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跨進新世紀的輪回(3)(1 / 3)

敏感的記者立即向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求證。管委會是北京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也是天安門地區的常設機構。文物保護處處長稱“暫時沒有接到上級通知”,同時他表示,“這個事情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

有記者又找到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得到的答複是“我們暫時沒有得到這方麵的消息”。

這56個飽受好評的龐然大物,一旦要永久“紮根”天安門,反而招來越來越多的質疑之聲。在新華網的“發展論壇”上,一條相關帖子引發熱議,部分網友認為,“團結柱寓意雖好,但不一定要放在天安門廣場”,也有網友質疑其是否合乎“紮根”程序。

一名長期研究天安門地區規劃的專家表示,“從政治上說象征民族團結我是讚成的,但這不一定要成為廣場的永久建築。我個人認為,團結柱色彩太紅,把整個天安門廣場的整體色調都破壞了。從圖案來看又顯得太活潑、喜慶。天安門廣場應該是氣宇軒昂,以簡潔、嚴肅為主,不能太活潑了。另外,這些柱子體積過大,很容易把周邊建築的形象淹沒掉。”

這位專家還說:“團結柱進入天安門廣場,有兩個問題。一是永久矗立是不是要打地基,二是從色彩、高度、體量和兩邊建築高度的關係,是不是協調,是不是需要修改,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劉先明,被譽為中國精細工程的創始人,他的意見更為尖銳:56個民族是不是團結在一起以及團結得如何,這是一件事關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大事情。在天安門廣場上矗立56根民族團結柱,這是一件文化創意作品的事情,這兩件事情之間,沒有任何因果關係。以前沒有在天安門廣場上矗立56根民族團結柱,難道說56個民族就沒有很好地團結在一起?從現在開始,永久矗立了56根民族團結柱,56個民族就能很好地團結在一起了?在聯合國總部大樓前,永久懸掛著聯合國各成員國的國旗,難道這些成員國之間就永久團結在一起了?就永久不會有矛盾了?就永遠不會有紛爭、甚至戰爭了?

劉先明曾專門到天安門廣場,看56根民族團結柱。看後,他覺得:

第一,56根民族團結柱絕不能分成兩部分麵對麵地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如果長期或永久地這麼麵對麵矗立著的話,容易演繹出“對立”這一說法的。

第二,為了防止56根民族團結柱受到人為損壞,應設置兩個隔離區。但是這一隔離,就占用了天安門廣場很大一部分麵積,必然會減少遊人在天安門廣場上的活動範圍。

第三,如果56根民族團結柱繼續或永久放在目前的位置上,對天安門廣場的整體來講,並不和諧,對遊人全方位觀瞻天安門、人民大會堂、博物館、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建築,會構成一定的視覺障礙。

綜上所述,劉先明認為:在60周年國慶大典所有活動結束後,56根民族團結柱不宜再擺放在天安門廣場上。

堅持了兩個半月的56根民族團結柱,在陣陣寒風中終於悄悄撤離了。然而,它們卻是繼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毛主席紀念堂之後,最有希望在廣場成為永久性的建築。僅憑這一點,就足令路建康驕傲。

5.孔子像“悄悄地來,又悄悄地去”

天安門廣場從來不缺乏新聞。

56根民族團結柱的身影剛剛消隱,孔子像風波又起。

2011年1月11日,一尊身高9.5米、基座高1.6米,由17噸青銅鑄造成的孔子雕像,矗立在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麵對東長安街。

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繼毛澤東、孫中山之後第三位進駐天安門廣場地區的中國曆史人物。他位於天安門廣場西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北望天安門城樓,與高懸的毛澤東畫像相互可視。

隻見孔子雙手合於胸前,目視遠方,身體左側佩戴有一把寶劍。

雕像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介紹,雕像從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的整體建築環境與周圍空間環境出發,以簡樸、概括的手法,將人體的結構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態當中,似巨石,似高山,氣勢磅礴,展示出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與正大氣象。

當天的國內主要媒體稱,孔子像為天安門地區又添文化新地標。

意想不到的是鋪天蓋地的爭議隨之而來,抨擊和力挺激烈交鋒,鬧得“刀光四濺”。孔子雕像滿世界都是,然而,這一尊所處的地理位置太特殊、太敏感了。

整整100天後,2011年4月20日,孔子像突然消失了,一時熙來攘往的國博北廣場重又回歸於寂寞和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