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文化底蘊,各領風騷——世界各國的身體語言文化差異(3 / 3)

首先要注意的是OK手勢。這個手勢的意思可謂家喻戶曉了,甚至可以說這個手勢是除了Yes、No以外在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英語單詞了,它表示“是”“好”“對”“不錯”“可以”“得了,得了”等種種意思。與OK相應的特定的手勢是大拇指和食指相連形成一個圓圈,表示“O”;其餘三隻手指伸出叉開,表示字母“K”,這一手勢的表意是豐富多彩的,但許多人隻是吸取了其最普遍的含義。

在美國,“OK”的含義對所有講英語的國家都是一樣的,即表示一切沒問題,好的;但是,當它傳到歐洲和亞洲後,在某些地方有了另外的含義。比如在日本、緬甸、韓國,OK這一手勢是表示錢的意思;在阿拉伯人中,這種動作常常伴以咬緊牙關,兩個動作一起表示深惡痛絕;在中國和其他很多地方,OK手勢除了表示“好,不錯”以外,還表示數量“3”;在泰國,OK手勢表示沒問題、請便;在法國,它的意思是“零”或者“沒有價值”的意思;在撒丁島和希臘,不管是對男子還是女子做這種手勢,都是一種帶有侮辱性的汙穢動作;在馬耳他,它的意思是某男性是同性戀者;在突尼斯,OK手勢表示傻瓜……

所以,正由於文化上的差異,OK的手勢可能常常會引起誤解,但在一般情況下,可以根據做出這一手勢的人的表情來進行判斷。

接下來,我們要注意豎起大拇指的手勢。

大拇指因排列在首位,是五指中最具權威性的,人們常用其代表著權利和地位。中國人若向對方向上豎起大拇指,其意思是表示誇獎和讚美。而在那些深受英國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譬如澳大利亞、美國、南非、新加坡以及新西蘭,豎起拇指的手勢包含了三種含義:首先,旅行者常常會向來往的車輛做出這一手勢,意在告知車裏的司機我想搭便車;其次,表示“好,不錯,沒問題”,與“OK”手勢相似;最後,假如人們突然豎起拇指,那麼這樣的手勢便帶有侮辱的性質,表示“舉起雙手”或“就這麼著”。在某些國家,例如希臘,向前的拇指大多是在說對方“吃多了撐的”,所以,最好不要在希臘豎起大拇指搭便車。

還有一個常見但也容易引起誤會的手勢需要注意,那就是“V”手勢。

這一手勢指的是伸出的食指和中指叉開,拇指與無名指和小指對接。這個手勢因丘吉爾而聞名世界,被人們用來表示信心、勇氣等含義。據說有一次,他在地下掩護內舉行記者招待會時,將食指和中指同時按住作戰地圖上的兩個德國城市,大聲地對與會記者說:“請相信,我們會反擊的!”這時記者詢問他是否有把握,丘吉爾將按在地圖上的兩指指向天花板,大聲回答:“一定勝利!”這一動作被膠片記錄下來,刊登在了第二天的各大報紙上。從此,這一手勢便在世界迅速流行開來。

可以說,這一手勢是由英文單詞“Victory”(勝利)的第一個字母演化而來的。現在,絕大多數講英語的國家都知道它的含義,英美人喜歡伸出他們的右手中的食指和中指,做成“V”字形表示鼓勵、必勝的信念和希望,其他非英語國家也通用這個手勢。

現在我們中國人拍照也經常擺出“V”手勢,以增添幾分動感和可愛,極具活力美。

“V”字手勢雖然說在國際上也比較普遍地被應用,但是在一些地方使用可能會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在歐洲的許多地方,這個手勢意味著數字“二”。如果你是在酒吧裏看球賽,當你使用“V”字手勢來慶祝自己球隊的勝利時,服務員很可能會因為會誤會而給你端上來兩杯啤酒。除了勝利含義外,“V”字手勢在有些國家還有別的意思:如在荷蘭“V”代表“自由”,在塞爾維亞表示“英雄氣概”。

不過,當丘吉爾豎起兩根手指的時候,他的手掌是向外的。假如說話者做此手勢時,將手掌麵向自己,這一手勢的意義就完全改變了,變成了一種帶有侮辱、輕視意味的手勢。這個向內的“V”手勢源於英法交戰中,法國人砍掉英國弓箭手的中指和食指,讓他們變殘廢,不能再用弓箭。但後來英國人打敗了法國人,勝利後,英國人伸直中指和食指,掌心向內,向法國俘虜示威,意思是:我們的手指頭是完整的。後來延伸成羞辱對方的意思了。因此,如果把手背對著對方比一個V字形手勢,在英國就表示侮辱對方的意思。

以上這些典型例子告訴我們,在使用手勢語言時務必要小心謹慎、講究技巧,要再了解當地理解和風俗習慣的前提下才可以運用,如果生搬硬套、混用一氣,則很可能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文化衝突。

當你麵對身體語言文化差異時

眾所周知,盡管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表現行為的相似性保證了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可以交流信息,但是,由於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誤解和錯誤破譯信息也是顯而易見的。沒有一種表現行為是適用於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為都是文化的產物,而不都是生理上的遺傳或天生。

