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口語當先,體語殿後——會議和媒體中的身體語言密碼(2 / 3)

用手撐著頭。這裏的支撐必須是有力度的,因為用手指輕輕碰觸著頭有時是思考或者感興趣的表示。用手支頭是想避免倒頭大睡。一個人感覺厭煩的程度與他支持頭部的姿勢有關。極度無聊、不感興趣時,頭是完全由手來支撐的,而厭煩到極點就是倒在桌上呼呼大睡了。當你發現參加會議的人用手支撐著自己的頭,甚至將手肘頂著桌子做支架時,你就應該懂得他們的內心獨白:“再不結束我就要睡著了。”

用手指頭敲桌子或用腳在地上打拍子。手指頭在桌子上輕輕地敲和腳在地上打拍子,當很多人同時用了這種厭倦和不耐煩的姿勢時,就是在告訴演說者該結束了。值得注意的是,敲桌子和用腳打拍子的速度與這個人不耐煩的程度有關,速度愈快,表示愈不耐煩。

有趣的是這些姿勢一般都依次出現。剛開始沒興趣時,主要表現是半眯著眼,似聽非聽;興趣進一步減弱後,就用手去支著頭;再到最後,恨不能馬上離開會場時,這時就出現了敲桌子和腳在地上打拍子的現象。因此,聰明的會議主持人,見到這種情況,最明智的辦法就是散會。

找出誰是想發言的人

一般情況下,會議主持人都會希望與會者能夠在會議上熱烈地發言,所以他通常也會鼓勵性地問問與會者:“你覺得呢?”或者:“你的意見如何?”

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想發言。被直接點到的人如果不是事先想發言的,此時不是出現尷尬的冷場,就是說一些無關緊要的廢話,使得會議時間無意義地延長。所以會議主持人必須清楚哪些是想發言,但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而是等待著主持人詢問的人。

一位身體語言研究者在做了大量觀察後,這樣寫道:“如果大多數出席者均在進行激烈的討論,一個未發言者做出身體向後仰、倒在椅背上的坐姿;或者大家均以輕鬆態度交談,這個人就把肘靠在桌上,把身子挺出去。總之,這個人要使用不同於現場其他出席者的姿態。換句話說,他為了表示自己是局夕隊,因而故意采取不協調的姿勢。然而其真正動機卻是利用與眾不同的姿勢,送出‘我正被當做多餘人的信號’,他真正想表達的是‘請留一點發言機會給我’。”

所以會議主持人如果看到有人總做出與大家不同的姿勢,並想以此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時,就應當知道,這個人是想發言,要是不安排他發言,他會感到很壓抑,並對主持人產生看法。

不過,要是有人對大家討論的問題不感興趣,也可能做出與眾不同的姿勢。與那種想發言的人不同的是,他做這種姿勢並不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甚至還怕有人注意到他。因此,同樣是做出與眾不同的姿勢,到底是想發言,還是沒興趣,就要根據當時當地的情形來作出判斷了。

觀察身體信號,控製好會議節奏

會議節奏的快慢直接影響會議效果,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節奏過慢,會延長會議時間,浪費人力物力;節奏過快,有可能造成認識膚淺,對問題議得不深,研究不透,決策草率,達不到會議的目的,嚴重的會造成重大失誤。因此,在主持會議時一定要注意控製好會議的節奏,啟發引導大家,始終遵循會議既定的議題去進行充分討論,才能達到預想的目的。

這就要求會議的召集人必須使與會者充分了解會議目的,一開始就要講明會議都有哪些議題以及與會者需要承擔什麼任務,等等。你可以在會前擬定一個會議計劃表,對會議議題的難易、議程的前後安排、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要有充分估計。在表述會議目的時,要做到表述清楚,有條有理。把會議的目的、要求、內容等全部告訴與會者,並且要做到層次清晰、邏輯嚴密、表達準確、中心突出。決不能邏輯混亂,主次不分,使與會者不知所雲、無所適從。

會議進行中要時刻留心會議的進程,控製好節奏。發現節奏過慢,應采取措施調動與會人員的注意力,主動提問,多加啟發引導,必要時也可提醒大家抓緊時間,圍繞中心議題,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從簡或不再重複。如果節奏過快,就要提醒大家沉住氣,時間充足,認真思考。

會議的時間有其限度。一般會議的時間以兩小時為限度,是從考慮人的生理以及心理的條件而來的。超過兩小時以上拖拖拉拉、鬆鬆散散的會議,隻會增加疲勞而不會產生好的智慧。為了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滿意的結果,作為主持的領導者有責任控製會議的節奏,有張有馳,既使與會者充分交流意見,又要避免發生互相扯皮的現象。

