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煙雲漸漸消散,屬於維京人的時代也早已遠離。從薩頓胡船棺葬被發現,至今已過去幾十年的時間了。人們唯有從墓中那些殘存的精美文物,才能依稀找尋到那個叱吒風雲的維京時代的影子。
薩頓胡船棺所在的地方,是一塊由15座小丘組成的廣闊領地。
從現場的情況來看,這些小丘的下部已經受到了嚴重的侵蝕,隻有從空中才能看到它的大致輪廓。而且,曆史上曾經有不少的盜墓賊都發掘過這些小丘,因此等到考古學家來到時,他們隻能在那裏發現一些殘存的鐵製品。
當我們拂去曆史掩埋在船棺上的厚厚塵土後,一艘維京人的海盜船翩然駛入人們的眼簾。
這是一艘目前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北歐艦船。但令人遺憾的是,船在千百年的時光摧殘下,所有的固體材質已經與土地融為一體,化為這艘船周圍的一堆沙石。在船中部上方,有一間墓室,裏麵殘留著大量未被盜掘的珍寶,仿佛訴說著主人生前的輝煌與榮耀。
在墓室的中央,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口棺材腐爛後留下的鐵質部件,那麼船上當初可能是有一具屍體的,隻是和船體一起腐爛了。專家分析了棺材附近的化學殘留物,證明了這種設想。
根據船體殘留的輪廓,人們測定這艘船的長度應該超過了27米,寬度超過了4.5米。專家們仔細研究了此船的設計和工藝,分析出它應該是出現於大約625~637年之間,是使用“塔接法”建造而成,即船身是由一連串厚板交疊而成的。這種建造方法被人們沿用至今。
此外,考古學家們還估測船的左右兩側各有20名槳手,當時人們從河邊拖了1000多米的路程才將它埋入地下。
船體規格龐大,而隨葬品雖然曆經盜墓賊的發掘,至今殘存下來的也讓人歎為觀止。由此可見,墓主生前一定是非常顯赫之人。那麼,此人究竟是誰?據專家們推測,這個在薩頓胡安眠了一千多年的人就是英格蘭最早的一位國王,也就是東英吉利國王雷德沃爾德。此外,也有人說他是西吉爾伯特國王。
墓主的身份一時間還難以確定,但薩頓胡船棺中出土文物的精美絕倫,則是世人所公認的。
出土的金銀製品、鑄幣和武器均顯示了維京人高超的技藝和對細節的注重,而這些手法無疑是受到了拜占庭文化和東方文化的深刻影響。
在薩頓胡船棺中,出土了一件被稱為最大發現的頭盔。頭盔的帽盔由整塊鐵片鍛打而成,其左右兩邊的護耳以及護頸則由皮質勾環附上。頭盔表麵還裝飾有精美的圖案,其中一塊圖案描繪了兩名武士正在進行搏鬥。這種場景到底是來源於古羅馬神話,還是斯堪的納維亞神話,一切都不得而知。
風雲一時的維京人,以強悍的姿態撞開了曆史的大門,然後又默然離去,就如同這薩頓胡船棺葬一樣,留給了世人無盡的仰慕和猜想。
獨一無二的韓國海底王陵
1959年,人們在韓國慶尚北道月城郡甘浦海的大王岩海底附近,發現了一座為文武王精心修建的感恩寺遺址。消息剛一傳出,就讓韓國的考古學家們興奮不已。
根據韓國的民間傳說,在慶尚北道月城郡的甘浦海底有一座完全按照王的遺囑建築起來的王陵,而下令建造這座王陵,並在死後埋葬其中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新羅國第三十代君主文武王。
雖然考古學家們對此頗感興趣,但這畢竟隻是一個民間傳說,其真實性還有待考證。多少年來,並沒有人對此進行過實際的調查發掘。
然而,感恩寺遺址的發現,如同一顆小小的火星,點燃了考古學家們的熱情,一時間,原本孤寂的大王岩海域,立刻變得人聲鼎沸。
文武王是何許人也?他死後為何要將自己的陵墓建築在淒冷的海底呢?我們不妨翻開曆史的檔案,去了解一下這位獨特的君王。
文武王姓金,名法敏,是新羅國的第三十代君主(公元661年至681年在位),其一生中最偉大的功績就是促成了朝鮮半島三國的統一。
文武王的父親是武烈王,母親是文明王後。公元650年,金法敏曾經遠赴唐朝,並獲得了“大府卿”的官位。
返回新羅國後,金法敏於654年成了新羅的兵部令。次年,他被父親立為太子。5年後,武烈王率領100艘兵船,在唐朝大將蘇定方的協助下,一起圍攻百濟的都城。百濟的義慈王率領左右親信連夜遁逃。不久之後,百濟滅亡。
公元661年,武烈王病逝,金法敏正式即位,成了新羅的新君主,即文武王。曆史記載,這位文武王勢力相當強大。他本人也精明強悍,富於政治才幹。
在隨父親滅掉了百濟後,朝鮮半島三國隻剩下了新羅和高句麗。即位5年後,文武王決心滅掉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但新羅本身的實力尚不足以助他完成這個目標,於是精明的文武王想到了向強大的唐朝請兵助戰。
