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年紀更小的時候,總是不住地詰問,生命的意義,以及其存在的某種屬性,好像是,倘若弄清楚了,便可以更加無畏生命的好壞,並堅定地向前走,義無反顧。可人終究是年輕,或者說生命的意義太難追尋,所以直到眼下,似乎是更成熟了一些,還是弄不懂從前疑惑的,苦苦探索的意義何在。
對於百年孤獨,這部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名著,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加西亞馬爾克斯進入大眾最完美的代表。熟知的隻有這些,而似乎是印象之中,被貼上以上標簽的多半是難以理解的深奧之作,或者是,似乎心裏便早已認定,自己是斷然看不懂的,這樣的書隻有具有非常的深度的人,才能了解其奧秘,畢竟我們太年輕。
這本書真正讀起來,果然很艱難,多半由於其魔幻現實色彩太過濃重,而與中國的大部分書籍相差甚遠,的確在國內,魔幻現實主義我們可以接觸到的,也隻有剛剛榮獲諾貝爾學獎的莫言了吧。不得不承認有很多內容無法理解消化,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對它的感知。
這本書為人熟知的一句話便是開頭,以至於多年後成為經典。“許多年以後,麵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準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仔細揣摩,這句話之所以成為經典,必然是因為它連接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似乎是在開頭便闡明了,孤獨,這一亙古不變的感覺,是存在於人世,存在於世界,永恒不變的主題。
整本書彌漫著孤獨荒誕的色彩,布恩迪亞家族所有人看似和睦,實則對彼此漠不關心,於是最後整個家族的破滅也是意料之中。
一本書的意義,大概也隻是,作為一個切口,我們借由這個切口去看清世界,而看清的程度便是因人而異了。
談起孤獨,早些年的的確確矯情的覺得自己萬分孤獨,不久之後方才覺得,大概是年紀小,把孤獨和寂寞混為一談。寂寞是心靈的空虛,而孤獨則是人固有的屬性。人類這個群體是強大的,但分開來談便又是脆弱的。每個人都孤獨,這是毋庸置疑的,這種孤獨並不是矯情的傷春悲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這其中必然存在著旁人無法理解的部分,而你不得不在眾人的肯定或者猜忌中繼續堅持,從某種意義來說,這種孤立無援的狀態便是孤獨的。以及,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伴你一生。你要麵對欣喜,麵對哀愁,這些其實又都是旁人無法分享分擔的。可你還是要,坦然額麵對離別,麵對你的世界,麵對你一個人這個尷尬的境地,走下去,以笑著的姿態,這也是孤獨。
有人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其實不然,孤獨既然作為人類的屬性,看清它,認識到自己的孤獨,便知道了最真實的自己,這樣來說,便可以原諒自己的偶爾脆弱,原諒自己的某一部分荒唐,不至於懊悔。
成長這麼多年,有過難過與哀愁,從前或許覺得可恥,眼下卻覺得那是人成長必然要走得路,那時的寂寞必然有,但也有孤獨,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孤立無援,這也許是因為,當你第一次麵對這個世界,麵對學業的選擇,麵對感情的得失,你的孤獨第一次被喚醒了,它提醒你,這些好的壞的,你都要自己來決定,它提醒你,這個世界從現在開始是你的了,所以你要權衡利弊,還要兼顧著家人,所以你不得不慎重,所以覺得進退兩難,煎熬。從那個時候起,你的孤獨開啟了通往成年的大門,那扇門開著,進去的代價是你要嚐盡孤獨的滋味,這般才能有足夠的籌碼和這個不算公平的世界抗衡。
所以一旦了解到孤獨是人的本能,那理所當然,孤獨是沒有辦法傾訴的,你沒有辦法排遣,沒有辦法說出口,即便說出口,外人未必理解你的世界。
當你下一次覺得難過,覺得傷心,那麼久先仔細想想,是因為寂寞,還是引文孤獨,如果寂寞,就找到自己該做的事。如果孤獨,那恭喜你,你經曆過這些之後,會得到成長。
那麼從今往後,來日方長,有更多的事要去經曆,別把你的孤獨說出來,讓它默默的存在,我們要做的,也隻是迎接被洗禮後更加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