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提供了組織內外部人士交流的機會,也是實施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會議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已,主持好一個會議也沒想象中的那麼簡單。要真正主持好會議,除了口語要過硬外,還要學會讀懂和利用身體語言,從而充分調動與會者的積極性,達到預期效果。
當今時代,媒體的力量越來越不可小覷,其覆蓋麵甚廣,而影響頗大。在媒體前亮相時,萬一你在形象方麵有些疏漏或表現不佳,它所造成的負麵影響是很難挽回的。所以,必須把握任何一次在媒體前露麵的時機,口語當先,體語殿後,努力讓自己表現得更無懈可擊。
成功主持會議的八大準則
會議提供了組織內外部人士交流的機會,也是實施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會議口才特別是主持會議的說話藝術就成為很多企業經理人、機關領導人感興趣的一個話題。
很多人都認為,會議隻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主持會議很容易。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要真正主持好會議,充分調動與會者的積極性,達到預期效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領導是會議的“舵手”,要隨時把握、駕馭好會議之舟,啟發引導大家,始終遵循會議既定的議題、日程,進行充分地研討,才能如期達到預想的目的。這就要求領導必須使與會者充分了解議題。開始就要講明會議共有哪些議題,怎麼個開法,有哪些要求,與會者要承擔什麼任務等諸多環節,無論哪個環節處理不好,都會影響會議的效果。有效地主持好會議,是領導說話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領導的一項基本功。
其中,哪一項應由與會者在會上做出決定;哪一項隻需聽一聽與會者的意見,以便進一步補充;哪一項隻是告知性地打打招呼,介紹一下情況,暫不討論;哪一項與會者必須和上級保持一致,隻研究怎麼協調行動等等。而要與會人聽得明白,那麼,主持會議的領導者就必須講得清楚,把會議的目的、要求、內容諸項一一交待給大家。層次要清晰,邏輯要嚴密,表達要準確,中心要突出。切不可主次不分,輕重不分,內容龐雜,使聽者不知所雲,無所遵循。因此,要做好工作會議的主持,領導者需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會議要準時開始
這是主持會議人最容易貫徹的一條原則。而由於種種曆史原因,又是難於貫徹的一條。人們由於缺乏會議意識,有的是覺得會議不重要,九點通知十點到;有的是為了顯示身份,如小說家張天翼創造的著名典型——華威先生為了與眾不同,故意姍姍來遲。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應以身作則。這樣才能使會議有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提高會議效率的第一步。
2.聲音洪亮,語調多變
領導者在會議上講話,要讓自己說出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傳到與會者的耳朵裏,這是最為基本的要求。我們說話的聲音洪亮,不光是指音量,還包括說話應該有力度,吐字清楚,節奏感強。能在聲音中表現出領導的自信以及奮鬥的力量。領導講話如果聲音有氣無力,語調平鋪直敘,就顯得缺乏活力。領導者通過語調的變化,能表達出豐富的思想情感和觀點,使與會者在思想情感上產生一種共鳴,使自己的講話有較強的感染力、震撼力。莊重、嚴肅的會議,要求語調平緩、穩重;歡快、輕鬆的會議,要求語調輕快、隨意。
3.務必讓每個與會者都發言
務必讓每個人都參加討論,參與決策。如果你知道某個與會者喜歡發表會後議論,設法讓他在會上發言,明確表態。這樣,會後他再也不能說不同意了。這點要取得其他與會者的配合。這是一種領導藝術,這種領導藝術能節省許多開會時間。
開會時私下交談隻會引起衝突和不和。主持會議者不能允許任何人把會議分裂成一個個小組討論會。應使所有與會者都能聽到每個人的發言。如果竊竊私語者繼續存在,可以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他身上,和藹地請他把所講的告訴大家。
4.應付分歧意見
對分歧不要視而不見,也不要設法回避。承認分歧,並提請與會者注意。把分歧意見公布於眾,供與會者進行明智的選擇。可以問爭論的雙方:“你到底站在哪一方?”然後再問:“你為什麼采取那個立場?”最後問:“你建議我們應做些什麼?”這樣,他們堅持自己觀點的強烈度就會減弱。
