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很多人都會“玩泥巴”,采用的原料大多是從池塘、河流中挖出的“膠泥”。用泥巴做成各種各樣的圖形,有火車、飛機、小鳥、大炮等,充滿了童趣的天真。
泥土也可以當作藝術品的材料,這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泥塑。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我國的泥塑藝術可上溯到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大約是在六七千年前。
可以確認,陶器在用火燒製之前,就是先用手把泥土捏製成各種形狀。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的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
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
從兩漢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漢代人,認為人死後應該和生前一樣,也有物質生活的需求。於是,喪葬中有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此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祭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中,供養的佛像大多都是泥塑而成。
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傑出的代表。
據說,一開始,他和吳道子一起拜師張僧學書畫,後來,吳道子學業有成,成了大畫家。楊惠之心裏不服氣,就摔斷了筆硯,改學雕塑,終於成了一代名家。被當時的人稱為“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
應為佛教和道教的興盛,唐宋時的泥塑藝術得到不斷發展,著名的泥塑有甘肅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山西太原晉調的宮女等。
現代,人們常說的“泥菩薩”,就來自這裏。比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泥菩薩也有三分火性”等歇後語。菩薩不僅有金、銀、銅製作的,數量很少,在民間,最普遍的是用泥土製作。
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僅有大型的宗教題材的佛像,還有小型的泥塑玩具。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作為商品出售。
北宋時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在七月七前後出售,就像現在的玫瑰花,一定要在西方的情人節公曆2月14日出售一樣。七月七就是中國的情人節了。那時,不僅平民百姓買這種泥塑玩具“乞巧”,達官貴人也在七夕期間買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後,泥塑藝術經曆了明清、民國,一直在社會上流傳下來,尤其是小型泥塑,可讓兒童玩耍,更可陳設室內,觀賞把玩。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
清代時的泥塑,分成南北兩派:北方天津“泥人張”,南方無錫惠山泥人。“泥人張”指天津泥人張長林,他出身泥塑世家,作品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強調一個“像”字,人物造型,音容笑貌,惟妙惟肖,色彩典雅秀麗。適合放在室內的案頭或架子上,一般尺寸不大,約40厘米左右。
天津的“泥人張”彩塑發展自清代道光年間,從創始以來已流傳四代,到今天有近200年的曆史。
第一代張萬全是個賣泥人玩具的小販,其子張明山從小就能捏製生動的彩塑小泥人,後來竟能在袖內為人“觸手成像,神采悉具”,從此
聲名遠揚,成了譽滿天津的“泥人張”。
無錫的惠山泥人彩塑,發展自明代已有400年的曆史,經曆代的藝人實踐創造出了享譽世界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分為粗細兩類:一類是“粗貨”,也叫耍貨,供兒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造型豐滿活潑、渾厚簡練,色彩明朗熱烈,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另一類是“細貨”,也叫“手捏戲文”,主要塑造戲曲人物,突出戲劇人物的瞬間神態,造型生動,色彩豔麗悅目,裝飾精美,是家居裝飾和送禮的佳品。
趣聞逸事
雖然古老的泥塑沒有多少科技含量,但它確實增添了生活的樂趣。樸實、直觀、真實,貼近人們的生活,“零距離”地展示生活。而且具有收藏價值。每件泥塑作品都是手工製作,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孤品”。這裏沒有現在流行的生活市場上的假冒偽劣,也沒有文化上的複製盜版等侵權現象。
古代的泥塑藝人地位很低,經常被視為“江湖乞丐”“下九流”,生活艱難。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泥塑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為人們所喜愛,做一個泥塑藝人不僅受人尊重,而且有著不菲的收入。泥塑藝人成為人們尊重的藝術家。
今天的泥塑,早已遠涉重洋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為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愛。
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具體寫照,同時,也是時尚、個性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