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文化底蘊,各領風騷——世界各國的身體語言文化差異(1 / 3)

身體語言的世界性與民族性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曆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曆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麵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習俗傳統和文化背景,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麵也存在著相當的文化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詞彙是文化信息的濃縮,身體語言則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交際中常見的一種非言語交際手段。它同語言符號一樣,是人們交流思想和傳遞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反映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體現出不同的文化意蘊。

不過,盡管全球各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比比皆是,但世界各地所使用的基本身體語言訊號卻是相同的。至於某些麵部表情和動作的形成究竟是因為後天的文化熏陶,還是因為習慣成自然,抑或是由於基因遺傳所致,由於意見不一,學術界仍然存在各種爭論和辯駁。

有一點已經得到了公認,那就是世界各地人們的麵部表情和微笑的含義幾乎都是一樣的。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保羅·埃克曼將印有人們各種麵部表情的照片(快樂、憤怒、害怕、悲傷、厭惡以及驚訝)拿給生活於21種不同文化氛圍中的人們看,結果發現大多數人對照片中快樂、悲傷和厭惡這三種表情的含義的意見完全一致。

埃克曼還曾去新幾內亞島考察當地那些過著與世隔絕生活的人,並發現他們對埃克曼所提供的表情圖片的理解幾乎和地球上其他地區生活於其他文化氛圍當中的人們一樣。埃克曼還拍攝下了這群依然維持著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人們按照照片上的表情表演的情景,再將錄像帶回來播放給美國人觀看,結果後者準確地分辨出了每一種表情所代表的含義。這一切都證實了微笑和麵部表情的全球普遍性。

芝加哥德保羅大學的琳達·卡姆拉斯博士也證實了人類表情乃天生所致的觀點,她利用麵部表情編碼係統測量並記錄下了日本和美國嬰兒的各種麵部反應。借助於這套係統的幫助,研究者們得以記錄和分離嬰兒的麵部表情,並對他們進行分類,結果他們發現日本和美國嬰兒的情緒化表情完全一模一樣。

當然,與有聲話語一樣,有些看似相同的身體語言信號也會因為文化差異的緣故而表示不同的含義。一個動作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中也許很普遍,而且表意明確,然而,假如置於另一種文化當中,它很有可能就隻是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單純的動作,甚至它表達的意義會完全不同於之前的含義。身體語言也是一種文化,地域、曆史、風俗習慣的不同都會使得不同群體之間的人擁有不同的身體語言。也就是說,身體語言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將會產生不同的身體語言習慣。這就是為什麼在表達個人誠實及祈求神靈保佑自己好運時,東方人往往是雙掌合並於胸前而西方人則是在胸前劃十字,表示自殺在美國是用手模仿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而在中國一般是掌心朝下伸平在自己的頸部做一劃動姿勢。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戴維在他的著作《手勢、種族和文化》一書中認為,某種程度上,決定手勢方式的是文化因素,而不是生理遺傳因素。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表示同一個概念時可能用不同的身體語言,或者同一種體態語言在不同國家的人看來就表示著完全不一樣的含義。

身體語言世界性和民族性,是人體語言的表達及含義在不同民族中反映的結果。有些與生理本能有關的身體語言是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在各民族中具有相同的意義,所傳遞的信息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們所理解。因為人類的許多麵部表情是天生的,人類交際的生理本能是相通的,不受文化製約的。

當然,中西方在身體語言文化上也還有很多其他共同之處,這是中西民族之間進行非言語交際的有利條件。如點頭的語義是首肯,搖頭表示否定,握手表示問候、祝賀、告別等。但是,中西方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對身體語言的表現形式和理解就不盡相同。

首先,中西方人用不同的身體語言表達相同的意思。如:吃完飯後,中國人用手拍拍自己的肚子表示吃飽了;而美國人用一隻手放在之間的喉頭,手指伸開,手心向下,也表示吃飽了。因為肚子和喉頭都與“吃”有關,它們形象、直觀地表明了“吃後”的結果,在雙方交際中很容易被理解。

其次,同一身體語言在中西文化中表示的意義相同,但在表現程度上有所差別。中美兩國人都用握手互致問候,但美國人還強調握手的姿勢和力度。他們認為目視對方、有力地握手體現一個人自信、真誠、熱情的心理狀態;而中國人握手的力度常使他們感覺好像缺乏信心和熱情。

再次,從身體語言中可以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其中宗教文化尤為突出。宗教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時刻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尤其在西方一些國家,宗教文化在社會生活中起著支配作用,它無形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認知方式。英文化起源於古希臘文化,基督教文化是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基督教認為:所有人都是上帝之子,個體具有至高無上的內在價值和尊嚴,因此他們的行為舉止均從平等、自由之觀念出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呈平等的而非等級的關係。所以,美國人在交談時的姿勢很隨便,有時甚至半躺在椅子裏,蹺起二郎腿或將腿擱在桌子上與人交談,但人們也很少計較這些,這與他們崇尚自由平等的思想是分不開的。在中國人看來,這樣的動作是缺乏修養、傲慢無禮的表現,因為在中國,儒家思想的統治長達兩千年,其強大的綱常倫理觀念以及傳統禮製的影響,讓國人舉手抬足間都注重“儀態端莊”“舉止得體”。

