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威武,後宮陰柔秀美,還有大到各式各樣的屋頂,小至殿前的設置、門戶牆壁上的每一處裝飾無不充滿了奇思妙想,殫思竭慮。
史書記載,修建故宮時用了10萬名工匠和百萬夫役,材料運自全國,遠至廣東和雲南,備料過程長達近10年。所用的木材,大都從川、貴、鄂等地的叢林,通過天然的河流和人工開采的運河輸送到京。
故宮保和殿後麵,有塊近300噸重的大石雕,從百裏之外的幾丈深處開采出來。一位作家寫道:“紫禁城的造價完全可以和一座大城市相頡頏。如果不是一個版圖非常遼闊,人口十分眾多的帝國,是絕不可能建造出打破世界紀錄的皇城來的。”
由於朝代的更替和戰亂,中國的曆代宮殿留存下來的很少,除了北京故宮外,還有沈陽、西安、洛陽等地有漢唐兩代的宮殿遺址。
古代建築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宮殿建築是其中瑰麗的奇葩,不論結構還是形式都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幾千年來,曆代王朝都非常重視修建象征帝王權威的皇宮,形成了完整的宮殿建築體係。
趣聞逸事
故宮有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建造得非常美觀。那麼這四座角樓是怎麼蓋的呢?有這麼一個傳說。
傳說,明朝的燕王朱棣曾經在北京做過王爺,後來又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想遷都北京,於是就派了多位有才華的大臣到北京蓋皇宮。朱棣並且告訴這些大臣們:要在皇宮外牆,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
大臣們接到聖旨後,心裏非常發愁,不知如何蓋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他們很快來到了北京,就把81家大包工木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期限為3個月,讓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如果蓋不成,皇帝自然要殺頭,工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把握,隻好在一塊琢磨法子。
三個月的期限很短暫,轉眼間一個月過去了,可是工頭和木匠們還是沒想出一點頭緒,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合適,不知道如何是好。那時候天氣非常熱,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心裏也很煩悶,工頭和木匠們很煩惱。其中一位木匠師傅,實在待不住了,就上大街閑遛去了。
他走著走著,突然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叫聲,接著又聽見吆喝聲:“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解悶兒去!”他隨著聲音找到了這個賣蟈蟈的人,是一個老頭兒挑著許多大大小小秫秸編的蟈蟈籠子,沿街叫賣。他看到其中有一個用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非常精巧,像畫裏的樓閣一樣,木匠師傅便買了好看的籠子。
這個木匠師傅提著蟈蟈籠子,回到了工地。大夥兒便吵嚷起來:“人們都心裏怪煩的,你怎麼買一籠子蟈蟈來,成心吵人是怎麼著?”木匠笑著說:“你們可以在睡不著時,解個悶兒啊。”忽然間他覺得這籠子非常特別。他急忙把蟈蟈籠子的梁、柱、脊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夥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著眼睛看著,一點聲音也沒有。
木匠師傅在數完後,高興地蹦起來,說:“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嗎?”大夥也接過籠子數數,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樓閣啊,大夥兒受這個籠子的啟發,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樓的樣子,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後修成了到現在還存在的角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