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陵墓大多利用自然山丘做陵體,周圍建方牆,四麵正中建闕門,外置石獅,正南設置很長的神道,南端建大闕門,兩側有石人、石馬、朱雀、華表等。
北宋陵墓綜合了漢唐特征,但更規格化。帝陵的主體叫“上宮”,方形圍牆,四麵正中設門,轉角處建角樓,南麵設神道。神道兩側排列朝會的儀仗,有宮女、官員、使臣、馬、象、虎等石刻,凡是需要的可謂“一個都不能少”。
明朝時期的陵墓繼承了宋代的集中建陵,加強了神道建築,突出陵墓氣氛,對陵體作了大的變動。明陵的陵體完全宮室化,對朝會格局的
朝部分為宮室型的縱向院落,後寢部改為明樓寶城。
清代陵墓也是集中修建,而注重環境效果。一般正麵開敞,三麵環山,前低後高,建築尺度適中,在人的正常視野範圍內,整體氣勢雄闊。每陵對一座山峰,將自然的山陵組織到人造的陵墓建築中,增加了建築藝術形象的內涵,陵前有神道、碑樓,加深了陵的層次。
現在,有名的古代帝王陵,如秦始皇陵,唐太宗的昭陵六駿,唐高宗、武則天的乾陵,漢武帝的茂陵,明十三陵,都被開發成了旅遊場所,供人們參觀遊覽。
趣聞逸事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關於武則天乾陵的傳說。武則天在世時,就開始為自己尋找一個風水好點的地方,於是就派一個道士和一個和尚為自己找風水寶地。道士拿個銅錢自西往東走去,和尚拿著釘子自東往西走去。經過九九八十一天後,道士先到了梁山上,把銅錢埋在土裏,和尚晚到,把釘子釘到了土裏。然後他們各自回去複命。
武則天又命令他倆各自帶領一支隊伍去察看,又是九九八十一天後,兩隊人會合。一起在原地挖開了各自埋的東西。和尚的釘子正好釘在了道士的銅錢眼之內,隨後立即向武則天複命。
武則天聽後,認為那一定是個好地方,不然怎麼會那麼巧呢,立刻下令開土動工。在挖到很深時,挖出了一塊青石板。這個時候道士和和尚都說,不能再挖了,再挖唐朝的氣數30年後就完了,可是武則天不顧眾人的反對,堅持下令動工。
就在挖開青石板的一瞬間,突然有兩隻鳳凰從青石板下飛出,一隻向西飛去,落在不遠處的土堆上,人們去追趕它,鳳凰一頭紮進土裏嗆死了。另一隻一直飛向東邊,落在樹頭上,眾人也追,鳳凰飛時掉了一根羽毛。那個地方就叫作丹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