今天,國際交流越發頻繁,這種差異所帶來的溝通困難就比原來任何時期都要大了。所以,我們在學習身體語言時,也要注意到身體語言的民族性。當你需要同其他民族的人進行溝通時,不妨先了解一下他們的習慣,然後有備而去。

當不同文化相碰撞時

文化差異在異文化交際中常常被視為幹擾源,許多時候會導致交際上的失誤。其中最為突出的文化障礙因素之一就是非言語行為,因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他們在語言和語法方麵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非言語行為中,身體語言與有聲語言一樣,也是文化的載體,同樣也具有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曆史沉積和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身體語言也會因地域、曆史及風俗習慣等差異而不同,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文化會產生不同的身體語言,由此,對身體語言的不同理解更是產生交際失誤的重要原因。

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完美國,在走上飛機旋梯時,為向美國人表示友誼,他做了一個將雙手舉過頭頂鼓掌的手勢。可這一手勢使當時的許多美國人感到很不舒服,引起了不小的誤會。原來把雙手舉過頭鼓掌這一手勢在俄羅斯人看來無疑是友誼的象征,但在美國通常用來表示在戰勝對手後的驕傲、得意。加之以前赫魯曉夫曾說過要埋葬美國資本主義的話,難免就讓許多美國人認為這種手勢表示他好像已取得勝利而洋洋自得了。

一個小小的手勢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大的誤會呢?這實際上是身體語言在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所引起的。當兩種不同的文化產生碰撞時,由身體語言的引起的誤會也隨之產生了。

數年前,美國出版了一本研究身體語言的書,引起了轟動。書中敘述了這麼一件事:一個叫亞倫的美國青年,住在西班牙一個小鎮上。一天晚上他在公寓的樓梯口,看到一個姑娘在他麵前扭著腰走過去,他立刻被姑娘的動作吸引住了。亞倫鼓足勇氣,上前去和姑娘搭訕,結果卻碰了壁。原來,在西班牙語係國家中,作風比較開放,年輕姑娘受了該民族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在男性麵前不會顯得過於拘謹,走起路來,也充滿性誘惑。因為亞倫不知道民族間的差異和因此造成的不同的身體語言,所以他誤以為那個姑娘在誘惑他。

可見,“體語”會因國家、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的差異而應用不一,雖是同一種動作與姿勢,卻表達了不同的意思。比如,在西方,女孩脫鞋的這種“體語”,對她的男友來說含有很深的性意味。但在中國,如果她的男友對這種動作也認為具有這種含義,就會得到和亞倫一樣的結局。

在中國和很多國家,大人摸小孩子頭表示的是對他的喜愛之情。但在泰國,如果一個外國人摸了他們那小孩的頭,將會引起泰國人的不悅,甚至會被孩子的家長毆打。因為泰國人信奉佛教,認為頭部是他們心靈之所在,摸孩子頭被認為是對孩子的莫大侮辱。所以很多人前去泰國旅遊時,導遊都會強調這一點,以免引起誤會。

另外,在美國,兩人男人不適合長時間地盯著對方,因為這種長時間凝視常常被認為是同性戀之間的暗示。日本人也認為,交談時眼對眼是一種失禮的行為,所以他們與人交談時,眼睛不會直視對方,而是將目光落在對方的頸部,對方的臉部和雙眼要在自己眼簾的外緣。中國人也有類似的習慣,當被某人緊盯著看時會感到非常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同時會產生對方非常失禮、甚至是在挑釁的不良印象。

與之相反的是,有教養的英國紳土卻認為交往時直接凝視對方的眼睛是一種紳士風度。而兩個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時也會用非常熱情的目光凝視對方,他們認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個人存在的焦點,隻有互相凝視才能了解對方。至於以浪漫聞名於世的法國人則特別喜歡一種鑒賞似的注視,用這種眼光看人,其實是在傳達一種非語言信號:雖然我不認識你,但我從內心裏欣賞你的美。所以,法國男子在公共場合對女士的凝視被公認為那個國度的一種文化準則。

諸如此類的情況不勝枚舉。進入新世紀後,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人際之間,民族之間乃至國家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日益頻繁,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組織使得中西方文化交流越來越廣泛、深入,由此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文化碰撞乃至文化溝壑也不斷出現。因此,了解世界各族的身體語言文化差異,尤其是中西方差異,培養對身體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已然成為新時代的迫切要求,也是跨文化交際的必備常識。

目光禮節的文化差異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與交往對象保持目光接觸是十分必要的。眼睛是透露人的內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徑,人的一切情緒、情感和態度的變化,都可從眼睛裏顯示出來,幾乎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都能夠通過眼睛進行。其所表達的身體語言的含義豐富多彩,可謂最富於表現力的一種身體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