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獸率舞奮五穀(2 / 2)

虞舜時期,有一種被稱作《韶》的樂舞也叫《簫韶》,因為用排tvi簫伴奏得名一直流傳到春秋戰國。孔子在齊國觀看以後,獲得了很大的精神愉悅,對它大加讚賞,說《韶》樂“盡美也,又盡善也”,看後是“三月不知肉味”。

除了表現農耕,也有表現部落戰爭的舞蹈,是原始“樂舞”的另一主題。《尚書》記載,舜當上部落首領時,讓大禹帶兵討伐苗族,雙方打了很多天也沒有結果,大禹就想通過講大道理的方式來說服敵人,於是班師回朝,編排幹武、羽舞,結果竟然就靠這種方式征服了苗人。

這就是後來說的“幹羽之舞”,以舞表演軍事操練演進,旨在顯示武功。這大概是我國最早的“武舞”了。

中國古代的傳統樂舞,經曆春秋戰國到魏晉時期,逐漸走向衰落,那時候西域的樂舞傳到中原,當時人們學習胡舞的風氣成了時尚,兩種舞蹈的融合發展為隋唐時期的《十部樂》。

從出土的北魏時期文物樂舞俑看,有草原民族的歌舞特色。中間跳舞的男性戴風帽,穿長袍,張開雙臂做飛翔狀,伴奏樂隊有立有坐,有單腿跪、雙腿跪,全戴風帽。這種反映生活習俗的舞蹈,可以說是《雁舞》的起源。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胡漢合舞成了普遍的風氣。這時的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推進了樂舞的發展。

現在,在電影當中也有不少音樂舞蹈合為一體的表演。值得一提的是,網絡上風靡一時的“勁舞團”,雖然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舞蹈,卻不知道有多少青少年男女沉浸其中。可見,實際上的舞蹈能令人欣賞帶來愉悅,而虛擬化的舞蹈則是使人墮落其中,消耗青春。

趣聞逸事

舞蹈是如何來到世界上的,關於它的由來有這樣的故事。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神話:據說我們夏禹的兒子啟,他曾經三次乘飛龍上天,到天帝那裏去做賓客,非常喜歡天樂《九辯》和《九歌》,他趁人不注意是就偷偷地記下來,帶到人間,改作了一遍,成為《九招》,也就是《九韶》,叫樂師們在大穆之野開始第一次的演奏。不過並沒有得到滿意的效果,後來更又根據這首曲子,寫做歌舞劇的形式,吩咐歌童舞女手拿著牛尾巴,在大運山北方的大樂之野表演起來。從此,舞蹈就在人間逐漸發展起來。

古希臘也有一個關於文藝女神繆斯們的神話:“宇宙之王宙斯和記憶女神謨涅摩緒涅,生了9個女兒,她們就是掌管文藝和曆史、天文的女神繆斯們。其中太陽神阿波羅是她們的領袖。這9個女神各有分工,互相配合,如手執笛子、頭戴鮮花圈的伏脫卜專管音樂;頭戴桂冠的卡麗奧卜專管敘事詩;手中拿著一隻琴的愛萊圖專管抒情詩;頭戴金冠、手持短劍與帝杖的美爾鮑明專管悲劇;頭戴野花冠、手持牧童杖與假麵具的賽麗亞專管喜劇;而具有一雙輕盈敏捷的腳、手裏拿著七弦琴的脫西庫,專管的是舞蹈……她們可所謂掌管著天上人間的一切文學藝術。人間也因為她們的存在,因得到她們的啟示,才寫出偉大的作品來,才開放出各種絢麗的藝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