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禪修的問答(2)
問:現在大多數人學習禪定是為了尋求心靈的平靜,出離心對禪修重要嗎?如何培養出離心?
上師答:沒有出離心的禪修,是有漏的,不能真正地從根本上斷煩惱,得到的隻是心靈的暫時平靜。我們應了解一切都是無常的,不真實的,快樂也會變成痛苦,輪回的本質就是苦。通過禪修,不斷地體悟“緣起性空”的真諦,就可以克服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貪執,生起出離心,這樣才能獲得心靈永恒的寧靜,進入無漏的境界。
問:學習禪修多年,為什麼還會有煩惱?
上師答:心中不生,何來煩惱?禪修正是用來對治煩惱的,煩惱不斷,禪修不止。煩惱源於無明,想要去掉無始以來的無明垢習,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不懈不怠的努力。急躁的情緒,隻能給習修造成障礙。
問:菩提心被喻為“成佛的種子”,學佛之人如何將發菩提心和禪修結合起來呢?
上師答:發菩提心本來就是禪修的重要內容之一。禪定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造成貪、瞋、癡的“我執”,也隻有在破“我執”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提心來。沒有菩提心的禪修,就好像是在耕耘沒有種子的土地,最終沒有收獲。
問:學習佛法的基本理論,對禪修重要嗎?
上師答:沒有佛法基本理論指導的禪修,隻能是“枯坐”。因不能用佛知見,來看透事物的本質,修來修去,也隻能是煩惱依舊,痛苦依然。禪定的觀修是建立在佛的正知正見的基礎上的,不是胡亂的分析。通過學習佛法的基本理論,獲得“俗智”,在定中進一步淨化,證得“真智”,方能進入真知灼見的境地。
問:現在很多學佛人對氣功很反感,不屑一顧,不知我們該怎樣看待氣功?(這裏指的氣功,是指傳統的健身氣功,而不包括有其他目的的所謂“功法”)
上師答:佛法與其他的修行方法有“共法”——共同的方法,和“不共法”——不同的方法。佛法中的“止”修,即攝心一境的方法,就是“共法”。氣功的修法實際上隻在佛法的“止”的範疇中。修止,這不是佛法的特色,佛法的究竟圓滿之處在於它的“不共法”,其他修行方法所沒有的方法——修“觀”,即用佛陀教導的理論和方法對宇宙人生進行觀析,體悟真如實相。這是氣功及其他修行方法所沒有的,也是它們不究竟之所在。
對於氣功,學人要以平等心待之。諸法因緣生,我國傳統的氣功對強身健體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通過對氣功的習修,為佛法中的修“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氣功的人,最終步入佛門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作為佛門弟子,不應起分別心,而應生菩提心,使更多的人走上學佛這一究竟圓滿的道路!
問:師父,目前很多學修者對點開心要,圓成法性,明心見性的說法概念不清,能否對此開示?
上師答:點開心要,關鍵在於“點開”;圓成法性,關鍵在於“圓成”;明心見性,關鍵在於“明見”,它們是依次第而出現的。
問:還是不太明白,能否再說形象些?
上師答:好吧!我做一個比喻,比如有一間緊閉房門,漆黑而又淩亂的房間,我們要把它清理幹淨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是不是首先要推開房門,這就好像是“點開心要”之“點開”——即突破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的障礙;隨著門被推開,門外的陽光通過打開的門,掃蕩了房間裏的黑暗,使黑暗融化在光明之中,這就好像是“圓成法性”之“圓成”——即使咒、印、觀所代表的佛性與身、口、意所構成的自性相融,使咒、印、觀的功效在行者的深層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上起作用,掃蕩行者的身心障礙;我們借著光明的作用,看清了房間裏的積垢在哪裏,並一一清理幹淨,這就好像是“明心見性”之“明見”——即明白地看清自己心中的無明垢習,予以掃蕩。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掃蕩無明垢習的過程。眾生因無明的染習而成眾生,去染還淨,即為佛。
問:明白了!那麼怎樣看待如意輪金剛法中的圓成法性呢?
上師答:如意輪金剛法中的開示法,在傳授時,采取了法力融通灌頂的形式,在上師的加持下,使行者在較短的時間裏達到點開心要,圓成法性的目的。但圓成法性不等於明心見性,行者還需要如法行持,從心中求證,方可明心見性(因明心見性是內證現量)。還要說明一點,明心見性不等於圓滿成就,行者在明心見性的基礎上,不斷地修正心性,積累定道資糧,覺我覺他,方能究竟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