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奇特的異域墓葬(下)(2 / 3)

至此,那個恐怖場景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全找到了。陶罐上的場景也可以確定是活生生的現實:莫切人確實以活人進行獻祭。

驚人真相的發現,讓阿爾瓦教授和唐南既感到高興,又不由得頭皮發麻。很快,他們又意識到了一個新的問題:活人獻祭已經成為事實,那麼,從陶罐上看祭祀時被殺掉的活人數目龐大,而這些無辜的冤魂又被埋葬在哪裏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由另一名研究莫切文化的考古學家找到的。他就是加拿大考古學家史蒂夫·伯格。

1992年,伯格來到了西潘,想尋找到祭祀時被殺掉的大批奴隸的屍骨。他這麼做的原因,也是受到了莫切陶罐的啟發。在後期發現的陶罐上,活人獻祭出現了新的內容:一些囚犯被帶到了山頂上,然後被一個個地推下山崖活活摔死;另外一些看起來身份高貴的人,則端坐在一旁,冷冷地看著這些囚犯被推下山崖。

既然陶罐上的囚犯是被推下山崖摔死的,那埋葬他們的地方是否就在山崖下呢?想到這,伯格來到了一座名為白山的山腳下。他驚奇地發現,白山的山勢和陶罐上畫的極為相似。看來,這座白山應該就是當年莫切人進行活人獻祭的場所了。

但令人遺憾的是,伯格在山頂和山腳都沒有發現受害者的屍骸。聯想到那些泥磚金字塔都是莫切人修建的王室墓室,那麼這些受害者在作為祭品犧牲後,是否又成為王室的隨葬品被埋入地下了呢?伯格隨即來到金字塔前的廣場遺址找尋。三個星期後,他果然在這裏挖掘出了多達70具的遺骸。

至此,西潘王統治下的那個高度發達且又血腥殘暴的莫切王國終於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的麵前。閉上眼睛,西潘王陵中那些無辜死去的囚犯和奴隸的淒厲呼喊,似乎還在耳邊回響。

古老石棺驚現“宇宙飛船”浮雕

1839年,年輕的美國考古愛好者斯蒂芬斯和他的同伴繪圖員凱特伍德,走進了炎熱不堪的中美洲叢林。荊棘刺破了他們的皮膚,成群的蚊子擾得他們苦不堪言,但兩人在幾位印第安向導的帶領下,堅定地向著叢林深處進發。他們為何要忍受這麼艱苦的條件在叢林裏穿行?故事源於一份枯燥的軍事報告。

斯蒂芬斯是一名職業律師,也是一名業餘的考古愛好者。一次,斯蒂芬斯偶然讀到了一份軍事報告。報告說在18世紀初,有人在洪都拉斯的叢林裏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古建築群。但100多年來,它還是靜靜地隱沒在叢林深處,無人問津,因為人們已經將它遺忘。

這份軍事報告觸動了斯蒂芬斯狂熱的探險神經,他開始不可救藥地迷戀上了那個未曾謀麵的神秘古建築群。不久,他又遇到了同樣熱愛探險的繪圖員凱特伍德,兩人一見如故。聽斯蒂芬斯介紹了自己的誌向後,凱特伍德也對那個叢林深處的古建築群充滿向往,當即決定和斯蒂芬斯結伴前往。

旅途的艱險遠遠超出了兩人的想象,恐懼感時刻籠罩著兩人。即便這樣,他們還是沒有被困難嚇倒。而他們的勇敢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在曆經艱難險阻之後,他們終於在叢林深處找到了科潘古城,一段埋沒在雲山霧繞中的曆史就此被揭開。

走近以後,斯蒂芬斯發現這確實是一座荒廢已久的古城。數不清的石雕、古牆、碑文和高台,讓人依稀能聯想到它曾經的繁華。此外,兩人還有更驚喜的發現:一座高達96英尺的金字塔。

登上金字塔,浩瀚的林海盡收眼底。誰能想到,在恍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叢林深處,竟然還有這麼一座精美古城呢。一連串的疑問也隨即湧上兩人心頭:這座古城是誰建造的?在這樣一個荒煙彌漫的叢林,他們究竟是如何建造出規模如此宏大的城市的?有一點可以肯定,當年生活在這個城市裏的,必定是一個有著高度文明水平的強大民族。

隨後,兩人又在齊亞帕斯和尤卡坦看到了更多風格相似的古城廢墟,且這些廢墟的石頭上都刻著同一種象形文字。兩人斷定,此地區曾經生活過同一個民族。由於這裏的地名叫瑪雅,這個民族就被稱為了瑪雅人。

1842年,斯蒂芬斯出版了《中美洲齊亞帕斯和尤卡坦紀事》一書,一場研究瑪雅文明的“瑪雅熱”由此興起。在隨後的100多年裏,無數探險家和考古學家都對瑪雅文明進行了深入的發掘和探討。一個在建築、天文、數學等領域都取得了超越時代成就的瑪雅文明,逐漸為世人所了解。但隨著人們了解得越多,籠罩在瑪雅文明頭上的疑雲反而越發厚重。其中最大的疑惑就是:瑪雅人是如何創造出這麼多令人驚歎的文明奇跡的?