5.防止“冷場”
一發現要出現“冷場”,立即用評論、提問或解釋的方法,鼓勵大家繼續討論。要知道與會者發表的意見逐步減少,意味著他們對處理問題的緊迫感和能力也隨之下降。
6.經常歸納提醒
開會時往往有這種情況:有時大家意見比較集中,而會議主持人卻不能及時總結,提請大家轉入另一項議題,出現了冷場,拖延了時間;有時在征求大家意見時,有的人一聲不吭,有的人翻來覆去,談不到點子上,越扯越遠;也有時人們爭論不休,互不服氣。
歸納是向大家報告會議進展情況的一種技巧。主持人也可以把分歧意見進行歸納,以提請與會者注意。否則,不同意見會在討論中被忽視。如果到會議結束時才冒出來,會使大家感到沮喪。
7.注意掌握說話的分量和分寸
語言的分量是由詞義和態度兩個主要因素構成的。詞義是指語言的本意,態度是指表達時所持的表情和情緒。比如,主持會議的領導,要批評下級人員的工作差錯或較大的失誤,這裏就有個分量問題。如果是個別的、一般性的差錯,而批評的分量過重,未免有小題大作之嫌。本人不服氣,大家也不滿意。如果是較大失誤,而批評分量過輕,既達不到教育本人的目的,又給大家一種袒護當事人、文過飾非之感,不能使聞者足戒。這也是“度”的一種要求。
當然,不做具體分析,以理服人,而是無限上綱,亂扯一通,也不會有好效果。因此,根據問題的性質、程度,在講的時候,就有一個輕重之間怎樣才算適宜的分寸問題。
分寸是衡量語言分量的尺度。要把握好分寸,一是注意詞意上的細微差別,尤其是同義詞、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二是注意態度和語調的區別,這種分寸也是會影響到分量的。指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行嚴肅的批評,不一定非要高門大嗓、聲色俱厲不可。語言尖刻,態度粗暴,甚至出口傷人,以挖苦、諷刺、嘲笑人為快事,必定造成對方的反感和抵觸,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也不利於團結。
8.會議要適時而止
會議議程一經發出,不要更改,不要超過規定的時間。如果會議程序拖延了,要立即采取行動。明確告訴大家,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開完會。此舉最得人心。
先入為主,先聲奪人
明快生動的開場白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能起到先入為主、吸引聽眾的效果。精彩的開場白往往能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住聽眾,提高整個會議的調子和節拍,增強他們對會議的興趣。正如俗話所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開場白最多不超過一分半鍾,拖泥帶水的開場白會削弱解決問題的緊迫感,使會議剛開始就麵臨失敗。
開場白既要把開會目的講明,又要把重點點出,使與會者有思想準備,為領會會議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又不能三言兩語,草草了事,意不明,言已盡,給人以茫然之感,使與會者不明白會議的議題,失去對會議的興趣。好的開頭可以一下抓住與會者的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吸引人們繼續聽下去。就像看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開始就興味盎然,人們自然急於了解下麵的情節。
開場白還要盡量避開那種陳舊死板、千篇一律的格式。要根據會議的實際或講形勢,或道特點,或提要求,或講別處的此時此刻,總之要因境製宜、靈活構思、巧妙設計,讓與會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你精心設計的“圈套”。
一次,張主任召集全單位人員開會。當時會場比較嘈雜,聽眾情緒還未安定。張主任這樣開頭了:“有個笑話說,張飛和關羽參加一次劉備召開的軍機會議。當時大家正交頭接耳,劉備無法講話。張飛說:‘哥,看我的。’於是他用在長阪坡喝退曹軍的大嗓門吆喝一聲,結果大家沒有平靜下來。關羽說:‘小弟,你那手不行,還是看我的。’於是,他便坐在劉備的位子上,捋須凝目,似有所思。這下子大夥兒覺得奇怪,倒安靜下來了。其實,這隻是個笑話,剛才大家交頭接耳,現在為什麼靜下來了?這個問題留給大家思考。我今天所要講的主要內容是……”生動貼切的故事,立刻引起了聽眾的注意,會場很快安靜下來了。
