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文化底蘊,各領風騷——世界各國的身體語言文化差異(2 / 3)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曾說:“眼睛的語言,在表情上是無窮無盡的。像海一般深沉,碧空一般清澈,黎明和黃昏,光明與陰影,都在這裏自由嬉戲。”近代西班牙哲學家奧塔加在《人與眾人》一書中說:“每一次注視都說出了注視者的心路曆程。”從莎士比亞的“仿佛他眼睛裏鎖藏著整個靈魂”,到流行音樂的歌詞“不要說,你的眼睛已經告訴了我”“你的眼睛出賣了你的心”都說明目光注視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

目光的禮節、各種凝視行為及目光在交際中的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義複雜,規定繁多,需要我們認真觀察,仔細比較,從而促進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中國大城市受過教育的人對於這種場合下的識別範圍也許沒有美國人那樣嚴格,但相互看到而“視若無睹”、毫無反應,顯然也屬於不禮貌行為,會令人不高興。所以,那些高度近視者,常因近在咫尺卻看不見對麵來人不打招呼而遭人誤解。也有些人,走路時尚能“陷入沉思”,表現出一種“目中無人”狀態,常令熟人生氣。其實,這不過是因為他們大腦沒有空閑,所謂“一心不能二用”,來不及對眼睛攝取的信息做出反應而已。至於小鎮的居民,由於整體上比大城市的人更為好客、更為熱情一些,所以,對陌生人招呼的概率要高一點,但還是不能與熟人相提並論。

美國人若回避他人的目光,或者在善意的微笑之後,不實行“相互注視”,那就是表示沒有交流的意願。因為相互明顯地注視,意味著開設了一個交流頻道。所以,人們力圖捕捉售貨員、服務員及其他從事服務行業的人員的視線的理由,就是因為相信這種“相互注視”能夠促使對方來同自己進行語言交流。

美國人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往往不知為什麼,就被購物中心和機場中那些募捐老手和狂熱的宗教活動家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走到他們身邊。其實他們的技巧就是根據這樣一種假定:一旦確立了“相互注視”之後,人們的良好風度和不願傷害對方感情的心理,就不會讓自己話也不說一句就能過其場地。人們還在離他們大約6米以外、即將離開之時,就會捕捉到你的視線,使你不能輕易離開,並通過相互注視,把你引向他們一邊,並誘使你開始交流。直到你接近到約2.44米左右時,他們一直緊盯著你,此後則開始行動。當你走到離他們0.9米以內時,你已墮入他們的眼中了,即便他們一言不發,你也來不及轉身了。

一般而言,美國人在正常狀態下與他人相遇時,相互間的距離直到2.4米左右為止,都繼續進行“禮貌而正確的無視”。而且此時,人們會稍稍注意一下自己前進的方向,通過頭向某一方位的姿態,傳達一種信號,顯示自己打算前進的方向,此後則低頭走路。

許多人知道一種“麵對麵做鬼臉”的遊戲。這對於孩子們而言,是一種忍耐力和意誌的考驗,隻有“強者”才能勝出,因為它要求參與者要強忍害怕的心理和想笑的衝動。沒有交流意願的十秒以上的注視,對於對方而言,大多數情況下即便不引起真正的不快,也會引起焦躁不安。在靈長類動物中,“凝視”常是“贏得”或“敗走”的原因。人的反應當然不會那麼直接。但是,不眨眼地盯著看,能夠引起對方心髒跳動的顯著亢進以及其他現象,則由美國艾爾大學的研究者們明確地揭示了出來。

還有這樣一個實驗,裝扮成“普通行人”和“摩托車駕駛員”的調查員,反複凝視著因紅燈而停車的汽車司機。結果判定:信號一變,那些處於被凝視狀態的汽車司機要比未被凝視的汽車司機更為急切地起步通過路口。

有些人還往往會遭到一種就像他們不存在似的、要穿透他們的凝視。例如,在商店和西餐館內,那些店員和服務員就常常會有這樣的遭遇。盡管這些人就活生生地站在那裏,但一些顧客往往視若無睹,或者在要求服務的時候肆無忌憚地凝視他們。此外,即便是一些所謂有教養的人,對於傭人、屬下的職員、學生、徒弟、公務員、高爾夫的球童、飯店的侍者、雇工等也容易采用這種凝視。

異地旅遊的人們會感到說話上的方言的差異,而目光的使用也會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例如某研究者提供了這樣一個例證:在飛往紐約的客機上,鄰座的出身於佐治亞州的女子發表了自己的一個感想,她說她很不喜歡紐約人相互毫不關心的狀況,證據是“沒人看你一眼,恰似你不存在一般,而在南方,大家相互充分注視,一見如故,都帶著微笑”。

要想了解目光使用的地域差異,其實並不需要出門遠行。在擁有多民族的大都市裏,隻要走過幾個街區,遇到不同的民族,就能判斷出目光使用的差異。

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對話過程中,聽話人要比說話人更多地注視對方。為了驗證這一說法,有人做了相關調查,調查表明,這一說法對於美國的白人來說,確實是恰如其分的,而在黑人中卻得到了相反的結果。成年黑人在自己說話時要比聽人說話時更多地注視對方。

