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有人調侃道:孔子是悄悄地來,悄悄地去。
天安門廣場作為中國首都的政治敏感核心,任何布局上的變動都會引起外界對於政治含義的解讀。其實,這裏並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天安門廣場區域。但是人們仍將孔子像所在的地方,視為天安門廣場範圍之內,因而國博北門廣場這一原本並不受關注的地理位置,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與文化地位”。
人民網就此推出“天安門廣場附近豎立孔子像您怎麼看”的調查,22萬多人參加,77%的網友認為“國博門前立雕像不嚴肅,儒學並非所有人推崇”,而支持“應該弘揚傳統文化”的隻占22%。如此懸殊的比例,讓人們感到意外。
一份有600多人聯名簽署的《請求書》遞交到中央,強烈要求把孔子像搬出天安門廣場。他們懷著強烈的義憤,譴責尊崇儒術的腐朽社會風氣,要求繼續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大旗。600人中,基層政治思想工作者、工人、革命老區的老同誌為數不少。
網上的討論尤為熱烈,反對者具有壓倒優勢:
——一個2000多年的封建亡靈跑到中國文化、政治的中心廣場來“站崗”,不僅大煞風景,而且招惹了那麼多是非,這個餿主意是誰想出來的?這回丟大人了。
——為何立孔子像不立別人的,這就不好解釋了。所以,你國博館到底為何隻立孔子像,不立老子像、莊子像、孫子像、管子像、墨子像?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孔子並不是萬能的“救世主”,儒家思想根本不能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封建等級製度根本無法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傳統道德標準絕不是拯救社會道德危機的治世良藥。少數“精英學者”大肆複古尊孔、宣揚儒家思想救世,這是政治的倒退,是思想的複辟,是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徹底顛覆。
——天安門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地方,不允許破壞它的既定的人文環境。天安門是新中國的心髒,也是新中國的地標。這裏不能再放進任何其他的建築或者人物塑像之類。孔子像放在這裏完全破壞了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天安門廣場的既定人文形象與內涵。
……
而支持立像者則多為學者: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解釋說,國博作為傳承中國曆史文化的國家最高殿堂,理應為這一重要區域增添光彩,增加與這一宏偉而莊嚴的建築相應的文化含量。孔子是世界公認的四大文化巨人,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有一尊孔子像,與國家博物館的地位、文化象征是相配的。
針對很多人對國博門口孔子像進行政治解讀,呂章申提醒不要泛政治化,要從文化的角度去詮釋。“不要把孔子像和政治連在一塊,和政治沒有關係。國家博物館曆史、藝術並重,得有厚重感,你沒有一個文化巨人,那你就顯得沒有文化,也沒有曆史。”“孔子在我國家喻戶曉,曆代被稱為‘聖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國文化的名片,在國際社會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牟鍾鑒、山東曲阜師範學院教授劉世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葛榮晉、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顏炳罡、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王傑等13位學者曾聯名撰文,支持天安門前立孔子像。他們認為,這是複興中華文化,徹底解放思想、重建中華民族精神的必經之路,象征著中國正在徹底地走向“國家、民族”的認同。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師王瑞昌發出了“致國博的一封公開信”:既然孔子像已豎立,就不能輕易移走。希望恢複孔子像,或者將其豎立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不能不吸收孔子的思想,和諧社會的建設,也不能不繼承孔子的智慧。
王瑞昌說:“立塑像僅僅是一個象征,現在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均與孔子有淵源。對立像質疑的聲音並不能代表全民的聲音,一些年輕人占據著網絡資源,他們發出的聲音量很大,但質並不高。”
——香港媒體著名評論員時匡正說,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中國為什麼能夠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而在當今獨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已經內化為中國人的文化血脈、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創新不易,舍棄更不易。
不僅如此,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還漂洋過海、輻射影響了世界上的許多國家、許多人。不少國家的文化,都有著儒家文化的影子。許多現代的思想觀念,莫不發端起源於孔子。孔子不僅被世界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更被視為人類的思想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