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是一種自然資源,有著種種的神奇傳說。宋朝的大詩人陸遊有一句詩說“石不能言最可人”。如著名的文學作品《紅樓夢》,也叫《石頭記》,就是從一塊兒會唱歌的石頭開始的。
我國的勞動人民對石頭的加工改造由來已久,比如,早在新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就依靠對石頭的加工,作為謀生的手段。從那時起,中國的石雕藝術一直延續到今天。
我國古代的雕塑藝術,種類繁多,如石刻、玉雕、陶塑、木雕等形式。發展到漢代時,突出成就表現在大型石刻作品上。大型紀念性石刻、園林裝飾雕塑、各種明器雕塑及實用裝飾雕塑等方麵,都有所顯著發展,留存到今天的漢代雕塑豐富多彩。
如漢武帝時雕刻的牽牛石像和織女石像。設置在昆明池兩岸,“左牽牛、右織女”,又叫“漢昆明池石刻”。
牽牛石像高258厘米,右手放在胸前,左手貼腹,跽坐地上;織女石像高228厘米,做攏袖姿態。這一對石刻取材神話故事、用花崗岩雕成,形體高大,是早期石像雕塑的代表。
另一組西漢大型石刻,是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雕塑藝人依據石頭的造型,將圓雕、浮雕刻等技法融於一體,兼有寫實與寫意風格。這些作品有立馬、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石蛙、石魚、石蟾、臥牛、野豬、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舐犢等14件,生動形象。
其中的立馬石刻也叫“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的主體。它采用寓意手法,將侵擾者踏翻在地,讚頌霍去病反擊匈奴的戰功,是漢代紀念碑雕刻的重要代表作品。
現存的兩漢大型石刻,還有西漢張騫墓前的一對石虎,石虎古代也叫“石辟邪”,有驅魔鎮邪的作用,現在雖然已嚴重風化,但還能看出雄健的姿態。
東漢時期,出現了一種石俑,最出色的是“騎馬石俑”,高79厘米,刻畫一位買魚沽酒、騎馬而歸,怡然自得的人物形象,馬腹與基座做了鏤空處理,顯示圓雕技藝的走向成熟。
到了唐朝、五代,隨著佛教的盛行。寺院林立,有九峰院、芙蓉院、林陽寺等,僧侶眾多。這些出家人就地取材,用石頭磨礪雕琢成佛珠、法器、小擺件等,除了自用外,還作為禮品贈送給檀越和遊客。
宋代時,北方人因為政治原因南下,經濟、文化重心也隨之南移,福州成了東南沿海的都會,“百貨隨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促進了石頭的開采和雕製。
福州地區的宋墓出土了大量石俑,形製相似,規格統一。如文臣俑多為立像,長袍紗冠,拿著朝笏。武將俑則戴盔披甲,握刀執劍。民俑分男女老少,女俑“環肥燕瘦”,或舞蹈或耕織,姿態姣美。還有鳥獸等雕刻,寫實與想象兼有,風格嚴謹,生動活潑。
當時,福州有官設的石雕作坊,有一定數量的專業石雕匠人。除了石俑外,他們還生產各種器皿和小擺件。這時的雕刻技藝也比前代有了發展,走向成熟,比起前朝的石雕豐姿綽約多了。其中有的還被當作貢品。
在眾多的宋代石俑中,經常可以見到一種蛇身人首俑。可見,福建古代以蛇為圖騰,到了宋時仍很盛行。“閩”字就是門中一條蟲,如一條盤踞在地上的蛇。石雕人麵蛇身俑的出土,證實了這些石雕的閩文化特色。
元末明初,著名畫家王冕開始用“花乳石”刻印,改變了前代以銅玉為材料。因為石頭“潔淨如玉,柔而易攻”,受到了廣大文人的喜愛和市場的歡迎,得到廣泛發展。石章雕刻藝術日臻精進,出現很多有名的篆刻家和印章雕刻。
清代,石雕藝術進入了昌盛,雕藝日漸成熟,出現了新的石種“田黃石”。清代的雕師因材施藝,水平普遍提高,能根據材料的形色,分別雕製印章、人物、動物、文具、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