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帝王生前居住在豪華奢靡、金碧輝煌的宮殿裏,享盡人間富貴,而死後也總是要折騰一下,迫使勞動人民去為他建造規模浩大的地下宮殿,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帝王陵墓。
帝王陵墓,和宮殿、壇廟一樣,是政治性很強的大型建築,體現了專製統治下的倫理觀念,指的是帝王、後妃的墳墓和祭祀建築群。
遠古時代,殉葬製度很簡單。《禮記·檀弓》載“古也,墓而不墳”,《周易·係辭》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意思就是說,人死了之後,埋葬的地方不專門做什麼特別明顯的標誌。
到了商代就很重視埋葬製度了,周代把殯葬製度納入朝廷禮製。
《周禮·春官》載,“塚人”的職責就是“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大概是察看墓葬風水,選擇墓地,以及守墓的職責。
現知最早的地上王墓遺存,是戰國時期的中山王墓,墓上有墳丘,墳頂有寢殿建築的遺跡,墳上可能遍植了樹木。
有名的秦始皇驪山陵,“發刑徒七十萬……宮觀百宮奇器珍怪徒藏滿之”,曆時達30多年,周圍布滿宮殿樓閣,出土的夔紋瓦當高近50厘米、寬60厘米,可見陵園建峨壯觀,“秦王掃六合”的氣度。祭祀功能減弱,而強了政治功能。陵丘是3層方形土台,頂部有寢殿,墳上遍植柏樹,象征山林。
古代帝王的墳墓通稱陵寢,也叫山陵,就是從此而來。秦始皇陵周圍有兩層圍牆,圍牆正中建門闕,整齊對稱,陵牆外就是規模宏大的兵馬俑坑。
漢朝初期,確立了“麗無以重威”的建築思想,陵墓規模比前代毫不遜色。20世紀90年代發掘的漢景帝陽陵,麵積龐大,建築密集,可以想見當時的整體氣勢。
西漢時的陵墓,地表的突出部分都是正方形截錐體,稱為“方上”。陵上建寢殿,四周建圍牆,呈十字軸線對稱。帝陵旁有後妃、功臣、貴戚的陵墓,形式相似,但規模減小。帝陵周圍還有官署、貴戚宅第、苑囿,外繞城牆稱為“陵邑”,是一種很特別的貴族居住區。
東漢時,皇帝陵大部集中在洛陽北邙山,形製繼承西漢,規模小而且沒有陵邑。
南朝皇帝的陵墓規模不大,墳丘上不建寢殿,但是陵前有了縱深神道,神道兩側有石麒麟、墓表和碑。南朝陵墓的主題思想,在石刻上表現十分鮮明,如所選的麒麟等神獸,目如燈炬、張口吐舌,雕刻的線條奇特華麗,風格灑脫飄逸,說明了墓主希望死後升仙的願望。
在建築處理上,唐代以前多注重陵墓本身的造型,十字軸線對稱的截錐體,顯得穩定、堅實、嚴肅,陵丘頂上建寢殿,更突出了這種建築的神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