據統計,現今發現的瑪雅古城廢墟多達170處,最為久遠的遺址始建於公元前1400年。此外,瑪雅人還建造了數量眾多的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高達230英尺,簡直可以和埃及的胡夫金字塔相媲美了。

不同於用作法老陵墓的埃及金字塔,多少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瑪雅金字塔就是瑪雅人舉行祭祀活動的神廟。但1949年,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帕倫克城大金字塔中的發現,又使這種觀點受到了質疑。

1949年,墨西哥考古學家阿爾貝托·魯茲進入了這座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共有9個階梯,在其頂端屹立著一座神廟。當魯茲在清理神廟內部時,他突然發現,這個神廟的地板不像其他建築的地板那樣都是由磚石鋪成的,而是由一塊被切割後仍非常整齊的大石板鋪成的。而且,大石板上還有兩排共12對極為規整的圓孔,但是空洞已經被嵌著的石栓緊緊密封住了。魯茲的直覺告訴他,這下麵一定藏著玄機。

他懷著好奇心把石板抬了起來,一個向下的樓梯口露了出來,但卻被沙石塞得滿滿的,顯然是不想讓人進入。可見這下麵一定有密道。

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魯茲整整花費了3年時間,才將全部的沙石都清理幹淨。1952年6月15日,魯茲和他的同事終於站在了通道的底部。

在這裏,他們發現了一個石盒,裏麵裝的是陶碗和貝殼,還盛放著顏料、玉耳環、玉珠和一顆珍珠。在石盒的邊上放著一隻裝有6具屍骸的大箱子。

雖然這隻是一些毫不起眼的發現,但魯茲卻隱約感覺自己離一個重大的發現不遠了。就在這時,一個被三角形厚石板堵住的石門阻擋了他們的去路。

搬開了石門後,一條秘密通道又露了出來。這條密道深入神廟地麵25米以下,一直通往神廟中軸線下的一間40平方米大的拱頂墓室。

墓室的兩邊牆上站著9個瑪雅式的灰泥塑像。魯茲猜想的沒錯,密室正中央果然放著一個巨大的石棺。

石棺的發現,證明這個金字塔除了是舉行祭祀活動的神廟外,還具有埃及金字塔那樣的陵墓屬性。這樣的金字塔在中美洲還是第一次被發現,絕對算得上是意義重大。

石棺被架在6根石柱之上。魯茲測量發現石棺長4米、寬2米、高1.5米左右,精美而複雜的雕像布滿整個石棺,棺蓋上還放著一條刻著三個麵具的玉腰帶。

整個棺蓋重達5噸,魯茲他們費了很大的勁才將它挪開。真不知道當時的瑪雅人是如何將這麼重的棺蓋搬入地下墓室的。石棺內安置著一具戴著綠翡翠麵具的遺骨,他的身軀非常高大。數之不盡的珍貴玉器、手鐲和護身符堆在了屍骨周圍。

如此隆重而豪華的墓葬,足見得墓主絕非常人。而能確定墓主身份的證據,應該就是石棺上以及神廟中的那些象形文字了。然而,瑪雅人創造的象形文字是如此地複雜和難以理解,以至於在這個陵墓發現10年之後,人們也隻破解了部分瑪雅文字,並確定了墓主是7世紀時帕倫克的統治者—帕卡爾王。他大約於公元615年~683年的某個時段在位。

石棺上的精美浮雕保存得相當完好,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半躺著的男子,他上身前傾,伸出雙手,兩眼凝視著前方。

對於這個形象,人們十分好奇,但又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認為,這是在描述帕卡爾王於彌留之際掉進一個陰間怪獸嘴裏的情景。

也有人認為,這是帕卡爾王以一種胎兒的姿勢降入地下世界的情景。那男子的身上還長出了一棵樹,樹上有一隻神鳥。盡管他像太陽下山一樣沉入了地下世界,但是從石棺兩旁刻下的形象來看,他即將進入下一個生死輪回。

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種更為離奇的說法。此時人類已經進入了太空,參與宇航研究的美國科學家看到石棺上雕刻的圖案後,猛地發現這簡直就是一幅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的圖畫。此人身穿緊身衣,頭上的弧形物和管子類似於天線,而宇宙飛船的進氣口、排氣管、操縱杆、腳踏板等依舊清晰可見,以至於當宇航專家們看到這幅畫後,立即篤定地說這就是古代的宇宙飛船。

