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列《習峨縣誌之十三卷·秩官·知縣》部分名錄,說明當地人口與文化融會狀況如下:
明朝峨山知縣:
黃德,四川人,洪武年任
蕭鸞,廣西人,弘治年任
鄭仁安,廣東人,正德年任
胡淮,貴州人,正德年任
簡嘉禮,四川人,正德十年任
薛文心,四川人,正德十三年任
沈景華,廣西人
張仁,江南人
餘楷,四川人,嘉靖七年任
王友才,四川人,嘉靖九年任
張淮,浙江人,嘉靖十六年任
…………
外省漢官進入, 士兵商賈手藝人農夫流民與逃亡者等,也會進入,本地人同樣會流落在外。峨山縣處雲南中部,中部不隻是自然方位概念,還有政治、經濟、交通和軍事地理意義,這片四通八達的滇中地區,從古代起,原本麵目就已模糊。
這正是我產生錯覺的地方。
若幹年前我到與雲南相接的四川大涼山,對那裏沉鬱閉寨的彝族文化印象深刻,把那份記憶複製到峨山,難免迷茫,方向不明。
我研究《峨山文化誌》、《峨山彝族誌》和《峨山彝族自治縣誌》等資料,就有過類似困惑。書中介紹的本地彝族民俗風情,與漢族有太多相近或相同,它的文化記憶在曆史的血脈中交錯延伸,一部分根須與中國江南和西北早有聯係。比如彝族花鼓舞,峨山縣一種古老的喪葬祭祀舞蹈,一說傳自外縣雲南漢族地區,一說傳自中國西北;漢族的花燈歌舞,也在峨山眾多彝族山村興盛發達,廣受歡迎;漢族的端午節和中秋節,早被峨山彝族視為節日;一些廣為流傳的人生格言, 整理者認為是峨山彝族民間諺語,其實多為漢族哲理警句。
任何人種都有與其他族群混雜融會的曆史,純正單一的血統並不存在。峨山地區長久而頻繁的交流史,把本地文化改造得駁雜深邃,所以,雲南峨山縣的本地民歌就格外複雜、精致、纏綿和甜蜜。
我在2008年第2期的武漢《芳草》雜誌上,讀到我的朋友、青海作家風馬的小說《鬼打牆》,這部小說的人物環境不是青海,也不是雲南,小說中引用的民歌歌詞,“想你想你真想你/請個畫匠來畫你……”,卻與雲南峨山縣的一支並不太流傳的本地民歌完全一致。
先後進入峨山縣彝族地區的外省人,帶來了故鄉的漢文化和其他非彝族文化,雲南峨山縣民歌因此豐富,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