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神秘的東方帝王陵寢(上)(1 / 3)

在尊崇“事死如事生”的中國古代,帝王們的陵寢大多修建得無比輝煌,無數珍寶盡收其中。每一座帝陵既體現了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藝和無與倫比的智慧,同時也充滿了重重的玄機。乾陵外的石像生為何都沒有了頭顱?北宋皇陵為何修建在遠離當時都城的河南鞏義?福建上金貝古墓中埋葬的是消失了600多年的建文帝嗎?數之不盡的東方帝王陵之謎將在本章中一一呈現。撥開厚厚的迷霧,真相就在眼前。

浸血的殷墟王陵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建有大規模的古墓群,例如埃及的帝王穀、王後穀,南太平洋波佩納島上的南馬特爾古墓群,以及古羅馬龐雜的地下墓穴等。這些集中在一起的古墓,或以奢華的陪葬品而聞名於世,或以精美的裝飾物而馳譽天下。置身這些古墓之中,相信無論是考古學家還是一般遊客,都會受到深深的震撼。

不過,聽到以下數字,相信你才會真正地感受到什麼是攝人心魄的氣勢:13座王陵大墓,2000餘座陪葬墓,共計8000餘座墓葬。

這三組數字意味著什麼,相信很多人都無法想象。事實上,這三組數字代表的便是舉世聞名的中國殷墟王陵。殷墟王陵以其宏大的規模,被世人稱為“世界第二個古埃及”。其價值亦可與世界七大奇跡相媲美。

殷墟王陵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北的武官村、侯家莊之北的西北岡附近。考古學家對殷墟王陵最早的考察要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左右。

1933年,考古學家們得知,在安陽小屯村不遠的侯家莊附近有一些民間的盜墓活動。這些盜墓活動之所以會引起考古學家們的注意,是因為市場上集中出現的大量青銅器和珍品都是因此而來。

這些被挖掘出土的隨葬品中,最出名的是3件形狀不明、體積頗大的青銅器。它們在古玩市場一經現身,便立刻引起了轟動。很快,就有人將這3件青銅器高價收走,而此次盜墓行動的組織者也隨之一夜暴富。

有人盜墓而成為暴發戶的消息立刻在安陽不脛而走。金錢的誘惑使得更大規模的掘墓行動一發不可收拾,四麵八方的盜墓者不約而同地前往當地,懷揣著找到曠世珍寶的想法,在那裏偷偷地挖掘著。

與此同時,考古學家梁思永和他的隊友們聽聞了這個消息後,心急如焚,仿佛那些無價珍寶就在自己眼前被盜走一樣。最後,他們決定把遺存的文物保護起來,並組織一支考古隊,向出土青銅器的侯家莊西北岡進發。

1934年3月,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行動正式開始。誰也不會想到,數十天之後,此次殷墟考古的成果將使世界考古界為之震驚。一個浸血的殷商王朝也穿過血霧彌漫的曆史,來到了人們的麵前。

經過幾日的艱苦挖掘,一些大坑逐漸展現在人們麵前。這些大坑占地宏偉,氣勢逼人,是絕對意義上的大墓。據考古學家們推斷,這極有可能是商王的墓。

這些大墓中,麵積最大的達到了1803平方米,深入地下13米之多,由下往上看,好似一個倒立的金字塔。墓主的棺槨居於正中,兩邊有很多的殉葬者。此次的發掘,使得人們對商朝王室墓有了一次直觀的認識。

考古學家們在進駐殷墟之前,並未對此次的考古行動抱以太大的期望,隻是想假如能找到幾件有價值的文物就算是不虛此行了。可最終的結果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在西區,他們發現了4座大型王室墓;在東區,則發掘出了63座小型墓。在這些墓中,埋葬著大量的青銅器、玉器以及雕刻精美、圖案生動的石器。墓葬規模之大,隨葬品種類之豐富,不但遠遠超過了考古學家們的期望,也最終使發掘行動的預算嚴重超支。但比起可觀的收獲,費用的超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了。

除了在墓內發現大量的珍貴文物外,一個可怕的現象也讓在場的考古學家們膽寒不已。這就是人殉。編號為1001號的墓中有著最多數量的人殉。這個大墓的墓室長21.3米,寬18.9米,四麵各有一條長斜坡墓道。四條墓道中,最長的位於南側,長度達到了30.7米。西側的墓道最短,隻有11米長。