有些發言者話太多。他們喜歡自說自話,似乎要利用每次會議來壟斷討論。對於這種情況,主持人出於對發言者的尊重,一般不應當麵直說,而應尋找機會做出巧妙的暗示。如果他發言了,給他適當的時間,然後說,“你提出的幾點很好。現在讓我們聽聽其他人的。”以此打斷他。如果這一招不靈,就限定時間,比如,每人發言兩分鍾。若是任由這些口若懸河者不著邊際、沒完沒了的宏篇大論,結束討論怕是要“等到花兒也謝了”。

有的人不願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表自己的意見而習慣於與周圍的人竊竊私語,這往往會幹擾會議的正常進行。如果交談達到必須加以製止時,你可以通過直接提問來試著打斷交談者,也可停止發言,等著他們安靜下來。如果這也不管用,你可以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有什麼要說的,請大聲說出來,好讓每個人都能從你們的討論中獲益。”

與會者在針對某個問題展開討論時,由於各自的學識、背景、素質、經驗與價值觀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做出的判斷、提出的解決方案也不盡相同。與會者往往會各持己見,據理力爭。這是討論深入的表現。但如果意見已趨向集中,這時主持人就應適時終止爭辯。否則,針鋒相對的雙方互不相讓,爭得麵紅耳赤,既浪費了時間,又妨礙會議下麵議程的進行。在一些情況下,會議或許會成為發泄私人恩怨的最好場合,有人會利用它來給部門、單位的工作製造麻煩。作為領導,很可能會成為惡語中傷的對象,遭到攻擊。你可能會惱羞成怒,大發雷霆,站出來和對方理論。這實際上已經偏離了會議的主題,不知不覺中正中對方下懷。他的目的就是要讓你狼狽不堪,在眾人心目中留下一個壞印象。作為會議主持,要保證會議完成既定目的,巧妙的語言技巧,可以使你從不利境地中從容地走出來,避免一場無謂的爭吵。

有效地控製會議的進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使各項活動盡可能地依照事先預定進程推進,不要輕易加以變更。在有限的時間內,圍繞主題展開充分討論,那種天馬行空的“座談”,隻會使會議脫離軌道,進程緩慢。作為主持人,可以采用下麵的方法來糾正離題的人。你可以說:“這是個頗有意思的意見。這對討論我們的問題適用嗎?”這樣可能會使對方覺察到他們離題了,從而回到正軌上來。

識別和處理各種會議局麵

卡耐基曾經說過:當領導走上講台,未開口之前,通常都會先用目光掃視一下整個會場,這種掃視就起到了組織和控製的作用。這時到會者立即停止一切活動,進入聽講狀態。如果會場出現冷場時,領導就會用鼓勵的眼神注視下屬,這樣就是給準備發言者增強信心,以便他們可以踴躍發言。當全場出現紀律鬆懈,講話者過多時,領導往往會投過去嚴厲的目光,並停留一會兒,製止這種現象。所以,有經驗的領導都善於用目光駕馭整個會場,使會場井然有序而又生動活潑。

會議主持者盡管事先對會議進行了認真的準備,但在會議進行中往往還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局麵和情況。對這些情況,主持者要沉著冷靜,靠自己的觀察能力和應變能力恰當地加以處理。

會議中經常會出現沉悶的現象,這很正常。但是作為主持人,如果讓會議陷入沉默那就是失敗的、不合格的主持人。當一部分人在會議上沉默時,主持者應當思索沉默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

通過對與會者身體語言的考察,我們發現,會議中的沉默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害羞、膽小的沉默。有些人膽小,當他們想在眾人麵前講話時,舌頭就發緊。不要問一些使人難於回答的直接問題使這種人感到難為情。相反,問一些你認為他們能夠回答的問題。例如,有關他們的工作、家庭或他們如何處理某一特殊情況的問題。有機會就表揚他們,拍拍他們的肩膀,幫助他們克服發言時的不安心理。有的人有較好的意見和看法,但因為某種顧慮而沉默不語。對於這種情況,主持人應想辦法打消這些人的顧慮,支持他們發言。有的人怕講不好,被人譏笑,既想講又不敢講,會議主持人要尋找機會鼓勵他發言,表示出對他的發言很感興趣,促使他大膽發言。

(2)清高的沉默。如果是與會人員清高閉守、不肯多言而保持沉默,這一類人往往是閱曆較深、比較嚴謹、有自己的見解。他們一方麵想表現自己,另一方麵又擺出一副清高不凡的架子。對這類人,主持者應該多給他們一些鼓勵和尊重,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很重要。

