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建築史上,有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那就是曆代皇帝們的宮殿。漫長的封建社會,曆代的帝王為了滿足驕奢淫逸的生活,往往大興土木,建造出各種各樣的宮殿。
宮殿,也叫宮廷建築,是皇帝的辦公和居住場所。為了鞏固統治,大多突出皇權威嚴,同時,為了滿足生活享受,中國的宮殿總是規模巨大、氣勢雄偉、金碧輝煌、巍峨壯觀。
如秦始皇的鹹陽宮和阿房宮,就規模驚人。西漢初年,建造了未央宮,宮城長達8900米。甚至,漢高祖劉邦看到宮殿,也覺得太過於
奢侈龐大,有點不好意思了,而主持工程規劃的蕭何卻厚著臉皮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無以重威。”
蕭何的這個看法,刺激了曆代帝王的野心,也為他們找到了奢侈的理由。秦漢以後,宮殿建築始終是古代建築的“重頭戲”,可惜很
多都毀壞掉了。現在,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首推明清兩代的宮殿。
故宮也叫紫禁城,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宮殿舊址,以南京宮殿為藍本,驅使百萬工役,用了13年時間才建成。位於老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先後居住過24位皇帝。
作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故宮在世界建築史上別具一格,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皇宮。梁思成說:“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係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紫禁城雖是專製皇權的象征,但它折射了古代文明的光輝,證明了故宮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地位。
這座紫禁城,占地麵積7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5萬平方米,殿宇9999間半,周圍的紅牆高達10米,牆外是護城河3800米,構成完整的防衛係統。所有建築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宮城有四門,南麵有午門,是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四角聳立4座角樓,造型別致,玲瓏剔透。
在建築布局上,貫穿南北中軸線,分南北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用於處理朝政、舉行大典,北為生活區,也叫內廷。南區以太和殿(也叫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其中,太和殿等級最高、也最堂皇,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這裏舉行。盛大的儀式或慶典,數千人“山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鍾鼓齊鳴,顯示了皇家氣派。
此外,還應當指出的是,故宮最能體現建築藝術上的時空的持續性。從天安門走進故宮,過端門和午門,兩旁重複出現的朝房,再進去是太和門和“三大殿”,這一係列建築,特別是三大殿仿佛是一部樂章中的重要樂段。然後,出現“後三宮”。它們大同小異建築的不斷重
複,可說是又一個樂段,或者說是樂曲主題的“變奏”。而每一座宮殿的本身,也都是由許多構件形成的重複。至於東西兩側比較低矮的廊、廡、樓、門等建築則猶如配合主調的伴奏。
這樣,人們漫步故宮,是在時間進程中對一係列連續的空間序列印象所產生的總和,這與樂曲的藝術效果是很相像的,所以,整個故宮,就像一部大型的、凝聚的樂章。
從明代永樂年間創建後,五百餘年中,不斷重建、改建,動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難以估計的,真可以說是“窮天下之力奉一人”。
故宮以建築藝術聞名。當時的“策劃者”彙集了全國的能工巧匠,也是當時建築水平的最高境界。建築師把巨大規模的建築規劃得井井有條,利用重重的牆門和庭院把它們組成壯麗的建築群,大殿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