由於不同民族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與自己的習慣相反的信號,所以我們不能忽視文化約束力對身體語言的影響以及環境差異所賦予身體語言的不同含義。也就是說,不同的民族對同樣的身體語言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說即使是相同的身體語言也因為文化間的差異而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迄今為止,我們所談論到的都是一些在世界大多數地方都較為常見的身體語言,而其中所存在的最大的文化差異無外乎人們對於地域空間、眼神交流、身體接觸頻率以及帶侮辱性質的手勢等方麵的認識。因為了解所有關於文化差異的知識和信息實在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工程,根本無法在一個章節的篇幅裏麵麵俱到地講述全部的相關內容。所以,我們隻能關注那些你在國外可能遇到的最基本的文化差異問題,從而使你可以舉一反三,通過今後不斷的積累和學習,獲得更多更全麵的文化常識。

比如說,當一個人表達同意對方的觀點時,大多數歐洲人會采用點頭微笑的方式,而不同意時則是搖頭。但是,當我們中國人微笑的時候,並不一定表示同意,有的時候也是因為尷尬才微笑的。

在姿態動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行為習慣方麵,猶太人的手部動作遠比一般德國人的手部動作來的自由,所以“二戰”時期生活在德國境內的猶太人要盡量控製自己的手部動作,以免暴露身份。白色人種的年輕人步履輕捷,而年輕的黑人則步伐較慢,這與他們的社會環境不無關係。在東方人眼裏,美國女子大膽而潑辣,因為她們的步子比東方女子大,腰板挺得更直。在西方人眼裏,日本女子的蓮蓮碎步反映出她們的柔順和屈從心理。英國人將兩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觀或不準介入,恰似中國的“袖手旁觀”;美國人著重隨意的個性,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來或者站著時一副鬆鬆散散的樣子,所以當某位美籍外教上課時坐在課桌上,中國學生的驚訝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國等歐洲國家,生活方式比較規範,人們十分注重禮儀,懶散的樣子常被認為是粗俗和無禮的標記。

人類的感情或欲望,在無意中形成身體行為的變化而表現出來,而利用麵部做出的變化更是難計其數。相對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別對方心情、態度的線索。一切沒有經過掩飾的肯定與否定、積極與消極、接納與拒絕等表情的事情發生,麵部表情對於交際的重要性是眾所公認的,但表情中的多種文化內涵卻難以估量。感情的表達是在文化背景中習得的,它們的表現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漢民族在貴客來到時,笑臉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國的印地安部族卻開懷大哭來迎接客人的到來。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認可的表示;在中國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國文化中,表示沒有滋味;在許多地中海國家,則是過分誇大痛苦和悲哀的標誌。中國人習慣用麵部來遮掩感情,而不是顯露感情。中國俗語“看臉色辦事”和“給人臉色看”更將麵部表情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觀色”便成了跨文化交際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不難發現,這些不同文化在姿態動作上的這些時而明顯、時而微妙的差別常常容易導致交往失當,甚至會使交際完全中斷。了解這些差異並采取必要的補償手段,對於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互相理解,避免誤會,對於填平文化溝壑,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在跨文化交際中,當你麵對身體語言文化差異時,清楚地認識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文化和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都是代代相傳和後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曆史和文化積澱而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關於兩者之間的關係,跨文化學家薩莫瓦(Samova)認為,文化與非語言交際密不可分,許多非語言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的非語言行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環境所決定。因此了解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文化不同,交際規則也不盡相同,不同文化的人與人之間交往時難免產生文化誤解和衝突。

實際上,無論哪方文化,一個民族的身體語言表達什麼樣的意思是約定俗成的。因此,我們在學習跨文化交際時,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要違反這些約定俗成的規則,否則會引起交際中斷,甚至誤解。我們還要深入了解雙方文化的特點,民族心理和習慣,對身體語言在中西文化中的禮貌規範,要“入國問禁,入門問俗”,從而減少交際中斷,避免交際失誤。所以,當你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之後,切記要盡量減少身體語言的使用,直到你能有機會觀察到當地人如何使用這一無聲的語言,並借此掌握個中奧妙。假如你身處陌生的文化之中,不能確定當地的禮節,那就幹脆請教當地人,請他們為你做示範。

如果你經常進行跨國旅行,不妨讀讀羅傑·阿克斯特爾的《身勢語:可行與禁忌的身體語言》一書。在此書中,阿克斯特爾介紹了超過七萬種不同的肢體動作和各地的文化習俗。借助於這本神奇而實用的書,你大可以輕鬆自如地穿梭於世界各國,而不必擔心身體語言和文化差異會給你帶來的諸多意想不到的麻煩。

總而言之,當你麵對身體語言文化差異時,實現跨文化交際成敗的關鍵就在於正確對待文化差異,堅持不懈地排除文化優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異的幹擾,並努力學習如何正確對人待己,相互尊重,平等往來,從而不斷提高跨文化意識。隻有這樣,才能在以後的跨文化交際中體現出我們的素養,展現自我的風采,讓你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