的重要口號。可是,直到今天,這兩個口號的實踐依然阻力重重。我們憑借什麼如此樂觀地判斷,啟蒙的任務已經完成——完成的標誌是什麼?古老的蒙昧甚至還剛剛導致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的災難,突然啟蒙就在一夜之間大功告成了?當然,許多人現在有了自己的明確目標:小康之家,豐衣足食,冗長的電視連續劇和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賽,偶爾卡拉OK一下,如此等等。這當然比當年虎視眈眈地互相揪鬥好多了。可是,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嗎?這一切是公眾深思熟慮之後的自覺選擇,還是一種時尚之下的盲從?當然,人文知識分子沒有理由強迫公眾這樣或者那樣,但是,他們必須將種種重要的價值體係展現在公眾的視域之中,讓公眾能夠在充分的比較之中作出自己的判斷。如果他們借口啟蒙的結束而放棄這樣的工作,甚至在物欲的誘惑下將市民的理想判定為惟一的價值,那就更像是一種失職了。

王:從“人文精神”的爭論之中可以察覺,一些人文知識分子對於商品經濟並不如想象的那樣欣喜,我們不時可以從他們之中聽到批評之聲。這是他們缺乏曆史意識,還是別有情由?

南:我想首先應該承認,多數人文知識分子在商品經濟之中的受益不像預料的那麼多。因此,他們不像另一些獲益階層那麼踴躍,這是十分正常的。他們同樣沒有必要虛偽地故作興高采烈。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許多時候,人文知識無法在短期的市場上獲得利潤。這些知識的意義與其說是向公眾普及,毋寧說是記錄一個民族的文明水平。某一類型的學術著作無法在市場的銷售量上麵有重大的作為。另一方麵,目前的文化市場尚未成熟。從稿酬、出版機構到人文知識分子的人數,這一切更多是來自某一方麵的規定,而不是市場的調節。我想指出,他們的反應就是人文知識分子對於目前商品和市場身體力行的參與方式。他們受益的程度同樣是他們選擇何種參與方式的一個重要依據。事實上,他們並沒有一個超然的高高在上的經濟地位。他們同樣有權利和其他階層一樣,按照自己所獲取的利益扮演相應的曆史角色。人們沒有必要繼續用昔日那種大一統的想象要求所有的人都同樣熱烈地呼喊同一種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