美國的白人青少年,在看到感覺不大愉快的行為或者受人疑忌時,除了發出感歎詞彙外,往往眼球向上翻轉。但是,黑人使用的類似翻轉眼睛的動作,卻大多意味著與此截然不同的別的行為和信息。黑人的這種眼睛使用方法有時也表示對他人難以容忍的行為反應,而與白人青少年的不同之點在於:其表情傳達的信息並非不信或疑惑,而是敵意。

這種“眼睛的翻轉法”,首先是睥睨有敵意的對方,不想被其視線糾纏;進而,則像畫弧似地把兩眼從對方處移開;其間,眼皮稍稍向下。由於這一眼睛動作的全過程是在一瞬間一氣嗬成的,所以有的白人並沒有特別注意到。

在美國以外,尤其是那些與美國傳統沒有多大關係的文化形態裏,注視和相互注視的規則更是大相徑庭。

北非的遊牧民族圖亞來格族在對話中的相互凝視在我們看來似乎過於殘酷,這大概是由於這一族的人除了眼睛以外,全身上下都被衣服和麵紗罩著,因而注視比起其他的身體語言交流更為強烈。

比起其他的北美人來說,西班牙語係的墨西哥人更為頻繁地眼睛向下,因而給人一種謙虛的感覺。但同屬西班牙語係的南美人,由於對話中的相互注視較多,給人一種十分自信的感覺。比起英國人和大多數美國人來,瑞典人對話中的注視次數要少,而一次注視持續的時間要長。

在美國,女性即便較長時間地注視男性,似乎也隻是表示要同該男性搭話的心情;而在拉丁美洲諸國,如果女性使用這種眼神,很可能會被看做要同對方進行“肉體接觸”的露骨誘惑。

在眼神的使用上,既有注視頻度和持續時間的規則,也有“可注視者和不可注視者”的規則。在某些文化形態裏,後一種規則要強於前一種規則。按照人類學家的報告,肯尼亞的奧魯族的男性,即便可同嶽母說話,但也不能注視嶽母。此外,也有報告說,在非洲某些地方,作為“和平部隊”成員,充當教師的美國女性在提醒孩子們“上課時要注視老師”時,卻使孩子們的父兄很難堪。因為,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中,孩子們是不允許注視大人的眼睛的。這位美國女性不知道這一點,無意中鼓勵了違犯社會習慣的行為。

訪問意大利和法蘭西的美國女性常常困惑於當地男性注視自己的眼神。與美國男性的瞥視不同,意大利和法蘭西的男性注視女性時就像女性有何可疑之處,需要被人全身上下、長時間地盯著。因此,習慣於被這樣凝視的意大利和法蘭西女性,一定認為美國男子太過冷漠。

跨文化交際手勢要慎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與擴展,手勢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有些手勢語言來自於文化曆史的傳承和積澱,而有些則來自於文化交流與整合。手勢語言的運用,無疑會增添語言的豐富性和靈活性,也使得語言更加簡練和便捷。而手勢語言在不同的國家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即便是相同或類似的手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可能表意完全不一樣,這種差異性是雙向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戴維·埃弗龍對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的手勢作了長期的調查研究,寫下了《手勢、種族和文化》一書。在書中,他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手勢方式的是文化因素,而不是生理遺傳因素。所以,在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中,手勢的表達的意思不盡相同,這種現象也應驗了“身體語言也是一種文化”的結論。

手勢在各國有不同的表達意義,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了手勢不同的交際功能。中國人豎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壞”,這反映了一種“尊卑有等”“長幼有序”的文化心態;美國人將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車”,將拇指朝下則表示“壞”;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卻表示“情人”;在美國,人們用揮手來表示再見;而在南美,人們見到這種動作時不但不會離去,反而會向你跑過來。用手指在太陽穴旁邊轉圈,中國人表示動腦筋,美國人和巴西人則表示發瘋。俄國人把手指放在喉嚨上表示吃飽了;日本人用此動作表示被“炒了魷魚”。美國人、日本人抿著嘴吃東西才算得體,而印第安人卻以張口大嚼為禮貌。假如一位美國人無意中把筷子直直的插進飯碗內,再把飯送給中國人吃時,中國人心裏就可能會大為不快。因為按照中國的風俗,供奉死人時才把筷子插進飯碗裏。美國人用手指著太陽穴表示用手槍自殺,反映的是美國私人擁有槍支不足為奇的社會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殺,反映了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幾內亞,將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殺;在中國,這種手勢表示被人砍頭,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級”的遺風。

每個手勢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必須了解各國的手勢語言情況,懂得其所包含的意義,並不能想當然地全盤照搬,否則就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麻煩。隨著中西方交流的日漸增多,漢文化中的身體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習俗的影響。比如表示勝利的V字手勢,拇指與食指相連形成環型、豎起其餘手指表示“OK”的手勢等,在年輕人中廣泛使用。但我們要注意,即便是這些常見的手勢也是不能隨心所欲濫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