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藝術發展到現代,有很多種類,按專業分有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此外,還有國際標準交誼舞,如倫巴、恰恰、探戈、狐步舞;還有時尚的迪斯科、街舞。
在中國的遠古時期,音樂和舞蹈融為一體的,叫“樂舞”,從字麵上看,就是音樂舞蹈的意思。那時候,有舞就有歌,有歌就有舞。現在的文藝晚會上,更多的是把歌唱和舞蹈作為單獨的節目來表演。
舞蹈大概是原始社會最早的“行為藝術”。語言產生之前,人們就可以用動作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也就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六七千年前,在我國的長江和黃河域,社會生活有了進一步發展,人們除了狩獵,還能種植穀物和飼養家畜。於是,我們的祖先吃飽喝足了,就有了精神生活的要求,所以每當有了空閑時間,他們就
積極地去拿個樹枝當麥克風卡拉OK,唱歌跳舞。
原始社會的“樂舞”,從現在看很多都帶有遠古時代的神話色彩。比如,在青海出土的樂舞紋彩陶盆,陶盆上繪有手挽著手正在跳舞的三組人物,每組5人,共15人。
這些“舞蹈家”頭上梳著發辮,戴著飾物,身後拖著一隻“小尾巴”,扮演成鳥獸,手牽著手踏歌而舞,舞步整齊,體態輕盈,一幅動人的樂舞場麵栩栩如生,意境深遠,完美和諧,令人感歎,充滿了生活氣息。這種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內心喜悅,成了這個時期的集體“樂舞”表現的主要內容。
據說,有個叫“葛天氏”的部落就流行這種集體的歌舞表演。表演時,3個人手裏拿著牛尾,踏足而歌。甲骨文中的“舞”字,也像是抓著牛尾在跳舞的人,表現了遠古時期的舞蹈形象。
《呂氏春秋》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當時,他們跳舞時,所唱的歌有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穀、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禽獸之極八首。
其中,“遂草木”希望草木長的旺盛;“奮五穀”是說五穀豐登;“敬天常”“依地德”是說要順應自然規律,反映了農耕社會對氣候和土地的重視,大概是最早的“生態保護”了,同時這也是“和諧社會小康生活”的保障;“總禽獸之極”是希望牲畜繁殖旺盛,平常有肉吃。“載民”“玄鳥”“達帝功”,和歌頌祖先、圖騰崇拜有關。
原始社會,人們對很多自然現象都感覺茫然無法理解,如生老病死、刮風下雨、打雷閃電等,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圖騰”崇拜。這些圖騰就是月亮、太陽、雲彩、玄鳥等物。他們經常舉行儀式,唱歌跳舞祈求風調雨順,免除災難,五穀豐稔,牲畜興旺。這八首歌的內容就反映出了古代的農耕和畜牧生活。
原始時期的樂舞大多和生活中的“圖騰”有關,“圖騰”崇拜可以說是古人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了。相傳,黃帝的部落就以“雲”為圖騰,樂舞就叫作《雲門》。可見,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如刮風下雨、打雷閃電,都與雲有關,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傳說中的《玄鳥》就是宗教性的樂舞,它以黑色的鳥為圖騰。據傳,太皞部族以“太陽”為崇拜對象,另外一個部族少皞就以鳥為圖騰。從出土的西漢墓室壁畫中,有日中帶一玄鳥的畫麵,估計就是“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鳥”。
與農耕、狩獵、畜牧活動有關的樂舞,還有傳說伊耆部落每年12月舉行的臘祭活動,他們跳舞時演唱《臘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人們希望通過上天的保佑,在新的一年中農耕順利,減少自然災害,表達了對生活的良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