專家們現場進行了統計,這個墓穴中人殉、人牲的數量竟然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60多個。這些無辜的生命或被葬於墓底,或被埋在墓道。

從現場的骨骸看,這些人不但被殘酷地殺死,成為陪伴帝王在陰間行走的冤魂,而且殺害方式也極其殘忍。共有70多個頭骨和50多具無頭骨架被埋在了墓道內。在墓室被打開的那一刻,從痛苦的姿勢上看,冤魂依舊在裏麵不停地哀號著。

在1001號大墓的東側,考古人員又發現了22個人殉坑,所有的人殉加起來達到了68個之多。此外,還有15個動物坑也被發掘出土。雖然有些殉人的入葬規格要稍高一些,有單獨的墓坑、陪葬的青銅器和玉器。但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刹那間被無情剝奪,即便死後讓他披金戴銀,又能改變什麼呢!

由此可見,商代的人殉製度是何其恐怖和殘忍!

此次的發掘行動以圓滿成功告終。但考古學家們深知,這隻是一個開始,殷墟王陵絕非目前人們看到的那樣簡單。為了將這個輝煌王陵的“蓋頭”掀得更高,第二年,考古隊員又再次集結,向著安陽進發。

經過一整年的努力發掘,人們在西區又發現了4座大型古墓。加上前一年發掘的4座,西區一共有8座大型古墓浮出水麵。

這8座大墓中,有一座引起了現場專家們的注意,因為這是一座未完工的大墓。這座大墓居於西區8座大墓的中央,隻挖開了墓室,未見到任何人牲的骸骨。

作為商朝天子的大墓為何沒有修完?它究竟是屬於誰的?急於整理文物的專家們一時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後來,有學者推測這應該就是商朝末代君主殷紂王的陵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紂王自焚身亡,此時他的陵墓還未修建完成。但這隻是一種推測而已,這座墓穴到底是否屬於紂王,恐怕也是一個未解之謎了。

在其他墓穴中,珍貴的青銅器、玉器和漆器相繼出土。但不幸的是,這些大墓早在考古學家到來之前就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盜竊,墓內隨葬品所剩無幾。這也讓考古學家剛開始發掘時就產生的不大可能挖到有價值文物的判斷得到了證實。

這些大墓中的盜洞,少則一兩個,多則七八個,最多的一個墓中竟然有數十個不同時代的盜洞。最早的盜洞是圓形的,直接插入墓室,深及棺槨之內。據考古專家們分析,如此精確的盜墓手法,應該出自周朝人。可見,這些殷墟王陵早在幾千年前就被人盜掘過了。

雖然盜墓賊的手法高明,但盜墓畢竟還是屬於見不得光的事情,因此他們在盜墓時,必定會十分匆忙,一些很有價值的文物很可能就在不經意間被他們忽略了。

抱著這個想法,考古隊在發掘時對每一件物品都特別留意。而盜墓賊的“配合”也沒讓大家失望。在其中一座墓室的南墓道北端,有一小片夯土還未被盜墓賊發現。考古學家在這裏找到了兩件大方鼎,這就是現今著名的牛方鼎和鹿方鼎。此外,大量的銅製武器、護甲也相繼出土。

此次考古結束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了,安陽的考古工作被迫全麵終止。在戰亂的年代,民間的盜墓活動死灰複燃,甚至變本加厲。許多寶物被偷運到北平、上海,其中大部分流失海外,給國家財產和考古事業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及考古研究所相繼建立,並組建了安陽考察站,曠日持久的殷墟王陵考古與發掘工作正式開始。

半個多世紀以來,殷墟王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今日的殷墟王陵遺址已經成為一座集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為一體的大型公園,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紛紛走進其中,仔細聆聽這個浸透著血與火的遙遠王朝的回音。

誰將黑手伸向了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號稱“千古第一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千百年來,秦始皇陵以其宏大的規模、空前的厚葬,引得世人浮想聯翩。秦朝曆二世而亡,天下很快就陷入了紛爭不斷、群雄並起的局麵。而這樣朝代更迭的時期,往往是盜墓者挖掘陵墓的大好時機。

於是乎,秦始皇陵遭到多次盜掘的傳說就不脛而走。那麼,這種傳說是否屬實?假如秦始皇陵真的遭到過盜掘,那究竟是誰將黑手伸向了秦始皇陵呢?

