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安門,坐看近600年曆史風雲(1)(1 / 3)

一、天安門:曆史的寵兒

明成化元年(1465年),一位67歲的老者做夢也不會想到,他設計、督造並剛剛重建的承天門(清代改稱天安門),居然能穿越近600年的曆史而青春常在。進入20世紀中期,那輝煌無比、歎為觀止的龐大紫禁城宮殿群漸漸黯淡了,天安門卻一枝獨秀,風華盡顯,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國家象征。如今,它的傳奇故事仍在演繹,似乎還遠沒有盡頭。

而這位老者的名字——蒯祥,伴隨著“天安門”三個字也同樣流芳百世。他不僅被載入各種典籍,榮膺“中國古典建築大師最傑出代表”的桂冠,如今又成為互聯網和各類現代傳媒的常客,他的家鄉江蘇省蘇州市的蒯祥墓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切似乎都是巧合——

如果沒有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奪取江山並決定遷都北京,天安門連同紫禁城就根本不會來到這個世界;如果1420年天安門初建時不是一個簡陋的黃瓦飛簷、三層五座的木牌坊,進而沒有1461年太監曹吉祥謀反把牌樓付之一炬,曆史也就不會賦予蒯祥重建天安門城樓這一天賜良機;如果沒有朱棣之後二十多位皇帝堅持定都北京,並打造中國封建帝製明、清兩朝超穩定的輝煌時期,天安門連同紫禁城恐怕早就粉身於時間的煙海深處了……

一切似乎又都是順理成章——

蒯祥(1397年-1481年),明南京直隸蘇州府吳縣香山(今蘇州市胥口)人,香山人傑地靈,自古就是能工巧匠的故鄉,明清時形成了“香山幫”,蒯祥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蒯祥的父親是“木工首”,率眾參加了南京和北京的皇宮建設。蒯祥更是出類拔萃,21歲就奉召進京建設紫禁城。他從一名來自江南農村的木匠師傅,憑借卓越才能最終升至工部左侍郎(正二品),工部“掌天下工役、農田、山川、藪澤、河渠之禁令”,蒯祥當時地位之高,權力之大,可以想見。紫禁城、中南海的諸多宮殿以及十三陵都毫無例外地閃爍著他的奇思妙想。同樣出自“蒯魯班”之手的天安門,不同凡響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為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天生就擁有皇家血統,但這並不是它長盛不衰的全部理由。中國古典建築技藝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濡養中,到明代變得愈加爐火純青,紫禁城和天安門就是蒯祥們一代群雄的極致之作。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經典,天安門理應得到一個民族的尊重和格外嗬護。

考察中世紀的人類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地爆發了建築革命。歐洲文藝複興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便是巴洛克、哥特式建築的興盛,不僅造就了貝尼尼、紐曼等超一流建築大師,也為人類貢獻了至今仍光芒四射的法國盧浮宮、凡爾賽宮和英國聖保羅大教堂等一大批經典建築。

伊斯蘭建築同樣也是風生水起,清真寺勁吹雄偉、瑰麗之風,伊斯坦布爾的藍色清真寺就是一座難以複製的建築奇跡。這一時期,中國古典建築以規模宏大、氣象雄偉為主要特點,天安門和紫禁城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這場建築藝術的隔空大角逐中,中國以獨特的建築體係和審美價值與各國的不朽之作遙相輝映。天安門、紫禁城已成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其生命力自然強盛。

然而,佼佼者易折——在中國,恐怕沒有哪座建築像天安門一樣經曆過如此眾多天傾地裂般的曆史大變動,經曆過如此眾多的火燒、雷打和炮擊,但它依然屹立,依然美麗,依然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