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老的陶俑藝術(1 / 2)

中國的“陶俑”產生時隻是為了殉葬。這些“俑”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喪葬思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商周時期,大奴隸主經常用活人來殉葬。到了春秋戰國,就比較“人道主義”了,用“傭”代替“人”殉葬,《孟子》《禮記》就有關於“俑”的記載。

古代的各類“俑”中,陶俑數量最多,偶爾也有用木、石、瓷、銅、銀等材料製作的。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俑”是安陽商代墓中雙手被綁的奴隸俑。

“陶俑”就是指墓中陪葬的陶質人偶。其中,用陶土製作,經火燒成的人形就是“陶俑”。原型一般是當時生活中的衛士、人、廚夫、說唱藝人等人物。

中國古代的“陶俑”記載了當時的社會信息,如服裝、軍事、文藝等。從東周直到宋代,盛行約1500年,是中國古代雕塑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曾經說過,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表明了反對殉葬製度的態度,但是,從用活人陪葬,到用陶俑,畢竟是文明進步。

現在,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堪稱是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博物館了,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的發現轟動了世界。

中國的曆代皇帝中,以秦始皇野心最大,不僅統一了全國還想長生不老。他的陪葬也格外豐富,有近萬個實物大小的陶兵、陶馬、馬車,風格寫實、排列整齊,儼然是一支軍隊。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的農民打井時挖出了真人大小的陶俑。經文物部門鑒定,認為是秦始皇隨葬的兵馬俑。經過幾年挖掘,發現俑坑4個,總麵積2.5萬多平方米。1號、2號、3號坑兵馬俑共計7000多件。數量驚人,形體碩大,氣勢磅礴,令人震撼,人們讚歎為天下奇觀。

兵馬俑的兵俑身高1.8米左右,將軍俑高1.95米左右,是我國最大的俑,具有高度的寫實性,以秦軍將士為“模特”。這樣的身高在現在也

可以說是比較高。

他們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穩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氣未脫,甚至可以看出是哪個地區的人。兵馬俑再現了秦代雕塑家的

寫實功力。受此影響,漢代的陶俑也有很多表現軍隊的,墓葬常有陶人陶馬、奴仆武士、歌舞藝人,還有表現高樓深宅、庖廚圈舍及家禽,這

些陶俑雕塑很多以群體形象出現。東漢時期,“馬俑”比較多,體現了“愛馬”的時尚。例如,《車馬儀仗》造型生動,製作精美;表現奏樂、說唱的俑也很有特色。例如,漢代的一件《說唱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挾鼓,正進行說唱。其造型生動,具有時代氣息,將漢代的“說唱藝術家”展現得淋漓盡致,相信那時說唱表演一定會給觀眾帶來無盡的和笑聲。

三國兩晉,除了上述陪葬俑外,還出現了鎮墓獸、步騎鼓吹俑,扶盾執兵俑,以及甲騎部隊、鞍馬駱駝、毛驢牛車等模型。

唐代,陶俑更加豐富,被“打扮”得精雕細琢、華貴美麗,藝術達到曆史的高峰。其中,不僅有彩繪陶俑,還有精美的唐三彩。塑造人物對象包括文官武吏、樂隊儀仗、男仆女侍、行商藝人以及外國遣唐僧侶、使臣客商、駱駝駿馬。尤其以女俑、樂舞俳優俑和三彩馬最有時代特色,藝術性也最高。駱駝造型生動,人物雖小但表情形象,顯示了“唐三彩”陶藝高超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