(3)無所謂的沉默。當會議議題與部分人關係不大時,有人會認為議題與己無關,抱無所謂的態度而不願開動腦筋。會議主持者應采取恰當的方法把他們引導到會議議題上來,促使其思考問題。

(4)對立的沉默。這類人要麼是對議題有不同意見不想說,要麼是對主持人有意見不願說,就會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主持人應從團結的願望出發,不計個人恩怨,主動、熱情地引導他們發言,以親切的感情和語氣使他們改變態度,並對他們的發言持重視態度,鼓勵他們講出自己的真實看法,對不正確的意見也不要介意。

當然,會議中還有一些出自其他原因的沉默現象。如:有的人不吭聲是表示同意,有的暫時不表態是想聽別人意見後再說,有的人不表態是沒有新的意見等。這些情況均屬正常,不必在意。

開會時還會經常出現離題的現象,甚至最出色的主持人也要想盡辦法製止。這種現象出現過多的時候,會議就會脫離軌道,進程很慢。作為主持人,你的職責是善於把會議引上正軌。離題時不可強扭,也不能不扭。強扭會挫傷積極性,不扭就可能開成無效會議。

用一句風趣的話截住議論而引入正題。

對付離題現象的處理絕對不能簡單粗暴,而應盡可能采用不影響情緒和氣氛的方式,用禮貌的形式提醒發言者。或者,如果可能的話,逐步把較遠的討論與眼前的問題結合起來,可以把大家引回軌道上來。如果還不行,就總結一下到目前為止已經說過的內容。這就會調整其方向,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議題上來。

開會時,當你發現某個人開始與周圍的人頻頻交談或竊竊私語而幹擾了會議時,你該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是盡可能不理睬他。總有些人不體諒他人的感受,你不得不容忍他們。

如果交談達到必須加以製止時,你可以通過直接提問來試著打斷交談者。或者你也可以停止發言,等著他們安靜下來。如果這也不管用,你可以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有什麼要說的,請大聲說出來,好讓每個人都能從你們的討論中獲益。”

還有,如果你想製止他們,就請他們總結一下最後幾個建議,並估計其可行性。他們在腦子裏對這些或許不大清楚,說出來,他們就會注意了。

當你麵對電視采訪時

電視的覆蓋麵大、影響大,在電視前亮相時萬一在形象方麵有些疏漏或表現不佳,它所造成的負麵影響是很難挽回的。因此,必須注意任何一次電視屏幕露麵時的形象。

在電視前亮相,一定要準時到場,使自己有一個情緒調整與精神準備的時間。不要急急忙忙的,避免忙中出錯。在情緒還未調整到最佳狀態的情況下,出現在電視觀眾麵前,肯定形象不佳。

1.在電視采訪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儀態

電視采訪中姿態要端正,不要把手夾在兩膝間或腿下。輕微的頭部動作和恰到好處的手勢能加強要表達的意思,但動作不能過大。過分誇張的舉動隻能適得其反。在麵向電視觀眾講話時,不要右顧右盼,語速要適中,不要太快,節奏要平穩。還要注意的是,思想集中在所談的問題上,不要死盯麵前的攝像機,講話時盡量避免口頭禪。

2.全麵了解采訪和談話的主題,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必要的應對準備

如果電視台要求拍攝正在工作中的形象,或是邊工作邊發表談話,則盡量做到自然、大方、得體。

有許多報道,企業家西裝筆挺地坐在極為整潔的辦公室裏,在對屬下發表著演講。講話完畢,屬下一個一個按著順序發表見解,均是讚同企業家的講話,隻是版本略有不同。有的講完話,還匆匆向攝像機掃上一眼。

這樣的製作,讓人一看便知道是事先刻意安排,是在演戲給大家看,會引起公眾的逆反心理。這樣的出鏡影響力越強,傳播範圍越廣,其負麵作用就越大。

那麼,怎樣更好地發表談話,從而塑造一個良好的形象呢?

首先要全麵了解采訪和談話的主題。哪怕這些問題,你已經很清楚了,你也要事先演習幾遍。同時,對於秘書寫好的稿子,也不要原話照搬,因為秘書的東西大多是書麵語言。要將這些東西吃透,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幽默、生動地表現出來。在這裏,語言要注意生活化,背稿子或照著稿子講話會讓人覺得沒有真才實學,不值得相信。

3.回答記者和觀眾的提問應坦率、真誠,不可打官腔,切忌談話中拖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