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安門,坐看近600年曆史風雲(1)(2 / 3)

天安門的誕生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它的長壽更得益於天時、地利與人和難以參悟的玄機。

這就是曆史,這就是曆史懷抱中讓人豔羨的寵兒——天安門。

二、天安門前上演“生死時速”

如果沿著時光隧道追溯至一千多年以前的遼代,北京當時僅僅是其五個都城中的一個,名曰南京析津府。遼王朝篤信佛教,那時的北京佛刹庵院林立。小小城區位於今西城區廣安門一線,天安門一帶那時算是郊區,因建起一座興國寺而聞名遐邇。興國寺何時消失不得而知,但是寺中的幾株古柏至今安在,倒是個奇跡。由中山公園南門前行數十米,經石牌坊左拐,在今雨軒的西側有七株參天巨柏一字排開,巍然而立。它們以千歲高齡,傲視皇宮。換句話說,它們是看著紫禁城怎麼長大,怎麼倒黴,又怎麼光華四射的,連三宮六院的花花事兒恐怕也逃不出它們的眼波。

朱棣奪取皇位後決定遷都“龍興之地”北平,他舉全國之力、花費14年時間,按照南京皇宮的模式,營造紫禁城,不過規模更為宏大。宮城的外圍是皇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建成,不過當時叫承天門,其意便是皇朝“承天之命”行使權力。

在承天門的正南方向(今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建有一座磚石結構三個券門的大明門,清朝時改名大清門。大明門東、西兩側各是一道通脊紅牆,向北分別至東長安街西口和西長安街東口,在街口處又分別建有一座與大明門規格相同的門,東為長安左門(今勞動人民文化宮正門前稍東),西為長安右門(今中山公園正門前稍西)。

這就是最早的天安門廣場,呈T字形。別小看這小小的T形廣場,它可是濃縮了明清兩朝近六百年的大悲與大喜,如果有機會逡巡在這些秘藏於曆史深處的故事中,不管是悲劇還是喜劇,都足以讓人感慨不已!

那時盛行科舉製度,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並出題。張榜之日皇帝在太和殿傳呼考中進士姓名,叫作“傳臚”。考中的進士要被皇帝接見,隨後禮部官員捧黃榜從禦道出午門,在鼓樂禦杖引導下,經天安門到長安左門外,在“龍棚”裏張掛黃榜。如此隆重的儀式足以表明古代王朝對人才選拔的重視。那些嘔心瀝血、孜孜苦學的文人,一旦中榜便會飛黃騰達。清代吳敬梓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有《範進中舉》一章,在中國是家喻戶曉。

範進隻是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便喜極而瘋。而考中進士,就有了入朝為官的資格,可謂是一步登天。因此,長安左門又稱之“龍門”。

科舉製度創始於隋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整整存在了1300多年。

中國科舉製度采取相對公平的原則,為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機會。科舉製度不僅是中國曆史上,也是世界曆史上頗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選拔製度。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製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並紛紛效仿。當然,賄考、作弊、代考之事也時有發生,不過一旦抓住是要殺頭的。中國的科舉製度一直名聲不錯,隻是到了明末規定答題要采用僵化的八股文,清代把大量滿人不經過考試硬塞進官場,科舉製逐漸變了味道。不管怎麼說,躍入“龍門”是中國曆代讀書人所夢寐以求的,屆時“喜極而瘋”就不足為奇了。

與“龍門”遙遙相對的長安右門稱之為吃人的“虎門”。明清時每年八月,司法部門在長安右門旁的西千步廊,對各省送來的死刑囚犯名冊進行“秋審”,然後經皇上的朱筆一勾,該犯的死刑就敲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