還有一次,情況正好相反。張主任要講話了,會場氣氛太嚴肅,跟講話的內容不協調。為把氣氛搞活躍些,張主任又做了這樣的開頭:“有個善於演講的人總結了一條經驗,要調度會場情緒,隻要注意看兩個人:一個是看長得最漂亮的,看著這個人,可以使你講話更有色彩;第二個是要注視會場上最不安定的那個聽眾,鎮住他,使你講得更有信心。我想學習這個方法,可咱們這兒長得漂亮的、英俊的有100個,可是沒有發現不安定的聽眾,這可叫我難辦了……”
主持人的任務是把問題清楚全麵地向大家攤開。他還需講清解決問題的迫切性,以促使大家立即行動。
開場白要陳述的內容,包括會議的背景、主題、目的、意義、議程和開法,其語言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調和表情都要與會議氣氛協調一致。
一般情況下,好的開場白主要有三條:一是直接點題,提綱挈領,要言簡意賅地把會議的內容、主題講清楚。二是借題發揮,調動全場的情緒,營造適宜會議開展的氣氛,使與會者興奮起來。三是運用富有啟示性、誘導性的語言,引導全場迅速進入境界,讓與會者集中精力。
從與會者的身體語言探查態度
開會是集體活動,這個活動的初衷是融合集體智慧解決困難問題。所以,如果一次會議能夠順利進行,就會極大地促進工作效率。但如果會議開得不成功,就無法調動起員工的積極性,往往會議開了不少,要解決的問題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應對方式,甚至是一些傳達性的會議也沒有辦法讓員工接收到有用的信息。
作為會議主持人或者發言者,需要明白與會者的身體語言密碼,懂得察言觀色,才能掌控會議,保證會議效果。
你最容易看到的與會者的身體語言,就反映在他的頭部,所以,我們不妨從“頭”說起。會場上的頭部姿勢一般有這樣四種:直豎著頭、歪著頭、向下低頭和用雙手在腦後托著頭。
直豎著頭。頭部直直地豎立著,不偏不倚。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對於所聽到的事表示中立態度時使用直豎著頭的姿勢。但你也不能忽略了他的眼神,如果發現直豎著頭的人眼神呆滯,並且沒有望向發言者,那就表示他對會議內容完全沒有興趣。
歪著頭。頭要是傾斜到一側,則表示有了興趣。如果發現與會人員采用這種姿勢,有時候還用手摸著下巴,這樣的動作就流露出對你的講話內容有些興趣。
向下低頭。如果這樣的姿勢還伴隨著嚴厲的麵部表情,通常情況下就意味著否定的態度。主持會議的人如果不能使與會者的頭抬高或斜向一邊,溝通就會很有困難。
用雙手在腦後托著頭。我們曾經在前麵的章節講到過這種姿勢,是很得誌的年輕管理人員經常使用的姿勢。做這種姿勢的人可能在想“答案我全知道”,或“或許將來你會跟我一樣行”,甚至“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之類。通常是比主持會議或者發言者更高級別的與會者才會做出這種姿勢。
要判斷與會者是否同意你的發言內容,你可以觀察他們的身體語言。我們在這裏總結一些最常見的明顯表示讚成或者反對的身體語言。
點頭。這種點頭是輕微的、不時的。它表示讚成。
在某人發言時把頭抬起,並用目光注視發言者。它表示讚成。
在某人發言時,把身體轉向發言方向。它表示讚成。
交叉抱臂,或者還伴有腿部的交疊。它表示反對。
低下頭,或者身體背向發言者。它表示反對。
這幾種姿勢有著比較明顯的讚成或者反對的態度,但還有一種姿勢就不那麼涇渭分明了,這就是那些“扯著根本不存在的線頭”的人。
當你提出了某項建議,並且請大家討論時,有人讚成,有人不讚成,並提出不讚成的理由,這都是態度明確的。在大家熱烈討論時,有人既不表示讚成,也不表示反對,而是低著頭在自己的衣服上假裝在扯線頭。你可能會以為這種人是中立分子,無所謂讚成與反對。而實際上,這是在用一種非語言的方式表達他反對的意見。這樣的人在壓抑自己的意見。他不願意把反對意見說出來,就用扯線頭的方式來發泄不滿。
如果你是會議主持人,碰到這種人,你不妨坦誠地問他:“你認為呢?”或:“我看得出你有一些意見,能不能告訴我呢?”詢問的時候攤開手掌,表示你虛心、開放地接受外來的意見。若是他嘴上說沒有反對意見,手上卻繼續著這樣的動作,你就得用更直接的問題詢問他,直到他表明態度。
現在有很多的會議時間拖得很長,超過了適宜的時長。在這些會議上,你可以看到與會者中出現許多表示“我已經厭煩了”的姿勢。作為會議主持人或演講者,當大量這樣的身體信號出現時,你就應該知道你的會議已經讓大家感到厭煩了,及時結束是最好的方法。再繼續開下去,你所傳達的內容也難以被心浮氣躁的與會者接受。以下這些動作提醒你——該散會了。
眼睛半眯著。當與會者覺得這個會與己無關、這個會開不開都行時,一般就會做出“半眯著眼”的姿勢。這種“似睡非睡、似聽非聽”的姿勢表達了他的漠不關心。這就說明你的議題沒有碰觸他的興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