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外科病症推拿按摩法(3 / 3)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造成腰椎間盤的纖維環的撕裂,髓核突出。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椎間盤是位於脊椎骨之間的纖維軟骨組織,人至30歲就出現退化變性,椎間盤的纖維組織失去了彈性,髓核的水分減少,是其發病的內因。另外由於勞動或體育活動中腰部遭受扭閃、撞擊或扛抬重物使椎間盤前緣壓力增加,亦可造成腰椎間盤的纖維環撕裂,髓核突出,為發生本病的外因。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中醫認為主要因為外傷、勞損或腎陽不足引起,或風寒濕邪流入經絡,經絡困阻,氣血瘀滯,筋脈失養,不通則痛。

【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有腰部外傷史和反複扭傷及慢性勞損史,或有反複腰痛發作史,腰痛伴有沿坐骨神經走向區域放射痛及腰部運動障礙,或脊柱側彎、下肢麻木、肌力減退等。

【中醫辯證】常見症候及表現特點:

1.血瘀型常與外傷有關,如跌仆、閃扭損傷腰背,經絡阻滯,而發腰腿疼痛,痛有定處,腰部刺痛,並可向下肢放散,舌苔瘀紅,舌苔厚膩或黃燥。

2.濕熱型腰腿滯澀沉重,步履困難,腰腿疼痛伴下肢麻木,或有下肢腫脹,小便赤澀,食欲不振。

3.風寒型腰腿疼痛,起來不適,肌膚麻木,喜暖氣,惡風寒,舌苔白、質淡,脈浮數。

4.腎虛型慢性腰腿痛反複發作,麵色光白、手足不溫、腰背酸痛、下肢痿軟無力,遇勞症狀加重,耳鳴、耳聾,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無力。

【推拿治療】宜活血化瘀,補腎複位。

臨床上對腰椎間盤脫出症的按摩方法很多,包括牽引、麻醉等項,這裏主要介紹適應於家庭操作的一種簡便有效的方法:

患者俯臥,在其胸及髖部以枕墊高25-30厘米,施術者雙手相疊,在患者的腰部作按壓法,每分鍾30次左右,上下幅度為5-10cm,共1-2分鍾。然後囑患者側臥位,貼近床麵的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術者一手按於患者的肩部,另一手按於患者的臀部,做左右斜扳整複運動各5-8次,即左腿斜向右上方扳動,右腿斜向左上方扳動。緊接著,囑患者仰臥,施術者立於患者側,作加強直腿抬高整複運動,同時將已抬高在90度的患者在小腿背屈的情況下,作左右搖擺整複運動4-5次。最後囑患者下肢伸直,腰下墊10-20cm厚的枕頭或軟物10-15分鍾,起來後在床上休息10-15分鍾即可,治療結束。

【預防護理】

1.工作中要糾正不良習慣,睡硬板床,腰部需保暖。

2.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特別要加強腰肩肌鍛煉。

足跟痛

在行走或站立時足跟發生疼痛,稱足跟痛症。

【病因病理】

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人體的骨骼組織逐漸地發生退化性改變。因長期久站或行走產生慢性勞損,或跟骨骨折等產生骨質增生,或因跟骨結節、滑囊及跟部脂肪墊受骨刺的擠壓或刺激而致滑囊炎及脂肪墊變性而發生足跟痛。

【臨床表現】

多在中年以上發病,可有外傷史。跟部蹠側疼痛,站立行走負重時加重,足跟底內側壓痛。伴跟骨結節、滑囊炎者,局部有輕度腫脹。

【推拿治療】宜通絡活血止痛。

囑患者俯臥,施術者站於其身旁,用手拿揉小腿及足跟部數次,取穴承山、昆侖、太溪、照海、湧泉穴及局部痛點進行揉按,並囑病人活動踝關節。然後囑病人翻身仰臥,施術者站於床尾,牽拔和旋轉踝關節數次。每日一次,每10日為一療程。

【預防與護理】

1.注意勞逸結合,盡量避免過長時間的走路和站立。

2.每日用醋熏洗足跟部,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一般半月左右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