公元668年,唐朝派遣的李
和新羅軍隊一起攻克了平壤城,高句麗王高臧投降,高句麗就此滅亡,文武王終於完成了對朝鮮半島的統一。
作為朝鮮半島的一代霸主,強盛的實力使得文武王有能力為自己修建一座規製豪華的墓葬,然而他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將自己葬在海底。這麼做的原因,人們還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但有的專家根據當時的文化內涵試著做出了解釋。
在那個時候,人們普遍相信大海底下存在著水神—龍王。龍王統治著廣袤的海域,具有呼風喚雨的本領。正是在龍王的庇佑下,人間才能夠風調雨順,人們才能獲得好收成。所以,世人對龍王極為崇拜。而作為統治者的文武王亦不例外。
人們相信在幽深的海底,有金碧輝煌的龍王宮殿,即龍宮。龍宮就是人死後靈魂要去的地方。在那裏,人們能獲得長生不老的神秘能力。於是,人們就希望能有一座自己的龍宮,生前享受的榮華富貴,希望在死後也能享受到。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文武王會立下遺願,要讓後人將自己葬在海底了。為了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他甘願在死後沉入冰冷的海底。
於是,千百年來,民間就流傳下了關於文武王在海底有座宏大陵墓的傳說。但至於這個海底王陵究竟在哪裏,誰也不知道。大家隻知道大致的位置是在慶尚北道月城郡甘浦海的海底。這個傳說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並衍生出了新的內容:
當年文武王去世後,被埋葬在了海底的大岩石中。但是,他並沒有隻顧著在海底享受極樂世界。由於擔憂人間的禍患,在每個夜晚,他都會幻化成為神龍來到感恩寺,鎮壓東海倭寇的進犯。
根據這個故事,人們推測這座海底王陵就在感恩寺附近的海底。但具體位置,人們還弄不清。在發現了感恩寺的遺址後,人們才知道它確實是存在的。1967年,考古學家在對大王岩進行實地考察的時候,發現了在岩石的低窪地勢上營造的陵墓,至此,傳說中的這座海底王陵終於成為活生生的事實。
文武王生前的恢宏霸業,讓人對他的陵墓浮想聯翩。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數量巨大的奇珍異寶必定隨著文武王葬入了海底的王陵中。曆代無數的盜墓者覬覦著這些財富,並掀起了瘋狂的海底盜墓行動。這些毫無節製的盜掘行為已經深深地影響到了正常的水下考古工作,使得考古學家們大為痛心。
目前,人們已經掌握到的情況是,文武王死後被火化,其骨灰被裝入了石棺中,石棺被沉入了海底。
據說,當海水清澈的時候,人們隱約還能看到整個石棺的全貌。石棺上覆蓋著天然的巨大石棺蓋,在這之上還堆砌著巨石。在海水波動中,整個王陵顯得神秘而莊重,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一代雄主文武王,生前建立了千秋功績,死後又別具一格地將自己沉入海底,透過海水默默地注視著這個他深愛的人間。或許,在考古技術成熟之後,考古學家能讓他真正地回到人間。
西潘王陵的淒厲呼喊
1987年2月16日,沉沉的夜色籠罩著秘魯北部奇克拉約市的一個叫西潘的小村莊。居民們早已進入了夢鄉,但是,一夥身背著布袋的人卻在夜色中急速地穿行。不一會兒,他們就來到了西潘村附近的一塊荒坡上。那裏矗立著一個小型的泥磚金字塔。一番挖掘之後,金字塔被打開了,這群人手腳麻利地鑽了進去。原來,他們是一群盜墓賊。
這夥盜墓賊今晚的運氣很好,他們發現的是一個未被打開的墓室,數以百計的金銀製品讓他們眼花繚亂。得手之後,因為分贓不均,其中一位成員便向警局舉報了這次盜墓行動。為了鑒定收繳上來的寶物,警方立即請來了秘魯考古學家沃爾特·阿爾瓦。因為身患重感冒,阿爾瓦教授起初不太想在深夜去警察局。但架不住警察局長的一再懇求,他才決定去幫忙鑒定。沒想到,這次深夜造訪,竟然讓他揭開了消失1000多年的莫切文明的神秘麵紗。
