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認證:ul采用科學的測試方法來研究確定各種材料、裝置、產品、設備等對生命、財產有無危害和危害的程度;確定、編寫相應的標準和有助於減少及防止造成生命財產受到損失的資料,同時開展實情調研業務。其最終目的是讓市場得到具有相當安全水準的商品,為人身健康和財產安全得到保證作出貢獻。
gs認證:以德國產品安全法為依據,按照歐盟統一標準en或德國工業標準din進行檢測的一種自願性認證,是歐洲市場公認的德國安全認證標誌。
ccc認證:中國國家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01年12月3日一起對外發布了《強製性產品認證管理規定》,對列入目錄的19類132種產品實行“統一目錄、統一標準與評定程序、統一標誌和統一收費”的強製性認證管理。將原來的“ccib”認證和“長城ccee認證”統一為“中國強製認證”,其英文縮寫為“ccc”,故又簡稱“3c”認證。
qs認證:“質量安全”的英文縮寫,帶有qs標誌的產品就代表著其達到了質量安全標準。所有的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經過強製性的檢驗,質量合格且在最小銷售單元的食品包裝上標注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並加印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誌後才能出廠銷售。沒有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誌的,不得出廠銷售。
(3)精神消費安全消費是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精神層麵的消費者注重培養良好的精神素養和審美情趣,他們的消費不僅關注自身生理的健康,也關注精神的健康和提升,並延伸到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整個自然生態的安全。
消費者注重精神消費,不是去享受高檔奢靡的無形商品,而是要在消費中感受自然,在消費中保持綠色健康的心靈。在消費過程中多參加公益活動,多宣傳綠色環保的理念,用心去嗬護自然,讓自然指導我們的消費。從物質與精神的協調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是未來新消費的主流方向。
七、跨越能源的鴻溝
1.遠水救不了近火
人類已經經曆了兩次能源利用大轉換,第一次是從柴薪到煤炭,第二次是從煤炭到石油、天然氣。現在是第三次能源大轉換,要從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即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組成的可持續能源體係,這是人類曆史上最艱難的一次能源大轉換。未來10年能源轉換存在巨大的鴻溝,世界能源結構轉變到以低碳為主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在10年之內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無法在容量上替代高碳的化石能源。即使在激進的政策推動下,可再生能源可以指數式地增長,但要使可再生能源在短期內替代當前由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而起主導作用,至少要到2050年以後。
能源的轉換不可能一蹴而就,未來能源轉換存在兩大隱形的鴻溝,一個是能源技術,一個是能源價格。從曆史上來看,每一次能源轉換實際上是能源技術的轉換,都是從一種能源技術轉換成另一種能源技術,沒有技術的進步,沒有新技術的實現,就不可能出現能源的大轉換。現在我們的一整套能源工業,包括油井、油氣管線、煤礦、電廠、輸電網絡、汽車、火車和飛機等都是建立在碳基能源的基礎上的,第三次能源大轉換不僅要重建能源工業,而且要重建一切用能設施。這實際是一次涉及各個產業的重大技術革命,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來講都要比前兩次能源轉換要艱巨得多。除了技術,價格優勢的缺乏也成為能源轉換的障礙。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具有減排二氧化碳的優勢外,大多數可再生能源屬於間歇性能源,即使最近幾年化石能源價格暴漲之後,可再生能源仍然不具備競爭力。因此,從傳統能源到低碳能源,技術與價格的溝壑是橫在能源轉換麵前一道“遠水救不了近火”的坎。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