據史料記載,項羽帶兵進入關中後,殺掉了一幫秦朝貴族,然後將鹹陽城劫掠一空。隨後,他就帶領30萬人馬來到了秦始皇陵,命令士兵挖掘秦始皇陵,並將裏麵能見到的寶物通通運走。這30萬人運了整整30天,也沒有將裏麵的財寶運完。最後,項羽一聲令下,將不能帶走的珍寶付之一炬。這便是秦始皇陵最大的一次劫難。

然而,據專家考證,這種說法極不可信。因為秦始皇陵的地宮構造極為複雜,且警戒非常嚴密,而此時的項羽身處亂世之中,根本無暇發兵30萬之眾去挖掘陵墓。

此外,陵墓中機關密布,水銀成河,這段史料中卻對士兵是否被暗箭射殺、有無被水銀毒死等情節隻字未提,足見編造的痕跡很明顯。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深入,這種說法的漏洞再次顯現。專家發現,地宮上的封土沒有局部下沉的現象,夯土層也沒有較大變動。整個封土層上隻發現了兩個直徑1米、深9米的盜洞,而且這兩個盜洞都遠離地宮。設想當年項羽動用30萬士兵來挖掘秦始皇陵,那怎麼可能還會是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

關於秦始皇陵遭到破壞的另一個版本則是牧童的無意焚毀。

據《漢書》記載,一個牧童在秦始皇陵附近放羊,其中有幾隻羊掉進了地洞中,牧童便打著火把到地洞中去找羊。誰知,牧童竟越走越深,原來他無意間走進了秦始皇陵的地宮。隨後,火把失火,地宮燃起了熊熊火焰,將秦始皇的棺槨以及洞內的奇珍異寶全都燒成了灰燼。

對於這個記載,專家們基本不予認可,因為這段描述缺乏基本的常識。首先,牧童焚毀之事發生在漢朝建立以後,此時西漢政府早已派專人保護秦始皇陵,一個小小的牧童怎麼可能進入皇陵?即便牧童真的在無意間進入了地宮,那麼不等他靠近棺槨,地宮內彌漫的水銀蒸氣也早已讓他一命嗚呼了。

盜掘秦始皇陵的第三個嫌疑人則是石季龍。

石季龍原名石虎,字季龍,是十六國後趙的國君,統治著河南、河北等大部分地區。石季龍生活荒淫奢侈,愛好收藏古董,一旦聽聞有名氣的陵墓,便會予以盜掘。史書上說他盜掘了秦始皇陵中的銅柱,並鑄成了各種器具。但考古學家在石季龍的墓穴中並未見到銅製物品,而秦始皇陵中也不一定會有此類東西。因此,石季龍的嫌疑也可以排除了。

曆史資料還記載了一個盜掘秦始皇陵的嫌疑犯,此人就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但黃巢盜墓的說法也經不起推敲。

史書中經常會出現有關農民起義軍盜墓的記載。由於這些大多是封建文人所寫,出發點是維護帝王統治,他們對“犯上作亂”的農民起義軍恨之入骨,因此文章中很容易出現捏造和汙蔑之詞,可信度不大。

如果黃巢帶領起義軍盜墓,那必然會留下很大的破壞痕跡。但迄今為止,人們並沒有找到這方麵的痕跡。

既然曆史記載的秦始皇陵被盜事件基本屬於捏造,那麼秦始皇陵到底有沒有被盜呢?如果沒有,那為何這些被盜的記載層出不窮呢?

對此有人解釋說,這些所謂的被盜記載大多是人們的附會。《史記》中對地宮裏奢華財寶的描寫,必然引起世人的震動和盜墓者的覬覦,於是乎種種猜測便隨之誕生。

不過,種種猜測已被證實不可信,目前看來,秦始皇陵地宮尚未有人涉足。其實,秦始皇陵未被盜掘的理由很簡單: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中以水銀為河,千百年來,水銀蒸氣早已彌漫其間。而且墓道內弓弩暗箭一觸即發,相信沒有哪個盜墓賊有這種膽量敢深入其中。

當然,以上所有都是猜測,謎團背後的真相隻有等到秦始皇陵被打開的那一天才能大白於天下。

昭陵薄葬謊言大起底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即位之後,勤政愛民,殫精竭慮,不但開創了“貞觀之治”,將華夏的繁華推上了曆史的頂峰,也使得他自己成了中國曆史上的明君之一。

唐太宗生前厲行節儉,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去世之後,被葬在了昭陵。李世民生前曾專門下旨,留下了死後薄葬的遺囑。那麼,李世民的昭陵到底是什麼樣的,是否真的如他所願是薄葬呢?