根據以往的考古發現,人們得知大約在2000年前,秘魯北部的莫切河穀生活著一群神秘的人。他們被考古學家們稱為莫切人。這群神秘的莫切人,早在印加帝國出現前1000多年,就已經創造出了高度發達的文明。大量出土的精美絕倫的陶罐,以及不遜於埃及金字塔的泥磚金字塔都是莫切文明的代表之作。然而,在公元700年,這群突然出現的莫切人又神秘地消失了,留給了世人無盡的謎團。直到西潘村的盜墓行動被舉報,這個消失了1000多年的莫切文明才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阿爾瓦教授是研究莫切文明的專家。當他在警察局得知那些令人瞠目結舌的寶物是來自坐落在莫切人遺址上的西潘村後,立即明白了這次發現的重大意義。因為多年來,考古學家從未在莫切遺址中找到金銀器物,所以就認為當時的莫切人還未掌握金銀的使用,而今晚這群盜墓賊的發現無疑使得這種說法不攻自破。當夜,阿爾瓦教授就趕到了西潘村,開始了考古挖掘行動。
墓室經過盜墓賊的洗劫,已經淩亂不堪。在清理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金字塔另一麵牆的泥磚被搬開了,一個方形洞口正對著他們。從洞口的大小判斷,那夥盜墓賊當時還沒來得及進去。驚喜不已的阿爾瓦教授立即指揮學生們挖掘起來。
數周之後,挖掘小組進入了金字塔深處,一個從未有人進入的主墓室呈現在他們眼前。墓室內放著六副木製棺材,一副大棺材位於正中間,剩下幾副就圍在它的旁邊。打開中間的大棺材一看,裏麵躺著一具渾身上下都用金銀包裹著的骷髏,他的手中還抓著一個重達0.5千克的純金鏟子,無數的金銀飾物堆在他的身邊。可見,墓主人生前必定是一位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才能在死後配享如此巨大的財富。後來,經專家鑒定,此人生活在公元300年左右,去世時大約40歲。曆史學家將其稱為西潘王。
西潘王的棺材中發現的金銀飾物、工藝品無不精美絕倫,造型獨特。而且,人們還發現這些飾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鍍金的,並非純金。可見,莫切人早在那時就已經掌握了化學鍍金的技術,足足比歐洲早了1000多年。神秘的莫切文明的發達程度遠超人們的想象。
西潘王陵中最不可思議的發現要算是一尊人物陶俑。這尊陶俑的衣著服飾和西潘王一模一樣,唯一的不同在於,這尊陶俑右手握著一柄黃金權杖。看著這柄黃金權杖,阿爾瓦教授忽然想起了以前出土的莫切陶罐上的神秘圖案。
在以前發現的很多莫切時代的陶罐上,都描繪著一種神秘、可怕的場景:一個戴著貓頭鷹頭飾的武士,一個接一個地將一些囚犯模樣的人的喉嚨割開;另一個結著辮子的女人,則拿著一個高腳酒杯在接囚犯的血,然後遞給端坐在金字塔上的一個相貌猙獰的人飲用。
而那個相貌猙獰的人的右手裏,正好也握著一柄黃金權杖!
有考古學家分析,這些圖案反映的是以活人作為獻祭的場景。那個手拿權杖、飲用鮮血的人,應該是莫切人信仰的神,叫阿伊·阿帕艾克,印第安語中即“斬首之王”的意思。
與西潘王一模一樣的陶俑和相貌猙獰、飲用鮮血的“斬首之王”右手都拿著黃金權杖。看著這尊陶俑,阿爾瓦教授忽然感覺不寒而栗:難道陶罐上的圖案並非虛構,而是真實存在,西潘王實際上就是那個飲用鮮血的“斬首之王”?
在阿爾瓦教授發掘出這尊陶俑的時候,美國考古學家克裏斯托弗·唐南就在現場參觀。他對莫切人的陶罐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和阿爾瓦教授一樣,他看到陶俑上的權杖後,立即也想到了陶罐上那些令人恐懼的圖案。他的直覺和阿爾瓦教授的猜測不謀而合。
陶罐上“斬首之王”的頭上和腰間都佩戴有月牙形飾品,陶俑上卻沒有。於是,兩人立即開始尋找這兩件飾品。隨後幾星期的尋找毫無所獲。就在兩人灰心喪氣的時候,卻在翻動西潘王的屍骨時,從他身下發現了這兩件飾品。至此,兩人完全可以確定,西潘王就是那個麵目猙獰的“斬首之王”了。
圖案中的另外兩人,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呢?如果找到了他們的屍骨,那麼那個殘酷的活人獻祭場麵就可以斷定是完全存在的了。
結束了西潘王陵的挖掘工作後,阿爾瓦教授立即開始了對圖案上另外兩人的尋找。一年後,在一座金字塔的平台深處,阿爾瓦教授發現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墓室。墓主頭上戴著貓頭鷹那樣的麵具。看來,那個用刀割開囚犯喉嚨的武士就是他了。
現在,隻剩下那名捧著高腳酒杯的女子還沒找到了。阿爾瓦和唐南又開始了艱苦的尋找工作。轉眼到了1991年,在距離西潘村40多公裏的聖何塞德莫羅村,兩人在8.5米深的地下發現了一個女性墓穴,數目龐大的隨葬品顯示了墓主不同尋常的身份。打開棺蓋後,阿爾瓦教授仿佛被電擊一般:死者的頭飾和陶罐上那名拿著高腳杯的女人戴的一模一樣,圖案中的那個高腳杯正好就在她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