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繪畫誕生於農業文明,薄薄的宣紙上,筆墨潑灑出空靈的境界。在傳統文化中,國畫有著特殊的魅力,更是古人稱作的“琴、棋、書、畫”四大藝術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國畫的興趣越來越高。
如今,國畫已經不隻是文人雅士的玩意,而是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懸掛在眾多的飯店、賓館、客廳、書房當中。
關於中國繪畫的起源,眾說紛紜,就像中國的曆史一樣,難以琢磨。它何時何地開始?何人所創?實在是一個問題。這一謎團一直沒有
確切的答案。
追溯中國古代繪畫的起源,曆來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有人認為是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等時代。
唐代的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中,也認為中國繪畫的起源神話傳說,和文字的起源相統一。圖形和文字的分離,使繪畫逐漸成為了專門說到遠古繪畫,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在古老的石器時代,那些畫在陶器上的紋飾。這些紋飾繪製精美,顏色紅黑間配,考古學家稱之為“彩陶”。
比如,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刻有最原始的圖案,可說是中國古代繪畫的起源,距離今天,有五六千年的曆史。當然了,作為中原文化,主要是在黃河流域。
這些彩陶大多是日常的生活用品,如盆、瓶、盤之類的東西,在這裏,原始的“彩陶藝術家”拿起他們的“刷子”,蘸上了紅、黑、白各色顏料,一把一把地抹到陶器上。畫麵上有互相追逐的魚以及跳躍的鹿。也許當時,人們在燒製陶器的時候,隻不過是隨意塗抹的幾筆吧。
如果給他們的這些藝術進行“創作分類”,可以分成兩類,一是抽象的;一是具體的的動物或昆蟲等。
最多的就是具體的圖案紋飾。有網紋、旋轉紋等等。線條流暢,圖案講究,按照一定的排列。從出土的彩陶看,這些紋飾很精彩,如行雲流水,流露出輕鬆活潑的生活氣息。
這些圖像,讓我們聯想到原始社會,男人耕種,狩獵捕魚,女人做家務或采集野果。沒有奴役,沒有剝削,完全是一幅“和諧社會”的場景。
到原始社會末期,彩陶紋飾開始有了變化,顯得大起大落,粗獷獰厲,甚至怪誕神秘。此時,也顯露了戰亂不安的情緒。這多少折射了時代的特色。這一點,每個時代的繪畫作品都會顯示不同的時代特征。
但不管怎麼說,有簡單紋飾的彩陶的出現,吹響了人們向藝術邁步的號角。在這裏,我們來看一下半坡遺址的彩陶魚紋盆,這個有這遠古氣息的生活用具。
彩陶魚紋盆屬仰韶文化。1954年出土於西安半坡遺址,現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陶盆上的魚形圖案,是一條黑色的魚,它鼻尖翹起,張口露牙,很是形象生動,似乎還在水中遊動著。
此外,還有奔跑的鹿,吠叫的狗,好像受到驚嚇。在捕捉動物瞬間的意象上,“遠古藝術家”的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再如青海出土的陶盆上,畫了五個人,正在跳舞,手牽手站成一排,不僅是舞蹈的圖畫,也是紋飾圖案。
這些原始的繪畫作品,手法簡練,形象純樸,特征鮮明,筆觸粗放有力,富有著現代藝術的裝飾美。充分反映了我們的祖先擁有的生動而又活潑的藝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