據史書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去世後,唐太宗下旨建造昭陵,鑿石的工人才100多個,幾十天就完工了。而後,唐太宗親自撰寫碑文,說:“自古帝王都是以天下為家的,因此不必將奢華之物埋入墓中,為一己私有;如今我因山為陵,不用金玉、人馬、器物做隨葬品,隻埋入一點木製的器具就可以了,這樣也好讓盜墓的人死心。”

與唐朝以前的統治者那些耗費幾十年時間修築的陵墓相比,長孫皇後的陵墓的確相當簡約,說是薄葬一點也不誇張。於是,天下人對唐太宗死後要薄葬的舉動深信不疑。

然而,在長孫皇後去世後的十幾年中,唐太宗一方麵不斷宣稱自己死後要薄葬,另一方麵卻從未停止對昭陵的營建。由此可見,昭陵的規模絕非當初長孫皇後下葬時100來個鑿石工在幾十天內就建好的那樣。

五代時,曾有人發掘過昭陵,發現其中有宏大的宮室,其富麗程度絲毫不異於唐太宗生前居住的宮殿。昭陵中間為正寢,東西兩邊還放著石床。石床上放著鐵匣,曆代書法家的真跡收入其中,至發掘時還筆墨如新。由此可見,昭陵的宏大規模絕非一般皇室陵墓能夠比擬。

至此,人們終於知道,唐太宗的薄葬之說,竟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彌天大謊!

那麼,作為一代聖明之君的唐太宗為何要向天下人撒這樣的一個彌天大謊呢?又為何要一改前朝的封土為陵,別具一格地因山為陵呢?

原來,在唐太宗生前,大臣虞世南曾經上書說:“自古以來,天下沒有不被盜掘的墓。”因此,唐太宗下旨薄葬,以及因山為陵的真實目的,絕非是想標榜自己的節儉,而是想借山勢的雄偉氣勢來斷絕世人的盜墓之心而已。

然而,古往今來,無數英雄豪傑轟轟烈烈一生,終究也會歸於塵土;無數千斤巨石封閉的陵墓,也難逃被盜掘的厄運。唐太宗苦心營造的昭陵,如今也隻剩下陵前的一座座石刻,讓人依稀能看到它曾經的壯麗與堂皇。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的工藝家和美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計的。掩埋在薄葬謊言下的昭陵,究竟有著怎樣磅礴的氣勢呢?這一點從陵園布局就可以看出來。

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同於南北朝時期的“潛葬”之製,昭陵的平麵布局仿照了長安城的建製而設計。長安城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組成。宮城位於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宮城之南,是百官的署衙;外廓城是居民區,從東南北三麵拱衛著宮城和皇城。而昭陵所處地勢開闊,占地麵積達到2萬公頃,周長60千米。

昭陵的陵寢位於陵園的最北部,相當於宮城。在地下是玄宮,在地麵上則圍繞山頂堆建為方形的小城。昭陵城垣各角都有角樓。由於城垣損壞嚴重,城門的具體位置已經無從考察,能夠根據文獻確認的隻有南門和北門而已。

雖然昭陵在很多方麵都一開帝王陵建築的先河,但是如同曆代帝王陵一樣,昭陵的建築也分為地上的禮製建築和地宮兩大部分。雖然早年曾經曆過盜墓賊的光顧,但是昭陵的地宮卻並未被發掘。因此,地宮的神秘容顏世人尚不得而知。但根據相關史料記載,以及昭陵陪葬墓的地宮建製,人們依稀能對昭陵地宮的形製及陪葬品做出較為恰當的推測。

根據《唐會要·陵議》和《五代史·溫韜傳》的記載,昭陵從墓道口到墓室深達230米,前後安置了5道石門。由此可見,昭陵的墓道應當是極為深長,而地宮必定是極為宏大的。

昭陵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世界上唯一架有棧道的帝王陵墓。這些棧道的修築,一方麵是為了當初施工和安置陵寢方便,另一方麵是使守陵的宮女妃嬪能供養如常。

昭陵的薄葬謊言被揭開後,人們便對其中豐富的隨葬品產生了種種猜測。這其中,有著比金銀更為珍貴的名家書法和繪畫作品。

唐太宗本人酷愛書法,是唐代很有建樹的書法收藏家。曆代書法家中,他最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據稱,唐太宗在臨崩前,安排人將一部分他收藏的名家書法作品葬入墓中,這其中就包括了王羲之的曠世奇珍《蘭亭序》。