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跨進新世紀的輪回(2)(1 / 3)

2.國慶花壇存續之惑

1986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首次出現大型藝術花壇,立即引起各方盛讚。10萬盆鮮花擺成一朵巨型紅花,在花蕊的中心一隻開屏的孔雀亭亭玉立,為廣場陡然增加了喜慶氣氛,到廣場看花壇成為人們歡度國慶的一大熱點。

廣場擺放花壇的靈感來自於1984年國慶。那一年,北京園林局和花木公司把精心培育的鮮花擺滿了十裏長安街兩邊,東起朝陽區的永安裏西至海澱區的木樨地。沒想到這一創意得到國務院和北京市政府的讚賞,最終形成了“壓縮兩頭,美化中央”的決定。

從此,廣場擺放花壇成了國慶的固定“節目”,而且年年翻新。

60周年大慶,從10月2日到11日前來廣場觀看花壇和60輛彩車的遊客,達到創紀錄的820萬人次。

為迎接黨的十八大,2012年的國慶花壇可謂是一件匠心獨具的傑作。天安門廣場設置了以“祝福祖國”為主題的巨型花籃。為了保證最佳效果,花籃中的花朵規格較大,普通花卉無法達到,因此使用仿真花卉。在天安門廣場東、西側路是圓形花缽80組,天安門兩翼是2009年國慶60周年期間,天安門廣場上的巨型大花籃。

容器花卉90組,天安門觀禮台前則是地栽花卉。龐大的規模,繁複的層次,讓人們眼前一亮。

另外,在長安街上還布置了9處以“輝煌成就”為主題的大型立體花壇。

這一年還首次在花卉布置中,使用LED全彩燈、LED連珠燈等新型冷光源照明燈,人們在夜間能夠享受到與白天完全不同的效果。

花壇擺放時間也破例加長,從節前一直持續到黨的十八大會議閉幕以後。

據統計,這期間有上百萬人前來賞花。國慶期間更是盛況空前,為保持廣場清潔,有460名清潔工人每天三班倒,平均一天就要清除5噸垃圾。

花壇為天安門廣場增添的魅力超出想象。

從1986年第一次設立起,就引發了建立永久花壇的呼聲。如果花壇一年四季都在這裏噴香吐豔,不僅能使廣場變得更加美麗可愛,讓百姓又多了個去處。而且每年的臨時花壇花費不菲,從經濟角度考慮,也是永久花壇更為合算。

有專家從改善環境角度主張建立永久性花壇和綠地,他們說,由於無植被光裸地麵太大,廣場的小氣候有待改善。北京氣候屬大陸性,夏季炎熱少雨,日照強烈,冬春二季多風沙。在這無綠化的廣場中央,夏季烈日當空無遮無攔,地麵反光眩目,熱氣炙人;冬季則北風凜冽,遊人難以停留。

對於這樣的呼聲有不少人持有異議,他們認為廣場是國家的政治中心,而不是花園,應該肅穆莊重;也有人說,北京的氣候幹燥,冬季寒冷,這為永久花壇的維護帶來難題,特別是冬天很難有開花的花種,這樣的花壇會很難看;更有人秉持當初廣場的定位看問題:應首先保證廣場的政治活動需要,中心位置被花壇占據,會影響一些政治活動,特別是10年一次的大慶。

爭論的最後結果是,廣場不適宜建立永久性花壇。

對此,天安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賈廷英曾經坦率地承認,“無論主觀上還是客觀上,實施起來都會有一定的難度。從主觀上說,天安門廣場有著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它是屬於全國人民的。無論是設置花壇還是噴泉,其造型、位置、含義都為全國人民所矚目,絕非單純的美觀或綠化問題。同時,對天安門廣場的改造工作,還涉及首都城市的規劃,牽扯今後搞大型活動的用地等諸多問題,會不可避免地帶來政治意義,解決起來相當棘手,不是哪一個單位可以說了算的,還需要更高層的決策。”

3.眾說紛紜的“蛋形”國家大劇院

1998年,國務院批準在人民大會堂西側建設國家大劇院;2007年1月國家博物館擴建工程啟動。這兩項工程給人以強烈的信號:廣場將提升文化含量。

國家大劇院早在1958年就列入國慶10周年建設項目,隻是由於時間和經費問題被擱置。沒想到一晃40年過去,國家大劇院終於得到呱呱墜地的機會。更讓人意外的是,呱呱墜地的竟然是個“蛋”。

蛋形國家大劇院引起了巨大爭論,也讓人浮想聯翩。

600年來,整個天安門廣場的建築都是由中國傳統建築理念統領,濃重的中國人文特色成為民族的標誌。凡在天安門廣場上動土的設計師,全是清一色的中國人,使“中國風”得以世代真傳。譬如,奧地利維也納愛樂樂團,正是一直是由斯特勞斯家族的樂手組成,才得以成為詮釋施特勞斯作品最權威的樂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也就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新年音樂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