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句話一出,大都是電影、電視劇裏神醫和俠客出手前的鋪墊。那麼如果深究一下,你知道其中的“浮屠”代指什麼嗎?在佛教典籍中,對浮屠的解釋是:“浮屠亦作浮圖、休屠。按浮屠浮圖。皆即佛陀之異譯。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後並稱佛塔為浮屠。”簡單說,浮屠就是佛塔的意思。古代的南亞人恐怕是最樂於“救人”了,因為他們手中建造的“浮屠”不但數量眾多,藝術價值還奇高。
要說到造佛塔,還要數南亞的印度。他們創立了佛教,而且在早期,獨有建造佛塔的“專利”。古印度人最初建造佛塔是為了存放佛陀的舍利,後來漸漸演化成了佛教的象征,不僅僅是舍利,佛牙、佛指、佛發、佛衣都成了佛塔中的重點藏品,當佛教徒見到這些東西時,就如同見到佛陀本尊一樣恭敬,所以佛塔也因此得名“功德聚”。
佛教最初所有的佛塔都跟他們的開山祖師爺釋迦牟尼有關係。據傳說,當初佛祖涅槃以後形成了佛家至寶——舍利子。這個至寶被當時的八位國王分別收取後,都感到誠惶誠恐,生怕自己怠慢了佛祖的遺物,於是分別造寶塔以供奉舍利。
除此之外,還有8座佛塔也是為釋迦牟尼而建的,那8座塔雖然不供奉舍利子,但是分別建在佛祖涅槃前最有紀念意義的8個地方。
佛祖誕生的地方藍毗尼花園,理所當然被賦予了建塔紀念的權力,這裏建成的佛塔叫作聚蓮塔。緊接著是佛祖成就道行的尼連禪河,這裏因為有那棵神一般存在的菩提樹,所以這裏的佛塔稱為菩提塔。佛祖還要到處去普度眾生,講經說法,鹿野苑是第一次說法之地,所造的佛塔為吉祥塔。祇陀園是佛祖安居的地方,也造了神變塔用於紀念之處。
作為一代佛祖,當然不可能整天待在家裏喝喝茶、念念經,於是在佛祖當年從忉利天下處的桑迦屍國曲女城也建了一座天降塔。後來佛祖在王舍城以凡人之身化度了分別僧,於是蓋起了一座和平塔。佛祖將要涅槃時就一直住在毗耶離城裏,於是這裏也建造了一座勝利塔以表紀念。最後一處佛塔理所當然地選在了佛祖涅槃的地方——拘屍那城,所以這裏的塔自然而然地就被命名
為涅槃塔了。
就這樣,佛祖的涅槃導致了16座最早佛塔的興起。古印度佛教徒看著這些佛塔,心裏就充滿了動力與自豪。隨著時間的推移,佛塔再也不是當初那個“放骨灰的小屋”了,地位已經上升到佛教的象征了,甚至後世有些佛教徒看到佛塔就要虔誠地膜拜一番。
據記載,印度阿育王時期,佛教被尊為了國教,佛塔的建立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當時,凡是隸屬於孔雀
王朝統領的小邦國之內,分別建立了84000座佛塔,足以證明印度是個“遍地佛塔”的國家。
早期的佛塔隻是一個半圓形的大型土塚,而且這個時期開始建造複缽式的佛塔,種類豐富起來,佛塔大墳丘的外形得到改觀。如今保存比較完好的印度桑奇大塔就是一座複缽式的佛塔,塔上是三層蓋傘和一個方形的平台,塔底也加了基座,並且在正麵還有樓梯供人上下。複缽式佛塔的外圍都會有一圈圍欄,圍欄的四麵各有一座類似牌坊樣式的塔門,不僅看起來美觀很多,而且也增加了功能性。
後來這種複缽式的佛塔傳入中國,深為中國人所接受,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到了清朝,中國的佛塔數量也已經超過了印度。佛塔在中國得以更加細化地發展,從佛塔傳進中國之後,先後被中國人演化出了閣樓式佛塔、密簷式塔、金剛寶座塔等類型,當然了,複缽式佛塔還是得以保留了下來。
無論如何,不管佛塔建造的初衷是什麼,現在佛塔被稱為藝術品更準確一些,如果有機會去印度,可千萬不要錯過印度的佛塔,慢慢地,
你會發現佛塔的藝術價值可不單單是書上說的幾句啊,隻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那寶塔的藝術靈魂。
趣聞逸事
傳說,古時候有一隻四處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頂上安了家。在佛塔裏享受著幸福生活,它既可以在各層之間隨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豐富的供品,它可以隨意咀嚼。甚至還享有別人所無法想象的特權,人們一般不敢正視佛像,它卻可以自由休閑,也很難被發現,甚至還可以在佛像頭上留些排泄物。老鼠每當看見善男信女們燒香叩頭時,心中暗笑:“可笑的人類,膝蓋竟然這樣柔軟,說跪就跪下了!”有一天,佛塔裏闖進了一隻餓極了的野貓,它一眼就發現了老鼠,將其抓住。老鼠叫道:“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我代表著佛!”野貓譏諷道:“人們向你跪拜,隻是因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為你!”說著野貓將老鼠掰成了兩半,很快進入它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