有些學者猜想,在古代的中美洲叢林,曾有外星人光顧,它們教給了瑪雅人先進的知識,而後就離去了。帕卡爾王陵中的石棺圖案正是瑪雅人對外星人飛行器的描摹。但這種說法太過異想天開,就好像瑪雅人的起源、發展與消失之謎一樣,真真假假,沒人能說得清楚。

南馬特爾古墓群的神秘詛咒

但凡提起古墓中的詛咒,人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著名的埃及法老圖坦卡蒙陵墓的詛咒。100多年來,無數人因為這條恐怖的詛咒而死於非命。無獨有偶,在遠離埃及的南太平洋中,一座掩映在萬頃碧波下的神秘小島上,也出現了這樣的怪事。起初,世人對它一無所知,直到小島上發掘出了一大批帶有神秘詛咒的曠世古墓後,這個小島才一時間聲名鵲起。它就是南太平洋波納佩島上麵的南馬特爾古墓群。

傳說,這些神秘的古墓是島上曆代酋長的陵墓。在這片長達1100米、寬450米的海域上,共散布著89座大小不一的陵墓,波納佩人將其稱為“南馬特爾”遺跡。“南馬特爾”在波納佩語中有“集中著眾多的家”和“環繞群島的宇宙”兩個意思。平時,這些遺跡都是半浸在海水中,隻有漲潮的時候人們才能駕船進去。退潮後,遺跡周圍形成一片泥濘的沼澤,小船和人都無法進入。島上人說,這是死者的遺願,他們不想有人來打擾他們的靈魂。

南馬特爾古墓群的來曆至今無人知曉,而且也無人敢去探究。因為傳說這些古墓的來曆隻有酋長和他的繼承人才能知道,而且是靠著口授的方式一代代流傳下來,一旦有人泄密,此人很快便會死於非命。

但有人偏偏不信邪,19世紀,德國考古學家卡伯納曾經兩次來到波納佩島上發掘文物。結果,死神很快降臨到他的頭上。

後來挑戰詛咒魔力的是一名日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人占領了波佩納島。一位名叫杉浦健一的日本教授無意間聽說了關於南馬特爾古墓群的詛咒,年輕氣盛的他毫無畏懼,決心從中探尋驚人的秘密。利用占領者的權勢,杉浦健一逼迫當時的酋長說出了古墓的全部秘密。

隨後,他立即返回日本整理資料,打算出一本關於南馬特爾古墓群的書。誰知,幾天後他就暴死在書桌邊,而那位泄密的酋長也莫名其妙地遭到雷擊而亡。

另一位日本考古學家泉靖一教授接受了杉浦家的委托,開始整理起杉浦健一帶回來的資料,但很快,他也離奇暴斃。最後,為了避免更多的人無辜慘死,杉浦家族隻好將這些古墓的資料付之一炬。

詛咒引發的死神召喚,讓人驚恐不安。而墓地的另一個神秘之處,則要數它那變幻莫測的天氣了,據說這也是咒語在作怪。20世紀70年代來這裏調查的日本海洋生物學家白井祥平就遭遇了這樣的怪事。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當白井祥平一行三人乘船進入古墓群中時,原先的藍天白雲很快消失,頃刻間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從天而降。5分鍾後,天空重又放晴。當白井祥平事後向酋長講述他在墓地中的遭遇時,酋長卻驚訝地說當時根本連一絲烏雲都沒有,哪裏曾下過雨呢?

神秘的暴斃事件和變幻詭異的天氣,讓南馬特爾古墓群籠罩在了一片陰森的氣氛下。僅用一句咒語來解釋這些現象,顯然是不能叫科學家信服的。為此,不少學者專程來到這個風光旖旎的南太平洋小島上,試圖揭開這神秘詛咒背後的玄機。

有人做過統計,整個南馬特爾古墓群共使用了100萬根玄武岩石柱。這些石柱是從小島北岸的采石場被開鑿出來並加工成石柱後再運送到這裏來的。在研究石料的形成年代時,一件令專家們費解的事情出現了。

他們測定出這個宏大的遺跡始建於公元1200年左右。那時,波納佩小島上的居民大約為2000人,不足今天人口的1/10。即便當時能有1000名壯年勞動力進行這項工作,那麼,算上開采石料和加工的時間,完成這項工作大約需要1550年。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南馬特爾古墓群究竟是如何建成的,看來將是一個永遠的謎了。

既然找不到確切的答案,不少學者便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眾多的假說,試圖以這種方式來解釋南馬特爾古墓的建築之謎。這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第六大陸假說”。

1869年,一位駐印度的英國軍官詹姆斯·拉奇伍德從一位高僧珍藏多年的幾塊泥塑板上,破譯出了一則神秘的記載:在遠古的太平洋上,並非像今天這樣,散落著成千上萬的小島,而是有一塊東到夏威夷群島、西到馬裏亞納群島、南至波納佩群島和庫克群島的完整陸地,這便是第六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