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園林藝術很早就開始了,早在商周時期已有了造園活動。最初的形式是“囿”,隻對帝王和貴族開放,平民百姓沒有權利入內。
到了春秋戰國,園林中已經有了成組的風景,既有土山也有池沼樓台。這大體已經具備了園林的基本要素,和最初的園囿也區別開來。秦漢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島,象征東海神山,開創了“人造假山”的先例。中國園林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是魏晉南北朝時,隨著佛教的傳入。文人中流行起了“談天說怪”的老莊哲學,園林藝術轉向崇尚自然,以表現天然山水為主旨,布局自由,假山池沼,渾然一體、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
唐宋時期,園林藝術進入了成熟階段,很多園林都是官僚貴族自建的,將詩與畫融進園林的布局和造景,使園林建築不再僅是工匠的傑作,更加具有人文色彩,突出了園林的人文風景。
現存的古代園林,大多是明、清兩代的遺物。而古代園林的精華,則集中在江南。就是人們常說的“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我國的建築界也認為:“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於江南,重點則在蘇州,大小園墅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所少見。”
這種崇尚自然的風氣,後來受到佛道、繪畫、文學等影響,一直從魏晉南北朝延續到明清,官員治園特點多為自然情趣的田園山水。
蘇州作為我國南方的重要城市,物質豐裕、文化發達、山明水秀,從西晉南遷直到清代,曆代的貴族不斷在蘇州建造園林。
因此,現存的蘇州園林相當可觀。最著名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和網師園,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了這些,北方也有一些著名園林,如北京的頤和園和北海、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
不論南方還是北方,也不論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宮苑,還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園,在園林布置和造景上都有濃厚的詩情畫意。
模仿自然、崇尚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藝的“主題思想”。要求景色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所以,園中除了建築物,還要鑿池開山、栽花種樹,仿照自然山水,摻以詩詞情調,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達到身居城中卻可享山林野趣。
古代的園林藝術,長期受封建社會曆史條件的限製,絕大部分是封閉的,園林的四周都有圍牆,景物藏於園內。而且,除了少數皇家宮苑,園林的麵積也都很小。要在不大的範圍內再現自然山水之美,最困難的是要有限的空間表現無限豐富。在這方麵,中國古代的園林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也是古代園林藝術的精華所在。
中國的古代園林藝術就像中國的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孕育、生長、發展,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和內涵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世界藝術百花叢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園林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