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漢彝交彙的文化(1 / 2)

站在天子山,可看到峨山縣城外的寬闊田野,本地彝族朋友告訴我,春天來臨時,山下覆滿油菜花,兩條河環繞著滿目爛漫的澄黃,勾畫出一幅道家的八卦圖,十分奇妙。朋友的話引起我的思索,道家八卦圖與彝族文化無關,卻讓本地人津津樂道,可見這片彝族世居地已經與多種文化糾纏牽連。

表麵上看,這座縣城與任何一座中國漢族城市無異。

峨山縣城所在地為雙江鎮,鎮名出自城中兩條河流,一條叫大河,一條叫小河。小河又叫練江,河水穿城而過,寬闊而奢華,河岸兩邊是縣城新區,排列著充滿現代城市氣息的商店、餐館、蛋糕店、藥店、醫院、保險公司大樓、煙草公司大樓、國稅局大樓、網吧、音像店和美發室。

小河中段是縣城最繁華的地區,河邊一側的樹陰下坐著玩鳥的老人和下象棋的退休幹部,戀愛中的男女相擁而去,在黃昏中散步,姑娘染黃頭發,穿高筒皮靴,小夥子戴一隻小巧耳環,打扮符合所有城市的時尚潮流。另一側的平整廣場上,豎立著高大的四弦琴雕塑,本地彝族的傳統樂器。夜色降臨,燈火通明,好多人聚在廣場上唱歌,歌頌夜色中遠去的時光。

相比之下,名為猊江的大河位置稍偏,更像一條從時光深處流來的古老河流。大河環繞在城外,仿佛一條手臂,摟住半座城。河道綿長彎曲,蜿蜒而去,流向城外的田邊,消失在山腳。山上的陽光無聲地移動,依次照亮搖曳的洋芋花和青翠的蘿卜葉,照亮半山腰褐色的核桃樹、板栗樹和核桃樹林後麵的村莊。

峨山縣古稱習峨。

據《康熙習峨縣誌》載,夏商時,峨山屬梁州,這個梁州是雲南滇中的遠古原始政權,今不可考;周朝時期,此地歸早已湮沒無聞的句町國;戰國時,楚王手下的莊蹺帶人進雲南,占領白雲之下大片水草豐美之地,為所轄之地取名為滇,峨山也在其中;秦時,雲南峨山縣有中國大一統政權零星派駐的小吏,可是山高皇帝遠,本地人仍自得其樂;漢時稱益州;三國為興古郡勝休縣;唐代南詔國建立,峨山為大理段氏所屬,歸通海;元明兩朝,峨山被中國中央政權徹底征服,名習峨縣,劃入雲南臨安府轄區,一直沿襲至清朝。

楚人莊蹺入滇稱王前,雲南人口包括峨山縣本地居民,差不多算真正的土著。當時地廣人稀,草木茂盛,天上百鳥爭鳴,地上群獸橫行, 土著居民與萬古不變的天地同生共死,圍火而舞,在月光下唱歌,不知有漢。莊蹺翻山越嶺進入,帶來楚國兵士及家眷,曆史就變得生動了。峨山多山,卻沒有雲南常見的險峻之山,這裏地處雲南中部的遼闊壩區,道路平坦,河流縱橫,左右逢源,最適宜休生養息。明朝軍隊入雲南,一舉掃蕩元政權, 在峨山和相鄰的滇中地區屯兵最多,移民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