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方法可治療兒科病四十多種,今將常見的二十幾種病症推拿方法介紹如下。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皮膚柔弱,故在手法治療時要求均勻柔和持久。
小兒發熱
發熱是指體溫異常升高,即37度以上,是兒科臨床上常見的病狀之一。小兒時期正常體溫可在一定範圍內波動,一日之中以早晨2-6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最高,正常腋下體溫為36-37度。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引起小兒發熱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外感和食積所致。新生兒時期,因體溫調節功能低下,容易隨外界環境變化而發熱,如天氣悶熱,門窗緊閉,衣被過多等。水份供給不夠,易引起37度發熱。另外,小兒時期,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階段,免疫功能極低,易受感染而發熱。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中醫認為小兒具有“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生理病理特點。許多急病慢性病均有發熱的症狀,外感發熱常因六淫之邪及疫癘之邪。內傷發熱多因飲食勞倦,氣血虛弱所致。
【臨床表現】體溫超過37度。表症發熱多伴怕冷,鼻塞流涕。食積發熱,主要症狀為午後發熱,飲食減少,噯氣,吞酸或嘔吐,肚腹脹滿,大便酸臭,口渴等症狀。
【中醫辯證】
1.外感發熱主要症狀是怕冷發熱,無汗或少汗,頭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苔薄白,打噴嚏,等。
2.食積發熱發熱,飲食減少,噯氣吞酸或嘔吐,肚腹脹滿,腹瀉大便酸臭,口渴,多啼不安,舌苔厚膩。
3.陰虛發熱表現為低熱日久,或午後發熱,手足心熱,體疲盜汗,食欲減退,舌紅舌苔剝,指紋淡紫,脈象細數。
【推拿治療】表征發熱宜解表祛邪。
1.外感發燒患兒取坐位,施術者站其旁,用食中二指推小兒前臂內側中線,從腕橫紋向肘橫紋推300次,此謂清天河水法。然後用中指按揉風池,大椎,曲池,肺俞穴,每穴1分鍾。然後用雙手拇指指腹著力,在兩眉之間向前發際,自下至上交替反複直推30次(稱推攢竹又稱開天門)。再從兩眉頭沿眉弓向兩側眉梢分推30-50次(稱推坎宮,又稱推眉宮)。然後用雙手中指著力,在眉梢太陽穴處,向耳後推運30-50次(稱為運太陽法)。緊接著,再做一遍清天河水法。
2.食積發燒除用上述的手法外,加用捏脊法5-7次,按揉勞宮、足三裏,每穴1分鍾。然後用物理降溫法,可用灑精棉球擦上背、胸口、腋下、大腿內側、手心、腳心各50次,擦抹方向由上向下。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一次。
【預防與護理】如有其它急性炎症引起的發燒,必須及時對症治療,應適當控製飲食和減少每次的哺乳時間,應合理調配較大兒童的食品以易消化,應注意季節變化,適當為兒童增減衣物,調節好門窗通風換氣等。
小兒感冒
小兒感冒又稱傷風,是小兒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是指由於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起的小兒鼻咽部炎症。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是由於上呼吸道的病毒或細菌所致,小兒鼻腔較小沒有鼻毛,粘膜血管豐富,氣候驟變時,鼻咽部血管收縮,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抵抗力下降,病毒細菌得以繁殖而發病,一年四季隨著氣候變化而發生,尤以冬春季節多見。嬰幼兒發病率高,且病愈後無免疫力故可多次反複發病。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肺氣虛弱,正氣不足”,“風為百病之長”。首先風邪犯上,呼吸道易被風寒之邪或風熱之邪侵入,因平素體質較差,脾氣虛致肺氣不足,或先天稟賦不足,腎氣虛弱而無力溫煦脾陽,致脾失健運,氣血化源不足,肺氣亦隨之虛弱無力,衛氣功能低下,是本病的關鍵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表現有發熱怕冷,鼻塞,流涕,咳嗽,頭痛身痛的主要症狀,一般的起病急,嚴重時可有高熱驚厥,嘔吐,腹瀉等症狀。
【中醫辯證】
1.風寒感冒症狀主要為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喉癢,口作渴。
2.風熱感冒症狀為發熱頭痛,出汗不暢,鼻寒聲重,麵赤咽紅,口幹作渴,咳嗽,痰白或黃,睡時揚手露足。
除上述單純風寒、風熱感冒病症外,感冒多兼夾證,其表現特點有所不同。
感冒夾暑證本病多發於夏暑炎熱季節,症狀頭暈頭痛,身重困倦,食欲不振,小便短黃,舌質紅,舌苔薄白或膩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